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詩為“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
“春困秋乏夏打盹兒,睡不醒的冬三月”,是人們說愛瞌睡的人的口頭禪。詩句反映了不同季節,人體的生理反應。
擴展資料人在春天愛犯困,春暖花開,卻讓人有懶洋洋的感覺,呵欠連天。不止妳困,古代人也困,清朝的婦女在立春日買蘿蔔吃,被稱作“咬春”,聽起來既香艷又有趣,她們認為這樣可以解決春困的問題。春天犯困不算什麽病,是因為季節交換給人們帶來的生理變化的壹種反應。
到了秋天,氣候涼爽宜人,人體出汗減少,機體進入到壹個周期性的修整階段,水鹽代謝逐漸恢復平衡,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得以緩解,消化功能也恢復到常態,此時身體卻有壹種莫明的疲憊感,這就是秋乏。
在炎熱的夏天,人的身體大量出汗造成了水鹽代謝失調,腸胃功能減弱,心血管系統的負擔加重,人的身體處於過度消耗階段。夏季天氣炎熱晚上休息不好,白天容易犯困不難理解。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