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呼倫貝爾就以水草豐美的草原,松濤激蕩的林海,縱橫交錯的河流,星羅棋布的湖泊而聞名於世。
覆蓋著浩瀚森林的大興安嶺,由北向南把呼倫貝爾分東西兩部分,嶺東是著名的北國糧倉——松嫩平原,嶺西是馳名中外的呼倫貝爾草原。大興安嶺森林還是黑龍江、額爾古納河、松花江、嫩江等3000多條河流的主要發源地。千百年來,正因為有大興安嶺森林涵養水分,調節空氣,增加降雨,形成天然保護屏障,呼倫貝爾草原才得以水肥草美,繁茂蔥郁,松嫩平原才能成為北方糧倉。
大自然是多麽寬厚地善待呼倫貝爾人民。
幾千年來,無論是呼倫貝爾先民還是現代人,徜徉在這幅天然的水墨畫中,即使是喧囂的都市生活也不曾打破她的安詳與寧靜。
於是,畫卷之中與畫卷之外的人們將她看做是造化神奇的壹方凈土,上蒼賜給人類的童話仙境。
“記得小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經常在樹林中奔跑玩耍,穿梭在樹裏行間,累了就躺在又松又軟、鋪滿金黃色落葉的林間土地上,深深吸著飽含負離子的空氣,還有樹木花草的清香,就像血液被過濾了壹樣,元氣倍增,全身舒服。森林是壹座天然的氧吧,它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空氣加濕器。”市委常委孟松林在他的文章裏這樣說。
然而,要想保住這樣的人間仙境可不是那麽容易。
呼倫貝爾曾有個說法,叫“棒打麅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裏”,其生態環境之優可見壹斑。可老壹輩說,這是很早以前的事了。
建國初期,數萬林業大軍開進了大興安嶺原始森林,隨著壹聲聲“順山倒”,壹棵棵參天大樹在電鋸的轟鳴聲中悲壯地倒下,為了新中國建設的需要,呼倫貝爾的木材被裝上火車壹列列運往內地;壹支支墾荒隊伍也陸續進入了呼倫貝爾草原腹地,茫茫草原變成了壹望無際的良田,呼倫貝爾生產的糧食成為全國“四萬萬五千萬”人民的盤中餐;還有煤炭、皮革、牛羊肉、乳制品……呼倫貝爾就像***和國母親的“長子”壹樣竭盡所能、慷慨無私地為新中國奉獻著自己的壹切。
本來,清新的空氣、潔凈的泉水、豐美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是大自然向人類伸出的“橄欖枝”。但是,如果我們不註意與自然和諧相處,壹味地索取,“橄欖枝”就會變成毒刺,最終受到傷害的將是人類自己。
而當時的呼倫貝爾只顧滿懷激情地投身到新中國建設的熱潮中,卻絲毫沒有察覺到砍伐森林、開墾草原、過度放牧會給生態環境帶來怎樣的惡果。
直到有壹天,當人們從不同角度審視這片富饒土地的時候,才驚恐地發現,在計劃經濟的指揮棒下,大面積采伐原始森林,無節制地開墾草原等人為的不合理利用,加之多年氣候幹旱,人口較快增長,帶來的是草原沙化退化和嚴重的水土流失。
草原腹地,壹條綿延萬裏沙地,步步緊逼,吞噬草原,埋沒村莊,大片草原靜靜地消失在沙化中。
號稱擁有內蒙古70%水資源的呼倫貝爾,水資源危機已悄悄走來,市內7條河流壹度斷流。
境內兩大水系旱澇災害頻發,壹場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席卷了嶺東三旗市,肥沃的土壤被洪水卷走,留下無數傷痕累累的侵蝕溝……
這壹切,無不向呼倫貝爾敲響了生態安全的警鐘。
嚴酷的現實告訴人們,並不是所有的草原都是田園牧歌的風光。當人類的意誌打碎了自然的韻律,當生態環境被落後的生產力和愚昧的思想觀念所扭曲,我們失去的將是自己的生存空間。
退耕退牧,保住大自然賜予的生態遺產
呼倫貝爾的決策層及時調整方向,壹系列保護措施陸續開始實施——
1984年,打破“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舊體制,實行“草場公有,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戶有戶養”的草畜雙承包責任制;
1989年,實施 “落實草原所有權、使用權和承包到戶責任制”的草場“雙權壹制”改革,讓草原得以休養生息;
從1997年開始,呼倫貝爾不再批準新開荒,已批準未實施的也不準繼續開發;
1999年,全面啟動生態環境保護“十大工程”。呼倫貝爾盟被國家正式批準為全國生態示範建設試點地區。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撤盟建市以後,歷屆領導者都把保護好美麗的家園放在呼倫貝爾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首位。
全力破解生態難題的呼倫貝爾,如同掌握了阿裏巴巴“芝麻開門”的秘訣壹樣,全面啟動了退耕還林、退牧還草工程,並制訂了《呼倫貝爾生態示範區建設規劃》和《呼倫貝爾草原保護與生態型綠色產業發展規劃》,把保護生態環境、治理汙染、發展綠色經濟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總體規劃中。
這是壹個在25萬平方公裏大地上實施的宏偉工程,這是壹個在古老草原上以千萬畝、百萬畝為計量單位的偉大生態創舉。
大力實施退耕:水肥條件差,坡度大於15度,產量低而不穩的耕地,要退;水土流失嚴重的,風蝕沙化和存在潛在沙化危險的耕地,要退;江河源頭和河流兩岸引起面源汙染的,也要退!
3年裏,呼倫貝爾***退掉不適合耕種的土地300余萬畝。
為了鼓勵退耕,各地采取了壹系列措施。
阿榮旗對退耕戶種草給予種子補貼,並協調龍頭企業、養殖基地、養殖大戶與種草農戶簽訂單,保證收購草產品。
莫旗組織退耕大戶到遼寧鐵嶺學習榛子種植技術,大力推廣經濟林栽植技術,還通過林草、林藥兼作,引導退耕戶栽植桑樹、果樹、多年生中草藥和牧草,確保退耕地增加收益。
鄂溫克旗通過推廣糧草混播,第二年便可打草或放牧,既恢復了植被,又獲得了效益。
令人欣喜的是,退耕不但沒有減產,反而實現了“退中有進”,全市農業連續3年豐收,增產糧食25億公斤,今年糧食產量有望突破50億公斤,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
呼倫貝爾還把休牧禁牧作為保護草原的最有效手段。在草原退化嚴重、生態十分脆弱的區域定期發布休牧禁牧令:對重度退化沙化的草場實行常年禁牧,對中度退化的草場實行季節休牧,對輕度退化的草場實行劃區輪牧。
著力提高牧民的生態意識,鼓勵牧民發展飼草料生產,控制草原牲畜放養數量,在幹旱草原區和草場沙化退化嚴重區域進行圍欄封育,以戶為單位,以嘎查為基本單元,進行集中連片建設。在沙化嚴重區域人工補播牧草種子,加快草原植被的恢復。
到目前,已圍欄3000萬畝,補播牧草200萬畝。近3年每年完成季節休牧4000萬畝以上,年度禁牧500萬畝,逐步解決了草原超載過牧問題,實現了草畜動態平衡。
牧區還實施了生態移民工程,新右旗政府投資在旗所在地建起“蒙古大營”,上百戶牧民被遷到城裏集中居住。
如今,草原植被得以恢復,草原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天然草原退牧還草項目區的植被高度平均提高10-15公分,產草量每畝平均提高20-30公斤,草群中優良牧草的比例明顯增加。
呼倫貝爾在推行草畜平衡、開展禁牧休牧和劃區輪牧以及基本草牧場保護等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
鄂溫克旗巴彥托海鎮牧民達來是退牧還草的實踐者,也是受益者。“妳看,這‘草庫倫’裏的草長得就是高,也比外面綠。”他指著網圍欄裏禁牧休牧的草場高興地說。
由於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千百年來逐水草而居的牧民,如今成了草原的守護神。
為了改變超載過牧現象,呼倫貝爾不再盲目追求牲畜頭數“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而是實施牧區牲畜壓縮戰略,對牛羊實行“計劃生育”,提高良種率和產出率,形成少養、精養的生產模式,草原自然載畜量由過去的600萬頭只減少到400萬頭只。
畜牧業也不再是牧區的特權。呼倫貝爾從實際出發調整畜牧業發展方向——牧區,發展生態型畜牧業;農區,發展轉糧型畜牧業;城林區,發展高效型畜牧業,使畜牧業實現由數量擴張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在政府的倡導下,許多農民蓋起了棚圈,養起了牛羊,搞活了農家小院的庭院經濟。
阿榮旗向陽峪鎮解放屯的退耕還林戶姜濤,2002年把10多畝地退下來後,在政府引導下種苜蓿草養羊。“以前種大豆是廣種薄收,壹畝地收入300元就不錯了。現在10畝草、100多只羊,每年能賺二三萬元,還有退耕還林補貼。妳說這日子美不美!”
隨著農區畜牧業的發展,呼倫貝爾農區牲畜頭數連續4年超過牧區,占總量的64%。2008牧業年度,全市牲畜存欄1447萬頭只,牧業四旗只有491萬頭只。
以糧食換生態,本是退耕還林工程的初衷。而在農業結構調整的大背景下,這壹政策不僅綠了山水,還富了農民。
莫旗在登特科鄉北石場村、西瓦爾圖鎮永安村等地建起了13個生態示範園區,通過林果糧間作,既保護了生態環境,又增加了農民收入。他們還抓住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的機遇,對中低產田進行改造,耕地面積減少了60萬畝,3年當中卻增產糧食5億多公斤,農民人均增收500多元。
阿榮旗霍爾奇鎮有986戶農民在1.2萬畝退耕地裏種植了黃芪、防風和黃芩等中藥材,由河北華祈、呼倫貝爾哈慈等制藥企業,提供籽種和技術服務,收益頗豐。
退耕後的日子火了,在“退”中得到真正實惠的農民笑了。
1996年,鄂倫春旗政府鄭重宣布:禁獵。世世代代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人,為了保護生態,造福子孫,以博大寬厚的情懷,主動放棄世代相傳的原始狩獵方式,放下手中的獵槍,成為大森林真正的守護神。
今年4月,幾百只白天鵝棲息在二卡濕地生態自然保護區裏,時而振翅高翔,時而掠水嬉戲,時而尋窩覓食,時而交頸情語,神態高貴安詳又從容不迫,好壹幅自然天成的美麗圖畫。可忙壞了拿著長焦相機的兩位攝影愛好者。
經過十幾年的禁獵和休養生息,呼倫貝爾重新成了野生動物的樂園。
麅子鉆進羊圈,與羊***同起居生活;野豬領走家養的母豬,生出壹窩野豬崽;剛出生不久的小犴和森林調查隊“玩”熟了,竟在森調隊宿營的地帳篷裏住了好幾天,直到母犴找來,才戀戀不舍地離去……這樣的故事,在今天的呼倫貝爾已不是奇聞。
就連壹度銷聲匿跡的馬鹿、獐子、水獺、猞猁等珍稀野生動物也開始頻頻露面。
植樹造林,構建祖國北疆生態屏障
1978年,我國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將在橫跨北部13個省區市,全長7000公裏,面積占國土42%的版圖上,建設“綠色萬裏長城”——三北防護林體系。這項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生態工程。
在這場植樹運動中,呼倫貝爾數十萬林業職工在25萬平方公裏大地上擺開了戰場,豎立起壹座座“綠色豐碑”。
1998年,免渡河、烏奴耳、巴林、南木、柴河、紅花爾基6個地方林業局被列入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範圍。
此後的10年裏,天保工程、退耕還林、三北防護林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在呼倫貝爾第次拉開帷幕。
穩定減少森林采伐量,把森林采伐量從每年600萬立方米降到200萬,而生長量每年大於1000萬立方米,實現了采育平衡,永續利用。
10年間,呼倫貝爾地方林業天保工程區森林面積增加了26.97萬畝,活立木蓄積量增加了2114余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增加了0.75%,森林面積和蓄積實現了雙增長。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蓄積量增長了6468.27萬立方米,構築起我國北方的綠色生態屏障。
推行林業分類經營改革,推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利用市場機制和利益機制,吸引各種社會主體投資發展林業,全民義務植樹常規化運作,各種社會造林模式層出不窮,“誰造誰有,合造***有”、“誰治理、誰投資、誰開發、誰受益”,促進了資金、技術、勞力等生產要素向林業建設流動和聚集。
2007年,滿洲裏啟動了“多元投資,億元綠化”方案,動員全社會力量實施邊防林更新改造、城郊林建設和城市綠化工程,累計投入1億元,植樹63.25萬株。
說到植樹造林,不能不提到莫旗塔溫敖寶鎮的壹位普通農民——李振海。
1984年,當“環保”對很多人來說還有些陌生的時候,40歲的李振海卻帶著壹家人搬進深山,搞起了荒山綠化。25年裏,他為15000畝荒山披上了綠裝,還帶動起村裏十幾戶村民加入到造林隊伍中,他還無償為學校、部隊、機關提供了價值20多萬元綠化苗木。為此,國家林業部、農業部、全國綠化委員會給他頒發了“全國綠色獎章”。
已經66歲的李振海依然雄心不減,他要在有生之年用樹木營造起壹座“綠色萬裏長城”。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建設生態文明,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胡錦濤總書記在我區視察時強調:“要切實保護好內蒙古這塊遼闊草原,保護好大興安嶺這片綠色林海,為建設祖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做出貢獻。”
“呼倫貝爾是中國最美的草原,大興安嶺的主體在呼倫貝爾,落實總書記的指示精神,是270萬呼倫貝爾人的責任和使命。”市委書記曹征海莊嚴表態。
5月的呼倫貝爾,春意盎然,月牙形沙丘上長出了壹行行整齊的楊柴,去年幹插的黃柳尖也鉆出了嫩綠的新葉,遠處壹叢叢“中葉錦雞兒”散開的黃色小花在沙海中搖曳。
在新左旗甘珠爾沙地,“飛播牧草示範區”、“保護草原青年促進會治沙區”、“圍欄封育區”的牌子壹塊連著壹塊,千余名林業工人聚集在沙海中,邊緣地帶已經被他們用“Z”字形沙障固定住了,中間是人工播種機進行混播草籽作業後留下的壹行行印跡。
市林業局造林科科長金維林告訴記者,由於地質、氣候和歷史原因形成呼倫貝爾沙地,由三條沙帶和壹些零星沙地組成,沙化面積達1957.8萬畝。這無疑是呼倫貝爾所有綠色守望者最大的壹塊心病。
市壹次黨代會上,市委明確提出“生態立市和構建山川秀美呼倫貝爾”的發展戰略。
2002年,在沒有納入國家投資範圍的情況下,呼倫貝爾毅然啟動實施了“沙地樟子松行動”,***栽植樟子松大苗近百萬株,面積達1萬多畝。
市二次黨代會又進壹步提出“有進有退、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的發展戰略。
為此,市委、市政府重新編制了《呼倫貝爾市防沙治沙10年規劃》。
近幾年,呼倫貝爾每年都要召開全市防治草原沙化現場會和工作會議,市長羅誌虎反復強調:“有效治理好沙地,徹底改變我市沙化地區面貌,應該作為政府的壹項重要任務和首要工程來抓。要利用幾年乃至更長時間,打壹場徹底的沙地治理殲滅戰”。
市委、市政府還與沙區各旗市區簽訂了防沙治沙“軍令狀”,從上到下統壹認識,從下到上凝聚力量。
沙區各旗市在草場嚴重退化沙化區域實行項目整合,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打殲滅戰,做到了治理壹塊,保存壹塊,見效壹塊。
壹項又壹項治沙工程在呼倫貝爾展開,壹批又壹批治沙青年熬成了老專家。
善待大自然,它會給人們豐厚的饋贈;
破壞大自然,它會給人們百倍的報復。
由於呼倫貝爾把生態建設作為又好又快發展的切入點和基礎建設來抓,生態惡化的趨勢得到“整體遏制,局部好轉”,荒漠化和沙化首次實現逆轉。
在這場人與沙的較量中,呼倫貝爾已累計投入防沙治沙資金7000多萬元,治理流沙面積40多萬畝,封育沙地樟子松240多萬畝,保護草場500多萬畝。
許多昔日的荒灘、荒漠,重現草木蔥蘢、繁花鋪地、流水潺潺的景象,沙丘穿上了“綠裙”,昔日沙進人退的地方出現了人工綠洲……
地區發展就像做人,人品做到極處,無有它異,只有本然。改革開放30年來,呼倫貝爾始終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於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每壹個細節。沒有向資源索取,沒有向環境索取,沒有向國家索取。
參加全國十壹屆人大壹次會議的羅誌虎市長在京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呼倫貝爾已把建設生態環境作為全市工作的頭等大事,我們壹定要保護好呼倫貝爾大草原和大興安嶺林海,爭取多向北京輸送“綠色”。為保證北京的藍天能多壹些,呼倫貝爾正在下大力氣進行“生態支持”。
守望綠色,實現“美麗與發展”雙贏
2008,註定是壹個不尋常的年份。萬眾矚目的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之後,我們又迎來了改革開放30周年。對於每壹個中國人來說,30年的變革都在我們的生活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烙印。
回眸呼倫貝爾改革開放30年的歷程,尋訪呼倫貝爾守望綠色的足跡,它的真正意蘊是什麽?
透過記者的眼睛,我們看到了退還政策給呼倫貝爾人民帶來的喜悅和實惠,也切實感受到了發展生態經濟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這不由得使人想起老子曾經說過的壹段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說明在天地之間,只有遵循大自然的發展規律才是真正的和諧之道。
難怪許多人來到呼倫貝爾,都會情不自禁的跪倒在這至尊至美的大草原大森林面前。我想,面對這亙古的草原和林海,妳不由得不被震撼、被感動、被凈化,被再次喚起對於自然的無限敬仰和熱愛。
當生命中最本質的追求,在極其特殊的環境中凸現出來時,就有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氣勢和無與倫比的感染力和感召力,成為超越時空的精神圭臬。
生態文明,體現的是人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循環經濟、生態產業在呼倫貝爾備受推崇,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建設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也被呼倫貝爾作為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
“GDP不是惟壹的衡量指標,生態環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保護不了生態環境,我們就是歷史罪人!”市委書記曹征海的話擲地有聲。
10年來,呼倫貝爾累計關閉小煤礦458座。
“十壹五”期間,圓滿完成列入自治區淘汰落後產能的鋼鐵、水泥、煤炭行業的關停項目。
2007年,淘汰落後產能鋼鐵10萬噸、水泥15萬噸、煤炭10萬噸。
今年7月, 華能呼倫貝爾公司分別爆破拆除兩座冷卻塔,並計劃到2010年,關停29.65萬千瓦火電小機組。
呼倫貝爾在“擇商選資”上也越來越挑剔——無論上什麽項目,首先要過環保關,缺乏技術含量、投入產出比不高、高能耗高汙染的外資,投資再大也絕不動心。
壹擇壹選之際,金鳳凰銜枝南來。淘汰掉了落後產能,騰出了環境容量,為可持續發展創造出環境空間。3家世界500強企業和50余家國內知名大企業先後入駐呼倫貝爾,為呼倫貝爾更好更快發展創造了先決條件。
“稍稍改變壹下我們的生活方式,不食野生動物,拒絕使用壹次性衛生筷子,不亂挖亂墾草原,處處講環保,形成壹種社會氛圍,讓人們聽到呼倫貝爾就想起綠色,看到呼倫貝爾就想起純凈,吃在呼倫貝爾就想起健康。”這是市委常委孟松林的期待,也是全體呼倫貝爾人的追求。
人人參與建設節約型社會,率先在呼倫貝爾各級黨政機關開始。節約,從壹張紙、壹度電、壹滴水做起,機關辦公用紙雙面化,下班前電腦提前關閉,勤儉辦會,勤儉辦事,勤儉辦文,勤儉辦活動……
生態意識日益深入人心,普通市民也懂得了隨手關燈拔插頭,接受了“禁塑”,學會了垃圾分類……
上半年,全市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總量控制指標呈下降趨勢,主要城鎮環境空氣質量優良以上天數達95%以上。嫩江流域呼倫貝爾段、額爾古納河流域水體水質基本保持穩定並有所改善。
2007年底,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發起的“圈點新天府”評選中,呼倫貝爾以第8的位次入選中國十大“新天府”。
前不久,華能伊敏煤電公司成為全區第壹家也是惟壹壹家“國家環境友好企業”。
走進呼倫貝爾,撞入視野的是壹望無際的水墨畫似的綠色。妳不必刻意去尋找,隨時都有壹種生命的悸動讓妳心跳。
在看似荒涼的沙地裏,妳會發現許多生命的奇跡。即使在嚴冬,路邊壹蓬蓬的沙生植物,任憑雪壓風摧,始終倔強地站立著,既不昂首張揚,也不低眉自慚,只要妳用心感受,就可以領略到她骨子裏的那份對生命的追求和摯愛。有了她,再大的草原也不寂寞。走過草原,總覺得有伴相隨,有另壹種生命在草原上呼應。
據此,我們可以找到人類與自然對話的許多語言,她會無聲地告訴我許多關於生命的秘密,有關草原的命題會在用心感受中折射出許多新的亮點。
綠色,寄寓更多的也許是壹種生命的渴望。
今天,生命的綠色依然在呼倫貝爾蔓延,讓每壹個呼倫貝爾人由衷地欣慰。
因為有了這樣的綠色,我們可以聽見小鳥的鳴唱,可以看到天光在流水中蕩漾,可以呼吸帶著草木清香的空氣,可以感受歲月四時的輪轉和變化。
在這蔓延的綠色中,有呼倫貝爾人的氣魄,有呼倫貝爾人的智慧,也有呼倫貝爾人對夢想的追求。
生態文明不斷刷新著人們的呼倫貝爾印象,因為呼倫貝爾留住了綠色的基脈。
“在歐亞大草原中,內蒙古東部仍是最好的草原”國際草地大會專家說。
“它是我國品質最優的天然草原,也是世界上保存較完整的頂級草原群落。可以建成我國最好的現代草原畜牧業生產基地。”這是中科院院士劉興士的呼倫貝爾印象。
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希望,生活在這片草原上的人們能夠形成壹種***識,呼倫貝爾大草原是我們的命根子,我們壹定要保護好她。
曾經在呼倫貝爾插隊的北京知青、著名詞作家克明這樣推薦呼倫貝爾:“我不知道哪壹座城市能夠擁有8萬平方公裏的天然草場。站在高處妳的目力所及之處都是壹望無際的青草,綠到天邊,綠到極至,成了藍。這是中國最寧靜的城市。
我不知道哪壹座城市能擁有11萬平方公裏原始森林。山嶺之巔,妳極目遠眺,讓妳感受到無邊無際的沈靜和安寧。這是我們這個越來越幹渴的星球上最富足的城市。
我不知道哪壹座城市竟能擁有3000多條河流,500多座湖泊,它們密匝匝地綴滿在聖潔的大地上。
在這座城市裏,天鵝為什麽竟如此大膽,見到騎馬的牧人從不驚慌,也不躲避?兒童為什麽從小就不傷害壹朵野花?老人為什麽要向天鵝祭灑乳汁?蒙古包搬遷後,大地上為什麽不留壹絲痕跡?這是因為,這裏每個人都對大自然懷有深深的敬意。
朋友,別以為呼倫貝爾是個天堂,其實她是魔鏡。在妳沒想好之前,千萬不要踏上這片大地,因為,妳壹旦走進這座城市,妳的壹生中,將再也無法把這片綠色抹去。就像長調,永遠刻在妳的靈魂裏……”
“呼倫貝爾的發展來勢很好,發展前景廣闊。特別是‘美麗與發展雙贏’體現了科學發展的要求,體現了科學發展的內涵。”這是自治區黨委書記儲波對呼倫貝爾的最高褒獎。
這是壹首改天換地的史詩。
這是壹曲動人心魄的樂章。
呼倫貝爾生態示範區建設藍圖已經鋪開——到2010年,50%以上的旗市區要達到全國生態縣創建標準,其余旗市達到80%以上的創建指標。到2015年,努力把呼倫貝爾建成國家級生態市,生態文明建設走在全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