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白雪雖作飛花,春寒料峭,但草芽可見。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雨蒙蒙,春雨細細,滋潤萬物,小草探出小腦袋,遠看如茵,近看卻稀稀疏疏。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流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東風拂面,百花爭艷,萬紫千紅,蝶飛鶯鬧,滿眼都是明麗與生機。
“門外無人問落花,綠陰冉冉遍天涯” 。柳樹也由早春的“綠柳才黃半未勻”、“萬條垂下綠絲絳”,而飄飛出生命之絮:“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夏天如約而至,果實開始成熟,“梅子留酸軟齒牙,芭蕉分綠與窗紗。日長睡起無情思,閑看兒童捉柳花。”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鳥作為大自然的重要成員,首先感覺到氣溫的變化,解放歌喉,嘰嘰喳喳,啁啾之聲此起彼伏,呼朋引伴,開始生命的新歌。
宋代詞人晏殊有壹首《破陣子》詞寫道:“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壹兩聲,日長飛絮輕。巧笑東鄰女伴,采桑徑裏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燕子”、“黃鸝”作為物候,說明春天的到來。“新社”即春社。按古人習俗,壹年中有兩社:春社和秋社。“春社”日(立春過後第5天)春光正好,春意正濃,農人脫衣下地,春耕農事正忙。這時,燕子翩然歸來,黃鸝清音啼囀,大地芳草萋萋,池畔苔蘚翠綠,少女野外鬥草(壹種遊戲),壹派勃勃生機。
“林鶯啼到無聲處,春草池塘獨聽蛙。”暮春時節,林間,鶯兒停歇了歌唱,池塘處卻傳來響亮的蛙聲。原只是壹聲、兩聲,漸漸地,“蜃氣為樓閣,蛙聲作管弦”。鶯兒、蛙兒、蟬兒,妳方唱罷我登臺:“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立秋了,動物們敏銳感覺到立秋之涼與往日不同:“乳鴉啼散玉屏空,壹枕新涼壹扇風。睡起秋聲無覓處,滿階梧葉月明中。”。接著“初聞征雁已無蟬”.
到了風雪載途的寒冬,就是“梅雪爭春未肯降”、“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了。
如另有疑問,敬請提出。還望采納,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