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川縣因水美而得名(“其水”指朱慶河)。
自西漢建縣以來,歷代有17州、郡、縣、所、司、水災,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它是隆慶進入蜀國的咽喉。
姬發王元年(公元前1046年),先民在白水附近建立了“昔夷”,氐族的都城,稱為土肥,屬於昔夷的領地。
烈王紀八年(公元前368年),明凱蜀國滅“昔”“平州”兩國後,其弟被立為漢中諸侯國,國定吐費城。
當時是在國家的版圖之內。
先秦時期,秦惠王派張儀、張若、司馬錯走石牛路(今劍閣金牛路/劍閣路)滅蜀,設蜀郡。
當時是在蜀郡甲蒙郡。
太祖劉邦元年(前202年),貴蒙義縣定名為白水,屬廣漢縣白水郡。
狄鹹劉勰建安二十三年(219),廣漢易縣名梓潼,屬宜州梓潼縣白水縣。
司馬曜太原十五年(390),金烈宗屬宜昌郡,金壽郡,涼州。
南宋元嘉十八年(441),苗人楊無法進入橫跨川陜甘的國,號稱秦王的白水。
白水縣位於青川縣東北部,轄青川、利州和趙華。
南朝齊建元年(449),楊光祥襲“尹平郡公”稱號,授沙州刺史,又稱“尹平國”,卒於楊永安(589)。
其間,汴陽先後在白水(沙洲)立國,歷經宋、齊、梁、陳、北朝。
馬攀縣建立於南北朝和西魏時期。
唐天寶元年(742),馬攀縣更名為青川縣。
明朝洪武四年(1371年),設立青川衛戍。
清順治初,千戶下崗,降為青川縣。
1935年4月,紅四方面軍經過青川,開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分財產的革命鬥爭,在縣、區、鄉建立了蘇維埃政權組織。
31年(1942)遷青川縣。
1949、65438+2月,中國人民18兵團62軍奉命解放青川,同年65438+2月,19青川縣人民成立,縣政府設在青川縣喬莊鎮。
青川縣隸屬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劍閣派出機構(位於廣元縣)。
1953劍閣社更名為廣源社;同年撤銷廣元機構,青川縣劃歸綿陽地區。
1985年2月,綿陽劃歸廣元市。
2005年6月165438+10月31日省* * *(川府民政[2005]號)批準將青川縣東水鎮劃歸廣元市管轄。
區劃調整後,青川縣轄9個鎮、25個鄉、2個民族鄉。
2009年7月29日,省* * *(川府民政[2009]12號)批復,清溪鎮* * *由清溪村遷至東橋村,七佛鄉* * *由貴佛村遷至芙蓉村,板橋鄉* * *由福寨村遷至上馬坊村、曲河鄉。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青川縣常住總人口222253人,其中喬莊鎮27557人,清溪鎮13984人,方時鎮6193人,官莊鎮5083人,涼水鎮7038人,朱元鎮14395人。黃坪鄉5041人,瓦礫鄉3086人,孔西鄉6707人,茶壩鄉5396人,大壩鄉2513人,喬樓鄉5581人,三國鄉7628人,浩西鄉3781人。馬公鄉1138人,柴犬鄉3671人,紅光鄉2964人,蘇河鄉3165人,毛壩鄉4258人,大院* *鄉5097人,樓子鄉2187人,金子山鄉2087人。板橋鄉6425人,馬岐鄉7174人,觀音店鄉4539人,營盤鄉5513人,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1人。
2014年,省* * *(川府民政[2014]12號)批準撤銷三鍋鄉,設立三鍋鎮,管轄三鍋鄉行政區域。
調整後,全縣轄10個鎮,26個鄉(含2個民族鄉):喬莊鎮、清溪鎮、方時鎮、官莊鎮、涼水鎮、朱元鎮、木魚鎮、沙洲鎮、杜堯鎮、三國鎮、黃坪鄉、毛石鄉、孔西鄉、茶壩鄉、大壩鄉、喬樓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