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布袋和尚的詩句 1.關於“布袋和尚”的詩詞有哪些
1、傳說當年契此翁,偶然來此笑春風。
忽拋布袋歸何處,地下天高壹閣空。——宋.陳著《應百裏李天益來求作奉川十詠似之·嶽林》
2、契此老翁無記性,都忘生月與生辰。
春風桃李能多事,特地年年說向人。—— 宋.釋普濟《彌勒大士二月八生》
3、還如在山間,契此適野情。老菊不作花,秋蝶轉伶竮。
獨坐玩物變,萬事與心冥。遠懷韋蘇州,覓句非為名。——宋.張嵲《九日三首》
4、湖垠取微徑,窈窕松門深。中有古佛屋,閴無人足音。
春雲帶飛雨,冷色來蒼岑。孰知戎馬盛,但見藤蘿陰。
平生雲臥想,正欲幽夢尋。不減避世士,契此太古心。——宋.張元幹《丁未歲春過西湖賓藏寺作》
5、三尺絲桐太古音,清風明月是知心。
伯牙去後無消息,會見君家契此深。——宋.趙友直《承友攜琴見訪》
2.布袋和尚的詩詞
布袋和尚的自題詩
我有壹布袋
我有壹布袋,虛空無掛礙。
展開遍十方,入時觀自在。
壹缽千家飯,孤身萬裏遊。
睹人青眼少,問路白雲頭。
布袋和尚的悟道詩
退步原來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心地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布袋和尚的待人詩
寬卻肚皮須忍辱
若逢知己宜依分,縱遇冤家也***和;
寬卻肚皮須忍辱,豁開心地任從他。
3.形容布袋和尚的句子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壹位高僧。
法名契此,又號長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
以神異著稱,他在江浙壹帶化緣,出入市鎮鄉村。經常肩上背壹個布袋並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稱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性格樂觀恢諧、寬容大度、隨遇而安、席地而臥。能不氣不惱地笑對壹切欺辱羞罵,從來不計較別人也不報復別人,更不與人爭長論短。
而且還能示人吉兇,無不靈驗。所以人們也都非常喜歡他,便稱他為“歡喜佛”。
後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壹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詩偈,時人認為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在中國多數漢傳佛教寺院裏所供奉的大肚彌勒,即為他的造像。
布袋和尚曾作有許多詩偈,闡述他對佛法的理解和對為人處世的獨特觀點。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他的部分詩偈。
4.形容布袋和尚的句子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壹位高僧。法名契此,又號長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異著稱,他在江浙壹帶化緣,出入市鎮鄉村。經常肩上背壹個布袋並手拿錫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鞠、大腹便便,人稱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樂觀恢諧、寬容大度、隨遇而安、席地而臥。能不氣不惱地笑對壹切欺辱羞罵,從來不計較別人也不報復別人,更不與人爭長論短。
而且還能示人吉兇,無不靈驗。所以人們也都非常喜歡他,便稱他為“歡喜佛”。後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於明州嶽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壹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的詩偈,時人認為他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在中國多數漢傳佛教寺院裏所供奉的大肚彌勒,即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許多詩偈,闡述他對佛法的理解和對為人處世的獨特觀點。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他的部分詩偈。
5.誰曉得布袋和尚插秧詩的含義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據說,這首《插秧詩》是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在遊化民間的時候,曾經和壹些插秧的農人在壹起,為了度化他們而作。提起布袋和尚,大家應該並不陌生,實際上,“彌勒菩薩”的這種塑像造型就源於南北朝時代的布袋和尚。
布袋和尚的法名也叫“契此”,由於他經常背著壹個裝著經書、缽盂等日常用具的布袋,行腳遊化民間,所以人們稱他為“布袋和尚”。在他圓寂時,人們才知道他實際上就是彌勒菩薩的化身。
布袋和尚的這首詩表面上是描寫農人插秧時的見聞覺知,而實際上已經將修道時的內在境界和奧秘全部含攝無余。這首詩表面意思是,插秧人手裏拿著秧苗,壹撮壹撮地插滿了水田,插秧時低頭就可以看到水田中倒映著的藍藍的壹望無際的天空和朵朵白雲,所插的秧苗需要“根須”清凈、沒有腐爛,將來才能長成“稻(道)”,插秧時表面上是邊插邊後退,但卻是壹直向前的。
那麽,這首詩真正所蘊含的佛理是什麽呢? “手把青秧插滿田”中的“田”實際上是指我們的心田——也即所有眾生本有的猶如虛空壹般的如來藏的光明,這句話中的“插秧”動作是指代我們日常生活中身口意的壹切所作所為,如睹物聞聲、行走坐臥、語默動靜等。整句話的意思是,猶如青秧插滿水田壹樣,我們平時的壹切思想、行為和語言等都是在猶如虛空般的如來藏的光明中生起和消失,雖然如此,如來藏空性和光明的本性從來就沒有動搖和遷變過。
“低頭便見水中天”中的“低頭”比喻息滅所有妄想和雜念,將所有註意力全部收回來觀察、覺照自己的身心;“便見水中天”意為“可以領悟到身心和外境世界的真正面目就像壹望無際的虛空壹樣”。當壹個人將全部的註意力用來悉心覺照、體驗身心的真正面目時就會發現,我們的身心實際上並非通常所感覺的那樣——有血有肉、實實在在、具有質地和重量,而是猶如虛空壹般通透無礙、無有任何實性。
如果壹個人在體驗到“不知身是何物”的基礎上,進壹步悉心參究,漸漸火候到時,就會“桶底脫漏”,身心大放光明,體悟到不生不滅的心性。《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壹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所以,構成我們身心的“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的本性是空的、沒有任何自性。
既然空是諸法的實相,那麽為什麽我們會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和外境實實在在地存在呢?原來在我們的心中存在壹種極其隱蔽、細微的心念,這種心念將自己的身心和外境的壹切執為實有,猶如看電視的人在電視中執著有活人存在壹樣,這種執著顯然不符合事實真相,是對諸法實相的顛倒執著或錯誤認取。對於凡夫來說,心中這種細微的錯誤執著從無始以來就壹直存在著,從來沒有消失過,所以凡夫壹直處在這種對世界的錯誤認知中,流浪生死,不能認識諸法的實相。
“佛”是梵文“布達”的簡稱,“布達”的意思就是正覺者,所謂正覺即是從凡夫的這種錯覺中覺悟的人。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明星悟道後說,壹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所以,眾生要想成佛,了悟如來的智慧德相,必須斷除內心將諸法執為實有的錯誤心念。 “六根清凈方為道”中“六根”就是指“眼耳鼻舌身意”。
所謂“六根清凈”,從比較淺的層次上來說,就是指這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這六境時,內心無有“貪嗔癡”等煩惱心念伴隨。佛經中常說凡夫“六根不凈”,這並不是說凡夫的六根本身有什麽不幹凈,而是指凡夫的六根對境時,意根中必定有貪嗔癡等煩惱心念生起。
猶如食物中摻雜毒物,食物就再也無法食用壹般。當我們的六根對境時,如果有貪嗔癡等煩惱心念伴隨,那麽我們就會感受種種痛苦和衰敗。
如果六根對境時,我們壹方面能夠做到讓六根如明鏡壹般照了萬象,壹方面讓自己的意根如如不動,無有分別妄想和破立,無有任何貪嗔煩惱,此即六根清凈。壹個人如果能做到六根清凈,就是真正的“道人”,此人壹定能夠漸漸趨入聖流,深刻體驗心的本性。
凡夫之所以流浪生死,其根本原因即是六根不凈。他們的六根對境時,將自身和外境執為實有的愚癡煩惱就會自然生起;如果外境是可意的,則會生起貪心煩惱;如果外境是不可意的,嗔心煩惱就會隨之而起。
所以,壹個道人應當時時“照顧”好自心,在六根對境時,應利用種種手段不讓貪嗔煩惱生起,或者用覺照來消融貪嗔癡等煩惱。 “退步原來是向前”中的“退步”比喻將平時關註外境的註意力扭轉過來,覺照自己的身心。
凡夫不能覺悟的原因就是不肯“退步”,只知道“向前”——也即將所有的註意力全部都投註在外境上,到外境上去攀緣妄想,而對內心所起的種種錯誤心念也從來不去觀察,對身心的究竟真相也不去參究。任何壹個人只要肯“低頭”、肯“退步”,就壹定能漸漸了悟諸法的真相,所以詩中說“退步原來是向前”。
6.關於和尚的詩詞
1、《哭柏巖和尚》唐代: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松雪,經房鎖隙塵。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
2、《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唐代: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竹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得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3、《送勤照和尚往睢陽赴太守請》唐代:劉長卿
燃燈傳七祖,杖錫為諸侯。來去雲無意,東西水自流。
青山春滿目,白日夜隨舟。知到梁園下,蒼生賴此遊。
4、《齊壹和尚影堂》唐代:劉長卿
壹公住世忘世紛,暫來復去誰能分。身寄虛空如過客, 心將生滅是浮雲。蕭散浮雲往不還,淒涼遺教歿仍傳。
舊地愁看雙樹在,空堂只是壹燈懸。壹燈長照恒河沙,
雙樹猶落諸天花。天花寂寂香深殿,苔蘚蒼蒼閟虛院。
昔余精念訪禪扉,常接微言清道機。今來寂寞無所得,
唯***門人淚滿衣。
5、《題令宣和尚院》唐代:貫休
軒窗領嵐翠,師得世情忘。惟愛談諸祖,曾經宿大荒。
泉聲淹臥榻,雲片犯爐香。寄語題門者,看經在上方。
6、《贈景和尚院》唐代:貫休
貌古眉如雪,看經二十霜。尋常對詩客,只勸療心瘡。
炭火邕湖瀅,山晴紫竹涼。怡然無壹事,流水自湯湯。
7、《離亂後寄九峰和尚二首》唐代:貫休
亂後知深隱,庵應近石樓。異香因雪歇,仙果落池浮。
詩老全拋格,心空未到頭。還應嫌笑我,世路獨悠悠。
蕭灑復蕭灑,松根獨據梧。瀑冰吟次折,遠燒坐來無。
老ch寒披衲,孤雲靜入廚。不知知我否,已到不區區。
8、《千秋歲(和尚學林壽筵節席)》宋代:劉辰翁
新篘熟也,借問誰家早。梅影裏,636f7079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365656531蜂兒繞。三更殘月上,壹夜霜天曉。溪橋小,春風有意年年到。
當年青鳥去,落葉無人掃。銅柱仄,瑤池老。殘鐘長樂樹,墜馬鹹陽道。空回首,禦街人賣南京棗。
9、《子夜歌(和尚友)》宋代:彭元遜
視春衫、篋中半在,浥浥酒痕花露。恨桃李、如風過盡,夢裏故人成霧。臨潁美人,秦川公子,晚***何人語。對人家、花草池臺,回首故園咫尺,未成歸去。
昨宵聽、危弦急管,酒醒不知何處。飄泊情多,衰遲感易,無限堪憐許。似尊前眼底,紅顏消幾寒暑。年少風流,未諳春事,追與東風賦。待他年、君老巴山,***君聽雨。
10、《聞大願和尚順世三首》唐代:貫休
王室今如毀,仍聞喪我師。古容圖得否,內院去無疑。
嶽鬼月中哭,松龕雪次隳。直須文五色,始可立高碑。
鄴衛松杉外,芝蘭季孟間。盡希重詔出,只待六龍還。
不疾成千古,令焚動四山。感恩終有淚,遙寄水潺潺。
師稟盡名卿,孤峰老稱情。若遊三點外,爭把七賢平。
苦霧埋空室,啼猿有咽聲。今朝益惆悵,曾沐下床迎。
參考資料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
7.關於和尚的古詩有哪些
1、《頌石頭和尚草庵歌》
年代: 宋 作者: 釋印肅
石頭和尚草庵歌,試問參方會世麼。
千萬莫將茅瓦比,離鉤三寸綽清波。
2、《白雲端和尚贊》
年代: 宋 作者: 釋智遇
接納少機關,勘驗無眼目。
時時膈氣築,只要煨蘆菔。
3、《白雲端和尚贊二首》
年代: 宋 作者: 釋宗杲
少處更減,多處又添。
達磨不會,卻反西天。
4、《呈中竺雪屋和尚》
年代: 宋 作者: 釋雲岫
重重法界華嚴境,煙柳滿城春正深。
彈指門開相見後,善財灰盡壹生心。
5、《送僧參太白癡絕和尚並石溪和尚掛牌》
年代: 宋 作者: 釋紹曇
前寶公兮後寶公,分身說法在玲瓏。
參尋不用論賓主,十二面門元壹同。
6、《布袋和尚贊恭依聖上韻》
年代: 宋 作者: 釋慧遠
布袋挨開,猿啼曉月。
海嶽逃形,佛魔路絕。
列列挈挈,翹翹傑傑。
大機兮棒打不回閑,大用兮利劍流鮮血。
別別,出海昆侖頭戴雪。
8.有關僧人的 詩句
山下留別佛光和尚(白居易)
勞師送我下山行,此別何人識此情。
我已七旬師九十,當知後會在他生。
鳥窠和尚贊(白居易)
形羸骨瘦久修行,壹納麻衣稱道情。
曾結草庵倚碧樹,天涯知有鳥窠名。
贈鳥窠和尚詩(白居易)
空門有路不知處,頭白齒黃猶念經。
何年飲著聲聞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晚過盤石寺禮鄭和尚(岑參)
暫詣高僧話,來尋野寺孤。岸花藏水碓,溪水映風爐。
頂上巢新鵲,衣中帶舊珠。談禪未得去,輟棹且踟躕。
贈袒肩和尚(杜荀鶴)
山衣草屐染莓苔,雙眼猶慵向俗開。若比吾師居世上,
何如野客臥巖隈?才聞錫杖離三楚,又說隨緣向五臺。
乘醉吟詩問禪理,為誰須去為誰來?
長蘆夫和尚真贊(黃庭堅)
松枯竹瘦,是其歲寒也。
山高水深,不可犯幹也。
取多國士,莊嚴此土,如陶家手也。
拂除方丈,置榻而坐,壹不受也。
首出萬物,淵默雷吼,寂寥者之參也。
若夫以法界印,印毛印海,則驚僧繇而走巫鹹也。
哭柏巖和尚(賈島)
苔覆石床新,師曾占幾春。寫留行道影,焚卻坐禪身。
塔院關松雪,經房鎖隙塵。自嫌雙淚下,不是解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