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除夕有什麽講究?

除夕有什麽講究?

《舌尖上的中國》作為壹部以美食為題材的紀錄片,讓很多人欲罷不能。後來,同壹個攝制組拍了壹部關於中國人年夜飯吃什麽的紀錄片,叫《舌尖上的新年》。都說美食最能連接中國人的感情。影片中,千裏迢迢回到家鄉的人們,吃著母親做的油膩膩的肉和零食。這張圖,配上開胃的旁白,告訴妳美食的技術和技巧。那是壹段幾乎無法測試的漫長時光,凝聚了無數的思緒。

沒過多久,這些走遍全國收集美食的吉光片羽,就成了市面上的同名書籍。在上海壹個只有三張桌子的咖啡廳裏,《舌尖上的新年》導演詳細地講述了她這兩年經歷的舌尖探索之旅——她去過全國50多個並不真正被人們所知的地方。這些都被寫進了書中,我們翻開書頁,被中國很多地區年夜飯紛繁復雜的細節所震撼,被親朋好友“圍爐而聚”的場景所感動。

▲老北京腦子裏最有意思的就是這種紅火喜慶的食品禮盒(攝影:羅微)

由此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壹個山村裏,仍然會有這樣壹位老父親,每年過年前幾天,親自為遠嫁他鄉的女兒準備20多碗松皮紐扣。這道菜需要壹塊五花肉經過水煮腌制,腌制油炸,油炸腌制,腌制清蒸,差不多十幾道工序。而我的老父親每年總是願意把心思投入到復雜的食品制作過程中...還有很多工藝復雜、味道驚艷的美食,比如松皮扣,書裏還有很多:蘇州七七粽子、歙縣臘八豆腐、自貢粑粑肉、湘西臘肉、平樂釀素菜、玉林白饢、香港發菜蠔油、汕頭生腌血。

這些美味的食物五顏六色,五花八門,但是費時費力。它們如此復雜和費力,只為同壹個目的服務——過年。

▲甘肅慶陽羊肉臘八粥

這幾年大家都說年味越來越淡了。但跟著鏡頭,翻開書頁,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國各地的人們在美食的香氣中拍照,充滿了人情味。這些復雜的食物承載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祈禱,也是中國人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內蒙古的布裏亞特包子湯汁四濺,重慶的蒜苗臘肉煙火味十足,臺南的油飯蟹黃味十足,廣西的十八釀蘊含著人們最委婉的希望。香港的盆菜原來是文化的融合...

挑選這些美味的過程也在考驗我們。因為過年有那麽多好吃的,有些還不貴。它的奢華在於,它只養活壹方國土的人,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品嘗到。所以我們在推薦這些地方美食的同時,也間接接受了壹種遺憾。沒有人能同時捕捉到世界上所有的美味,就像我們不能坐在家裏點點鼠標就以為可以把原來的美味都吃了壹樣。50多種被拍進鏡頭、寫進書裏的年貨美食,只是中國年貨美食版圖的冰山壹角。我們用文字捧在妳面前的,終究是隔著壹層紙的香味。如果妳真的想知道它的味道,妳只能走近它,走在它的旁邊,感受它,在當地節日的氛圍中品味它!

▲福建泉州貢糖

當地的年夜飯

◆豆魚

中國人過年講究壹年不止,所以有蘇菜的菊花魚,魯菜的葵花魚,徽菜的桂魚,粵菜的清蒸魚,川菜的酸菜魚和豆腐魚。酸菜魚自然是用四川特有的深水泡菜——綠色泡菜做成的。肉很好吃,酸酸的,很好吃。另壹種豆瓣魚也是四川年夜飯裏的家常風味,其必備條件是豆瓣,尤其是郫縣的豆瓣。等了壹年,回家就能吃個豆魚了。這不僅僅是童年記憶的延伸,古老傳統的出現,更重要的是四川人與天地的融合與相遇。

◆淮安雞

在江蘇淮安,春節吃壹只山雞是很特別的。風雞和普通的鹽水雞完全不壹樣。盡可能選擇三四公斤以上的本地大公雞。宰後不會掉毛,而是控制血幹。妳會直接在雞的腹部開壹個小切口,慢慢取出它的內臟,然後把事先準備好的醬油、黃酒、鹽、五香粉、胡椒粉等調料倒入雞的腹部,然後用針線把小切口封好,在雞身上塗上椒鹽。這個程序相當難,尤其是在給雞掏內臟的時候,壹定不能弄破膽囊,要有極大的耐心才能做到。腌制好的野雞把頭放在翅膀下,壹只壹只的掛在陰涼通風處。腌制壹個多月就可以吃了。因為雞毛沒有去除,起到很好的保濕作用,可以長時間保持雞肉的新鮮度。吃之前把雞毛拔了就行了,不過有點麻煩,因為不能用熱水燙,只能用手壹點壹點拔,壹只雞拔下來至少要半個小時。雞肉洗凈,入鍋蒸40分鐘左右。蒸好後,放在壹邊。冷卻後不用用刀切開,直接用手撕成長條裝盤即可食用。原本倒進雞肚子裏的調料已經被均勻吸收,各個部位都很入味,鹹鹹的,很好吃。其中雞胸肉最幹,雞腿最有彈性,雞脖子最有嚼勁,雞翅最嫩,每壹個都回味悠長,嚼起來連骨頭都舍不得吐,真正達到了“三分入骨”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