朱自清的《春》,作者從觸覺、嗅覺、聽覺三個角度寫的春風。
分別突出的特點為:
1、“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是觸覺,寫出了其柔和的特點。
2、“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氣息,混著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濕的空氣裏醞釀。”是嗅覺,寫出了其清新的特點。
3、“唱出宛轉的曲子,與輕風流水應和著”是聽覺,寫出了它動聽的特點。
朱自清寫春風,主要抓住了三點。
第壹、是春風的柔和,作者先用南宋誌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楊柳風”(釋義:陣陣微風,吹著我的臉已不使人感到寒;它舞動著嫩綠細長的柳條,格外輕飏)的詩句,來狀寫春風的溫暖,柔和。猶恐讀者不易領會,馬上來了壹句人人能領會的摹寫:“像母親的手撫摸著妳”。
第二、是它具有傳聲送味的作用。“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著青草味,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濕潤的空氣裏醞釀”。作者從傳味角度寫春風,不僅強化了春的氛圍,也將此段與上兩段關於草、花的描寫自然地連接起來。
第三、是春風還把春鳥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與輕風流水應和著”。作者從多方位描寫春風,把這個本來不易表現的事物也寫得栩栩如生。
擴展資料:
朱自清的精短散文《春》,意象單純,主題明朗,語言優美,人們往往把它解讀為壹篇“春的贊歌”。其實這是壹種誤讀。《春》與朱自清眾多的寫景抒情散文壹樣,看似晶瑩剔透,壹目了然,但它卻像壹杯醇酒壹般,蘊涵了綿長而清洌的韻味與芳香,要真正品嘗出它的滋味並非易事。
在這篇“貯滿詩意”的“春的贊歌”中,事實上飽含了作家特定時期的思想情緒、對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現了作家骨子裏的傳統文化積澱和他對自由境界的向往。
1927年之後的朱自清,始終在尋覓著、營造著壹個靈魂深處的理想世界——夢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頗不寧靜”的拳拳之心,抵禦外面世界的紛擾,使他在幽閉的書齋中“獨善其身”並成就他的治學。《春》描寫、謳歌了壹個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靈世界的壹種逼真寫照。
百度百科——春 (朱自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