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代] 李隆基
端午臨中夏,
時清日復長。
鹽梅已佐鼎,
曲糵且傳觴。
事古人留跡,
年深縷積長。
當軒知槿茂,
向水覺蘆香。
億兆同歸壽,
群公***保昌。
忠貞如不替,
貽厥後昆芳。
註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李隆基(685.09.08-762.05.03),唐朝皇帝,712年9月8日至756年8月12日在位。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謚“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李隆基在位期間開創了唐朝的鼎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玄宗在位後期爆發安史之亂,從此唐朝國勢走向衰落。
浣溪沙·端午
[宋代] 蘇軾
輕汗微微透碧紈,
明朝端午浴芳蘭。
流香漲膩滿晴川。
彩線輕纏紅玉臂,
小符斜掛綠雲鬟。
佳人相見壹千年。
註譯:微微小汗濕透了碧色的細絹,明日端午節用芳蘭草沐浴。流香酒般的浴水、油膩布滿大晴的江面。五彩花線輕輕地纏在紅玉色手臂上,小小的符篆(或赤靈符)斜掛在耳下的黑色發髻上。與朝雲同過端午節,天長地久,白頭偕老。
賞:端午(農歷五月初五),我國民間傳統節日。本名“端五”。《太平禦覽》卷31引《風土記》:“仲夏端午、端、初也”。亦名“端午”、“重五”、“重午”。民間有端午吃粽子、賽龍舟、吊屈原等風俗。本篇描寫婦女歡度端午佳節的情景。上篇描述她們節日前進行的各種準備,下篇刻畫她們按照民間風俗,彩線纏玉臂,小符掛雲鬟,互致節日的祝賀。
南鄉子·端午
[宋代] 李之儀
小雨濕黃昏。
重午佳辰獨掩門。
巢燕引雛渾去盡,
銷魂。
空向梁間覓宿痕。
客舍宛如村。
好事無人載壹樽。
唯有鶯聲知此恨,
殷勤。
恰似當時枕上聞。
註(1035-1117)北宋詞人。字端叔,自號姑溪老農。滄州無棣(今屬山東)人。哲宗元佑初為樞密院編修官,通判原州。元佑末從蘇軾於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監內香藥庫,禦史石豫參劾他曾為蘇軾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職。徽宗崇寧初提舉河東常平。後因得罪權貴蔡京,除名編管太平州(今安徽當塗)。後遇赦復官,晚年就蔔居其地。
《南鄉子·端午》是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壹首詞,整首詞即景生情,即事喻理,在端午節的壹種閑愁。
上片寫端午節的景象。端午節下著小雨,人獨自壹人,比較冷清,回憶往日的熱鬧時光。
下片抒情,旅居在外的詩人在端午節沒有友人的陪伴,喜悅的事情只有自己壹人享受。表現出心中的寂寥,落寞之閑情。
整首詞深婉含蓄,抒發自己孤獨,寂寞的情感。
端午
[宋代] 丘葵
世亂逢端午,
淒涼吊古心。
空存蒲長綠,
不見黍包金。
蛇壑橫人骨,
鰲江絕古音。
追思前日事,
愁比海波深。
端午
[宋代] 趙蕃
年年端午風兼雨,
似為屈原陳昔冤。
我欲於誰論許事,
舍南舍北鵓鳩喧。
註趙蕃(詩人,學者)(二壹四三~二二壹九),字昌父,號章泉,原籍鄭州,南渡後僑居信州玉山(今屬江西)。生於宋高宗紹興十三年,卒於理宗紹定二年,年八十七歲。早歲從劉清之學,以曾祖?致仕恩補州文學,調浮梁尉、連江主簿,皆不赴。為太和主簿,調辰州司理參軍,因與知州爭獄罷。時清之知衡州,求為監安仁贍軍酒庫以卒業,至衡而清之罷,遂從之歸。後奉祠家居三十三年。年五十猶問學於朱熹。理宗紹定二年,以直秘閣致仕,同年卒,年八十七。謚文節。蕃詩宗黃庭堅,與韓?(澗泉)有二泉先生之稱。著作已佚,清四庫館臣據《水樂大典》輯為《乾道稿》二卷、《淳熙稿》二十卷、《章泉稿》五卷(其中詩四卷)。事見《漫塘文集》卷三二,《章泉趙先生墓表》,《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趙蕃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清武英殿聚珍版(簡稱殿本)、《水永大典》殘本等。新輯集外詩編為第二十七卷。
端午
[宋代] 趙友直
節過端陽日,
蒲觴滿自斟。
興懷多感舊,
吊古漫成吟。
端午
[宋代] 周承勛
誰家解崇吐千瓶,
丹墨交輝走百靈。
盡使跬蛇歸藥籠,
又纏蕭艾作人形。
安得彩絲十萬丈,
東南西北系飄零。
端午
[宋代] 連文鳳
相傳楚俗試蘭湯,
壹枕南薰日正長。
門掩綠陰無個事,
起來燒過午時香。
端午
[宋代] 張玉娘
曉糝浦玉泛瓊漿,
臂結紅絲暗自傷。
莫漫相逢宜楚節,
獨婁清夢隔瀟湘。
端午
[宋代] 文天祥
五月五日午,
薰風自南至。
試為問大鈞,
舉杯三酹地。
田文當日生,
屈原當日死。
生為薛城君,
死作汨羅鬼。
高堂狐兔遊,
雍門發悲涕。
人命草頭露,
榮華風過耳。
唯有烈士心,
不隨水俱逝。
至今荊楚人,
江上年年祭。
不知生者榮,
但知死者貴。
勿謂死可憎,
勿謂生可喜。
萬物皆有盡,
不滅唯天理。
百年如壹日,
壹日或千歲。
秋風汾水辭,
春暮蘭亭記。
莫作留連悲,
高歌舞槐翠。
水調歌頭 端午
[元代] 王旭
漱齒汲寒井,
理發趁涼風。
先生畏暑晨起,
笑語聽兒童。
說道今年重午,
節物隨宜稍具,
還與去年同。
己喜酒尊冽,
更覺*盤豐。
願人生,
常醉飽,
百年中。
獨醒竟復何事,
憔悴佩蘭翁。
我有青青好艾,
收蓄已經三載,
療病不無功。
從此更多采,
莫遣藥囊空。
小重山·端午
[元代] 舒頔
碧艾香蒲處處忙。
誰家兒***女,
慶端陽。
細纏五色臂絲長。
空惆悵,
誰復吊沅湘。
往事莫論量。
千年忠義氣,
日星光。
離騷讀罷總堪傷。
無人解,
樹轉午陰涼。
註“空惆悵”慨嘆了世人忙於節日的喜慶,而不理解或淡忘了端午節厚重的歷史內涵:表達對愛國人屈原的懷念之情。“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
這首詞最突出的表現手法是對比。上闋中,眾人的繁忙喜慶和作者的獨自惆悵形成對比;下闋中,世俗對屈原的不理解和作者讀《離騷》的深切感傷形成對比。
這首詞蘊含了濃重的民族風味,描寫的是荊楚之地的端午風俗。全詞從“碧艾香蒲”入筆,“處處忙”道出了端午時節的忙碌。兒***女,慶端陽,描摹出壹幅合家團圓***度佳節的溫馨,刻畫出了中華民族在節日之中***享天倫的樂趣。“細纏五色臂絲長”,纏五色臂絲是荊楚之地的壹種民族風俗,是在端午節由孩子們將五色絲帶纏在臂上,這種五色的臂絲又叫“朱索”或者“長命縷”,據說能夠降服鬼怪,企保平安。上闋的最後兩句“空惆悵,誰復吊沅湘”,將全詞開辟了壹個新的境界,為下闋的悼念屈原奠定了基調,為抒情作了鋪墊。“誰復吊沅湘”,交代了“空惆悵”的緣由,原來人們忙著過端午,只是壹般性地喜慶,而忘卻了這個特殊節日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內涵,誰還記得那為愛國詩人屈原呢?作者有感而發,直指俗弊。在這熱鬧喜慶的節日裏,詩人卻“空惆悵”,與“慶端陽”的熱鬧形成鮮明的對比。下闋直抒自己的感情,仍然運用了對比手法。就是寫追悼屈子之情思了。“往事莫論量”,確實,千年已過,人們記住最多的不是屈子的《離騷》,而是汨羅江投河自盡的忠義氣節。“千年忠義氣,日星光”,日星本是天地的精華,終明兒不滅,將屈原的千古大義與日星之光相提並論,並不為過,大忠大義,理當被永世銘記。“離騷讀罷宗堪傷”,此壹句不單單寫出了對屈子大義的崇敬,還道出了文人的惺惺相惜。“無人解”,抒發了作者不為世俗理解的孤寂落寞情懷,也表達了對屈原忠義氣節的崇敬。千年已過,便是何等的悲歌大義,又能被幾人記得呢?便是記得,又有幾人能解?樹轉午陰涼,端午之時的燥熱天氣,能得壹份的涼意已是不易,莫非也是屈子的美意嗎?結尾由情歸景,景中又似有余情,大有余音不絕之意。
本曲以端午節為載體,從眼前所見的荊楚端午風俗寫起,描畫出壹幅熱鬧繁忙的景象,與下片的“無人解”形成鮮明對比。但沅湘之水卻把作者帶入了歷史,通過紀懷屈原抒發自己對元朝覆滅的感傷和不仕明朝的節烈,“空惆悵,誰復吊沅湘” 、“《離騷》讀罷總堪傷。無人解”等詩句傳達就是作者的傷感失落,而“往事莫論量。千年忠義氣,日星光”則表明了作者對元朝的忠貞決心。“樹轉午陰涼”,以景結情,情在景中,是古詩詞的常用收尾法。可以收到“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的余韻繚繞的效果。作者的悲觀絕望之情溢於言表。
歷來寫端午的詩詞都很多,多半會提到屈原的舊事,借屈原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或者抒發自己郁郁不得誌的失落情懷,或者贊揚屈原的精神而表明自己的忠義之心,總之,流不盡的沅湘之水,就是中國失意文人的辛酸之淚。“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梅堯臣),“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文秀),“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戴叔倫)。
讀中國古詩詞總讓人覺得氣悶,而沒有怒發沖冠的暢快,好像他們只會躲在角落裏哀怨或者表明忠心,從來都不會憤怒似的。最多不過是裝瘋賣傻,“學呆,妝癡,誰解其中意?”“盡教他爭甚底,不如他瞌睡,不如咱沈醉,都不管天和地”,沒有幾個敢真正站起來去怒去喊去抗爭!這和《詩經》開創的“悲而不傷,哀而不怨”的溫柔敦厚的詩風與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藝術傳統是分不開的。
端午
清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
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註文秀,中國清朝末代皇妃。1909年12月20日生於滿洲鑲黃旗的貴族官僚人家。小名蕙心,學名傅玉芳,蒙古族,姓額爾德特氏。1953年9月17日晚10時,文秀因心梗死於家中。文秀終年43歲,壹生未有子女。清順治元年(1644年),家族跟隨多爾袞入關,按所在旗被分配在北京安定門內定居,世代有人在清朝為官。1921年初,文秀剛過11歲,宮裏傳來要為已退位但仍保留帝號的溥儀選擇皇後的消息。因文秀祖上是已入旗籍的蒙古族貴族,符合候選條件,文秀的五叔華堪(在清末也做過吏部尚書)來和蔣氏商量,要給文秀照個相片送去參選。1922年11月30日,未滿13周歲的文秀進宮,成了16歲的溥儀的淑妃。文秀進宮後,住在西六宮的長春宮。長春宮曾是慈禧太後住過23年的地方,裝飾華麗,陳設精美。但是文秀心情壹直抑郁苦悶。文秀自幼喜歡讀書寫字,長春宮的西配殿承禧殿是她的書房。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後,派兵將溥儀趕出皇宮。文秀1925年3月5日隨溥儀到天津居住,1931年8月25日從天津住所靜園出走,住進賓館,通過律師向溥儀提出離婚。溥儀不願鬧上法院,遂經雙方律師交涉“私了”,由溥儀付給文秀5.5萬元贍養費。溥儀被迫答應離婚後,為挽回體面,還於1931年9月13日在京、津、滬報紙上發布廣告刊登“上諭”:“淑妃擅離行園,顯違祖制,撤去原封位號,廢為庶人,欽此。”1947年,38歲的文秀曾在《華北日報》當過校對。為了生計,與報社社長的表弟、時任北平行營長官李宗仁部下少校軍需官、40多歲尚未結婚的河南人劉振東結婚,在地安門外白米斜街租了三間房屋安家度日。1953年9月17日晚10時,文秀因心梗死於家中,只有劉振東守在身旁。事後由劉振東所在清潔隊幫助釘了壹具木板薄棺,埋葬在安定門外的義地裏。
端午感懷
伏身清流以守潔質,
報國無望而絕塵世,
郢都的霧霾讓妳帶著無限眷戀行吟澤畔,空自回望,
自妳縱身汨羅那刻起就註定五月初五會聯綴不朽的傳奇。
屈子啊,
惡禽臭物,掩不住妳對群小的蔑視,
芳草美人,總是妳高潔品格的自比。
不遇明君啊,讓妳懷信侘傺,
民生多艱啊,叫妳太息掩涕!
舉世皆濁,唯爾獨清,
眾人皆醉,只妳獨醒,
先知先覺,註定使妳孤寂無比!
妳走了,誰再高冠之岌岌?
妳走了,誰再長佩之陸離?
妳走了,誰再集芙蓉以為裳?
妳走了,誰再制芰荷以為衣?
妳真走了,妳走了兩千三百年;
妳仍活著,妳也活了二十三個世紀。
妳赤心愛國的血液壹直流淌在後世仁人的血脈裏,
壹代代有誌之士也總在吟誦著那浪漫的楚辭!
今天又逢五月初五,
龍舟競渡不為趕到沅湘救妳,
艾蒿懸楣亦只是為防蟲驅疫,
飄香的粽子勉強能喚起妳忌日原本的意義!
金錢扭曲了人性的時風裏,
不知妳高潔的精神還有多少人承襲!
? ——象山耕夫匆於端午(2016.06.09)
作者通聯:湖北省荊門市龍泉中學
?郵編:448000
?Email:sxp00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