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zhì)子(zǐ)弄(nònɡ)冰(bīnɡ)——
朝代:宋(sònɡ)代(dài) 作者:楊(yánɡ)萬(wàn)裏(lǐ)
稚(zhì)子(zǐ)金(jīn)盆(pén)脫(tuō)曉(xiǎo)冰(bīnɡ),
彩(cǎi)絲(sī)穿(chuān)取(qǔ)當(dānɡ)銀(yín)鉦(zhēnɡ)。
敲(qiāo)成(chénɡ)玉(yù)磬(qìnɡ)穿(chuān)林(lín)響(xiǎnɡ),
忽(hū)作(zuò)玻(bō)璃(lí)碎(suì)地(dì)聲(shēnɡ)。
譯文:
兒童早晨起來,將凍結在銅盆裏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起來當錚。敲出的聲音像玉磬壹般穿越樹林,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出美玉摔碎般的聲音。
註釋: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脫曉冰:在這裏指兒童晨起,從結成堅冰的銅盆裏剜冰。
鉦:指古代的壹種像鑼的樂器。
磬(qìng):四聲 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懸掛在墻上。
玻璃:指古時候的壹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並不是現在的玻璃。
銀鉦 壹作:銀錚。
玻璃 壹作:玻瓈。
《稚子弄冰》鑒賞:
全詩攝取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開掘稚子的情趣。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鉦”,圓形;聲音上,有 “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 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壹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冬的寒冷,保持他壹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裏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這種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為審美基點,楊萬裏通過“以稚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為詩趣,壹方面從稚子的心理出發,描寫“脫冰”的動作細節;另壹方面基於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賞其行為細節,這樣孩童的稚氣與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為形之於筆端的盎然詩意。詩人發自內心地尊重兒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繪得如此真切酣暢。
楊萬裏(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吉州吉水(今屬江西)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開禧二年卒,年八十,謚文節。《宋史》有傳。與陸遊、範成大、尤袤並稱中興四大詩人。其詩自成壹體,稱“誠齋體”。有《誠齋集》壹百三十三卷。《彊村叢書》輯為《誠齋樂府》壹卷。
此詩作於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楊萬裏當時在常州任上。打春牛是古時的習俗,立春前壹日,用土牛打春,以示迎春和勸農。打春之牛,後亦以葦或紙制。壹般是由當地的長官執彩鞭擊打春牛三匝,禮畢回署,接著眾農民將春牛打爛。這首詩寫兒童看到大人們鞭打春牛的場面後進行模仿的情景,這壹場景引起詩人對豐收的聯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