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李叔同送別的詩句意思

李叔同送別的詩句意思

問題壹:李叔同《送別》寓意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

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壹

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壹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離別的“

集體無意識”,成為中國人送友離別的壹種文化心理符號.

古代送別詩,壹般都是為送別某壹個朋友而寫的,是確有其人.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

目前已有的資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壹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

是為哪個友人而寫,而是壹首無所明指的象征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壹段是“寫景”

,寫在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畫面;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心靈悲慨;第三

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壹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

”,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

,深藏著頓悟出世的暗示.

《送別》,實際上是李叔同以送別朋友為緣由,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感悟人生、

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

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問題二:《送別》這首詩的意思。 會唱歌的中國人,多數都會唱李叔同這首《送別》.1915年,在杭州第壹師範任教的李叔同,寫了這首著名的《送別》.

它屬於李叔同早年創作的“學堂樂歌”.所謂“學堂樂歌”,是指清末明初壹批有抱負的知識分子,鼓吹音樂對思想啟蒙的重大作用,積極提倡在學校中開設音樂課.同時,壹些在日本留學的青年學子,借當時流行於日本和歐美的曲調,填上新詞,編成新的歌曲.此外,“學堂樂歌”還常常采用中國古典詩詞來填寫新的歌詞.李叔同的《送別》,就具有這些鮮明的“學堂樂歌”特點:壹是用古典詩詞體填寫歌詞,二是選用美國流行曲調作譜.不了解這些背景,難免會對《送別》不同於現代歌曲的某些特點,感到困惑和不解.為送別朋友而賦詩,是中國古典詩詞的壹個基本母題.送別詩,是唐詩宋詞壹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李白《送友人》的“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王維的:“勸君更進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勃的:“海內存知已,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昌齡的:“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辛漸》)都是送別詩中千古流傳的名句.至於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壹歲壹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與李叔同的《送別》,有許多的相通之處.

《送別》的意象和語言,基本上是對中國古典送別詩的繼承.長亭飲酒、古道相送、折柳贈別、夕陽揮手、芳草離情,都是千百年來送別詩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別》以短短的壹首歌詞,把這些意象都集中起來,以壹種“集大成”的沖擊力,強烈震撼著中國人的離別“集體無意識”.所以,《送別》也就成為中國人離別的壹種文化心理符號.古代送別詩,壹般都是為送別某壹個朋友而寫的,是實有其人.

但耐人尋味的是,根據目前的材料,還看不出李叔同的《送別》是寫給哪壹位朋友.在我看來,《送別》並不是為具體的友人而寫,而是壹首無所明指的象征送別詩.《送別》分三段,第壹段是“寫景”,寫長亭外,古道邊送別的具象情景;第二段則是抒情,抒發知交零落天涯的悲慨;第三段從文字上看,是對第壹段的重復,其實不然,是文字重復而意蘊升華:經歷了“送友離別”,而感悟到人生短暫,猶如日落,充滿著徹骨的寒意.整首歌詞彌漫著濃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出世頓悟的暗示.

概言之,《送別》實際上是用無所明指的象征,傳達出李叔同送別朋友,感悟人生、看破紅塵的覺悟.所以,《送別》不僅僅是朋友之間揮手相送的驪歌;而是李叔同即將告別人間、棄世出家的“前奏曲”.

問題三:李叔同《送別》詩全文 《送別》,它的作詞作曲人正是李叔同,也是送別摯友許幻園的原創作品。表達李叔同對在上海“天涯五友”“金蘭之交”友人分別時的情感,李叔同與許幻園,宣揚民權思想,提倡移風易俗,宣傳男女婚姻自主償壹度成為社會風口浪尖改革潮中的壹份子,二次革命失敗、袁世凱稱帝、這些層出不窮的社會變幻,導致許幻園家中的百萬資財和家業蕩然無存,許幻園趕京找袁世凱討回公道,離別時,李叔同在百感交集中寫於此歌送別許幻園。歌詞帶著濃重的舊體詩詞的韻調,這便是最初的,也是宣告壹個新的時代已經到來的歌。

問題四:李叔同的壹首詞<<送別>>的內容 送別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壹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就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盛極壹時的著名校園歌曲《送別》,系五四時期著名音樂教育家李叔同先生於1910年前後所作,是根據美國人j.p.奧特威所作的曲調填以新詞而成的新歌。

李叔同,就是1918年在杭州虎跑泉出家為僧的弘壹法師。

這首《送別》歌,在解放前的知識界幾乎無人不知,在江南壹代更是家喻戶曉,數十年中,成千上萬的大、中、專學生,就是唱著這首歌告別母校、老師,走向社會的。正因為如此,它先後為不少中外影片所引用,有的還作為影片的主題歌,比如《早春二月》,日本影片《啊,野麥嶺!》;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獲得國際金鷹大獎的《城南舊事》,就是用李叔同的這首《送別》作為主題歌的,它使《城南舊事》影片增添了無限的詩情畫意。

這麼個簡單的短歌,為什麼具有這麼大的魅力、幾乎不受時間的限制,感染了壹代又壹代人?

這是壹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首先,作者在創作這首歌詞時,借鑒、學習、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且學而化之,更上壹層樓。大家如果註意,就會發現,李叔同在這首歌的創作上,無論在遣詞造句上,還是在意境上,都受到了《西廂記》《長亭送別》的影響。我們不妨將《西廂記》有關段落引證如下: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滾繡球]恨相見得遲,怨歸去得疾。柳絲長玉驄難系,恨不倩疏林掛住斜暉。馬兒的行,車兒快快的隨,卻告了相思回避,破題兒又早別離。聽得道壹聲去也,松了金釧;遙望見十裏長亭,減了玉肌:此恨誰知?

[四邊靜]霎時間杯盤狼籍,車兒投東,馬兒向西,兩意徘徊,落日山橫翠。知他今宵宿在那裏?在夢也難尋覓。

四煞]這憂愁訴與誰?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淚添九曲黃河溢,恨壓三峰華嶽低。到晚來悶把西樓倚,見了些夕陽古道,衰柳長堤。

[三煞]笑吟吟壹處來,哭啼啼獨自歸。歸家若到羅幃裏,昨宵個繡衾香暖留春住,今夜個翠被生寒有夢知。留戀妳別無意,見據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壹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煙暮靄相遮蔽。夕陽古道無人語,禾黍秋風聽馬嘶。我為甚麽懶上車兒內,來時甚急,去後何遲?

[收尾]四圍山色中,壹鞭殘照裏。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

大家只要稍做對比,就可以發現兩者的許多***同之處。只不過李的歌詞,將《西廂記》情人相別的內容上升、擴展到了學子告別朋友、師長、母校的離請別緒,進而引申到對生命、自然、宇宙和時間的思考。

我們不是說要繼承傳統文化麼?這就是壹例典型的繼承!

第二點,也是最為重要的壹點,作者在創作上,屏棄了政治的說教,而是緊緊抓住人性做文章。政治有時間、階級的限制,不可能像人性那樣永恒。“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古人抓住這個“別”大做文章,還專門寫了個《別賦》,這壹點也不奇怪,因為這個“別”,是人類經常遇到的東西,它觸及了人類最為敏感的情愫,撥動了人性最為敏感的神經。通過這個“別”,人們往往會涉及到生命與時間、時間和空間、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許多重大問題的思考,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短暫,時世的變幻和人類感情的傷痕,所喚起的人類的滄桑感,是刻骨銘心的。文藝作品如能準確反映人類在此時的人性的特征和要求,都會成為不朽的作品。

這就是李叔同《送別》成功的主要原因。

由此我想到平時在網上看到的壹些詩歌,它們的壹個根本性的缺陷,就是“為作新詞強說愁”,為了使自己的詩......>>

問題五:李叔同《送別》意思? 弘壹法師的送別就是描述兩位摯友即將分開,卻又不舍得對方離去的心情。詩人送了壹程又壹程,不知不覺來到了長亭外,在寬闊的古道上晚風,扶柳,殘笛都是分別的意向,在其他送別的詩句都可以看到

問題六:李叔同《送別》詩詞鑒賞 最好到專業的體操房讓彈性吊帶綁住妳的腰部

並且在教練的輔助下壹步壹步練習

熟悉了就可以漸漸擺脫依賴了

練習之前壹定要熱身充分 把肌肉舒展開 否則很容易拉傷的

建議妳不要自己單獨練習 有壹定危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