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蘇軾寫的哲理詩

蘇軾寫的哲理詩

蘇軾寫的哲理詩1《琴詩》:

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

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

這首詩很久不被人重視,有人註意了,卻是壹片斥責聲。清代才子、文學批評家紀曉嵐說:"此隨手寫四句,本不是詩,搜輯者強收入集。"他甚至以質問的口氣說:"千古詩集,有此體否?"在紀曉嵐看來,沒有這種體,當然也不是詩。其實正是這"無此體",看出蘇軾的創新精神。

有壹部佛門經書叫《欏嚴經》,書中說:"譬如琴瑟琵琶,雖有妙音,若無妙指,終不能發。"這段話很精彩地說明壹個哲學道理:只有主觀和客觀相統壹,才能成功。蘇軾把它妙化入詩,更進壹步,琴聲也不是源於妙指,而是來自內心,琴者即心聲。物我融合,才是佳境。

蘇軾寫的哲理詩2《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有新思想,這種思想前人有過,卻沒有說過,蘇軾說出來了。要知道世上多少事,想到容易做到難。有些人三歲想到的事六十歲也未必做到。由此看來,蘇軾這首詩是"以議論入詩"的典範,是宋詩的壹種革新。這正是蘇軾哲理的價值所在,或者說是蘇軾的.功勞。

"唐詩主情,宋詩主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文入詩",因為詩寫情,文說理;既然要說理,就得"以議論入詩",因為不議理不明。

自南宋嚴羽在《滄浪詩話·詩評》中發難,到清代這七百年間,不少學者批評宋詩"以文入詩,以議論入詩",覺得沒有"詩味兒"了,蘇軾反其道而行之,用自己的哲理詩維護了宋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