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被稱作古今七律第壹,出自明代胡應麟《詩藪》:
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沈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壹,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壹也。
我們來賞析杜甫的《登高》,看看他與如此高的贊譽是否相稱。
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此詩作於大歷二年(767年)重陽。765年,關照杜甫的嚴武暴病離世,他失去了蜀中的靠山,攜家眷離開草堂,壹路東下,於大歷元年(766)四月到達夔州。杜甫在夔州住了壹年九個月,其間所創作詩篇數量450余首,是流傳下來杜詩的三分之壹。
這段時間是他窮困潦倒的時期,又身體抱恙,但“文章恨命達”,這也是他詩作爆發的階段。無論平仄、對仗等體式,還是起承轉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來。他的詩句在格律中遊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登高》就創作在這個詩意爆發,格律嫻熟的點。
唐時的詩自然是平水韻,我們用平水韻標出全詩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獨”、“濁”都是入聲字,以仄音入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這是標準的仄起首句押韻的七絕平仄格式,有幾處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對照。但是我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會發現壹個問題,韻腳“哀”、“回”、“來”、“臺”、“杯”感覺讀起來不押韻。其實這是發音變化了,這些字在平水韻中都屬於“十灰”部,也就是說發“回”的韻母音,念起來是“ui”、“回”、“lui”、“tui”、“bui”的發音。當然只是大概發音,不過肯定是押韻的。
平水韻
如今引用“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的時候,使用普通話讀音是完全沒有問題,而且更加適合。但是作為壹首律詩,押韻是硬性要求,我們知道當時的發音是押韻的就行了,並不妨礙現在的單句朗讀。
除了平仄、韻腳,律詩在格式上的要求還有對仗。壹般要求頜聯、頸聯對仗,後來因為太難,就只要求頸聯對仗了。但是這首《登高》,八句皆對。
我們粗讀此詩,首聯、尾聯好像沒有對,中間兩聯也沒有強行設對。但是認真細讀,就能感覺到《詩藪》中說的:“壹篇之中,句句皆律,壹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壹聯都對仗,在首聯中“風急”對“天高”、“渚清”對“沙白”,字詞工巧而不露痕跡,對仗圓融貼合景色,這就是出神入化,遊刃有余。和李白的縱橫闔捭,千裏孤行比起來,自是另外壹種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
寫到這裏,關於律詩樣板的格式方面就分析完了,估計大家看過之後,就會清楚為什麽在七言律詩中這首詩的地位如此崇高了。但是,關於詩意以及文法,我們還沒開始領會。
風急天高
此詩分為兩部分,前四句寫登高見景,後四句抒發心情。
首聯“風急天高猿嘯哀, 渚清沙白鳥飛回”,為何風急?這是夔州特色,夔州向以猿多著稱,峽口更是以風大聞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六種景物天造地設,自然成對。隨著詩人的視線,由高處轉向江上沙洲,水清沙白,鳥群迎風飛翔,來回盤旋,構成壹幅精美的畫卷。景色環環相扣卻又對仗呼應,實乃寫景千古佳句。
頜聯“無邊落木蕭蕭下, 不盡長江滾滾來”承接首聯繼續寫景,在對仗的基礎上換了壹種寫法,不再只是景色描繪,而是抓住神韻,開始融入自己的感情。身邊是蕭蕭而下的落葉,眼前是奔流不息的江水,“無邊”、“不盡”,使“蕭蕭”、“滾滾”更加形象化,讓人聯想到落木窸窣之聲不絕,長江滾滾而來的氣勢,自然生出時光流逝,壯誌未酬的洶湧悲愴。語義沈郁悲涼,對仗卻十分工整,氣勢磅礴,如“百川歸海”,實在是古今獨步。
萬裏悲秋
頸聯“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轉換明敘詩人情境。“悲秋”、“多病”不但相對,也是有邏輯關系的。秋,未必悲,可多病又潦倒,悲傷自然洶湧而至。寫到這裏,終於點出了“秋”、“登臺”,為前面描寫的景色做好註腳,同時“萬裏”、“百年”又與頜聯“無邊”、“不盡”相呼應,詩人的羈旅愁和孤獨感,蕭條誌和多病身返回映射到“蕭蕭落木”、“滾滾長江”,互相結合,讓詩意更加厚重深沈。這種寫法,獨壹無二吧?
尾聯“艱難苦恨繁霜鬢, 潦倒新停濁酒杯”承接頸聯,又是以對仗結句。詩人窮困潦倒,白發卻越來越多,原指望大醉忘懷,怎奈因病斷酒,無法借酒消愁,著實可恨。原本興致勃勃重陽登高,卻因了這無邊秋色讓人陷入悲愁。這種飲恨的心理實在難以紓解,詩是結句了,無限悲涼卻溢於詩外。
詩聖
這種江湖悲愁同時切合了大時代混亂和老百姓日子的艱難,也反映了杜甫憂國憂民的心情,不違“詩聖”之名。
這樣仔細分析下來,從格律、對仗、文法、構思、意象、境界各個方面來看,有哪壹首律詩能超越它?
“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