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立獨行,
落阱下石
出處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壹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壹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解釋比喻乘人有危難時加以陷害.同“落井下石”.
示例毫無疑義,他是誤解了牛祚,以為對方在落阱下石.
2、動輒得咎
出處唐·韓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學解》:“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解釋輒:即;咎:過失,罪責.動不動就受到指責或責難.
示例在那樣的環境下,我們的老師特別是班主任的工作該有多麽難做,整日如履薄冰,動輒得咎.
3、雜亂無章
出處 唐·韓愈《送孟東野序》:“其為言也,雜亂而無章.”
解釋章:條理.混亂而沒有條理.
示例 救火車開不進狹窄的弄.水桶拿不出許多.往來取水只是雜亂無章的壹陣胡鬧.(葉聖陶《壹桶水》)
4、佶屈聱牙
出處唐·韓愈《進學解》:“周浩殷盤周浩殷盤(《指《書經》中的商周書),佶屈聱牙.”
解釋佶屈:曲折;聱牙:不順口.指文章讀起來不順口.
示例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謂直譯的文字,寫得佶屈聱牙.(鄒韜奮《經歷·課外閱讀》)
5、俯首帖耳
6、搖尾乞憐
出處: 唐·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若俯首帖耳,搖尾而乞憐者,非我之誌也.”
解釋俯首帖耳:耷拉著耳朵.形容卑屈馴服的樣子.
示例他們習慣於猛於虎的官威,以為老百姓只要壹加威嚇,便自會俯首帖耳,搖尾乞憐.(郭沫若《少年時代·反正前後》)
2. 評論韓愈韓愈(768—824),字退之,河陽(今河南孟縣)人。
三歲而孤,由嫂鄭氏撫養成人。叔父雲卿、兄韓會都是在李華、蕭穎士的影響之下,傾向復古的人物。
由於家庭環境的影響,韓愈早年即以壹個復古主義者自命。二十五歲成進士,二十九歲始登上仕途,他在科名和仕途上屢受挫折,就和他的復古思想有關系。
先後做過汴州觀察推官、四門博士、監察禦史等官。在監察禦史任時,他曾因關中旱饑,上疏請免徭役賦稅,指斥朝政,被貶為陽山令。
元和十二年,從裴度平淮西吳元濟有功,升為刑部侍郎。後二年,又因諫迎佛骨,觸怒憲宗,幾乎被殺,幸裴度等援救,改貶為潮州刺史。
穆宗即位,他奉召回京,為兵部侍郎,又轉吏部侍郎。卒年五十七。
韓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觀是比較復雜的。他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擁護王朝的統壹;提倡“仁政”,反對官吏對人民的聚斂橫行,要求朝廷寬免賦稅徭役:這些都表現了他關心國家命運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進步的壹面。
他猛烈地排斥佛老,熱烈地提倡儒家正統思想,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適應的,客觀上也具有壹定的進步性。但是,在這裏,韓愈也宣揚了儒家學說中的封建糟粕。
他的《原性》繼承董仲舒的性三品說,把封建統治者的人性看作是上品,而把被剝削人民的人性則視為下品,而且認為這種封建等級制以及等級性的人格是天理自然,與生俱來,不可改變的。所以他在《原道》中說:“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則失其所以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則失其所以為臣;民不出粟米麻絲作器皿通貨財以事其上,則誅。”這些理論,顯然都是為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服務的。
韓愈所大聲疾呼的“道”,實際是他對於封建國家的法權、教化、道德等等絕對原則的概括,是飽含封建倫理的意味的。他的世界觀,即他所謂“道”的具體內容,無疑對他的散文創作是有不良影響的。
但是又應該看到,韓愈的思想,還有矛盾的壹面。他努力維護“道統”,又往往不自覺地破壞了“道統”。
譬如他說“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讀墨子》)。更突出的是,他在著名的《送孟東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這壹具有現實性和戰鬥性的思想。
他不但承認伊、周、孔、孟等等“道統”以內的善鳴人物,而且也承認楊、墨、老、莊等等“道統”以外各種不同流派的善鳴人物。顯然,他認為壹切文辭、壹切道,都是不同時代不平現實環境的產物。
那麽,所謂古文,就不僅是傳道的工具,而且也是鳴不平、反映現實的工具。這壹思想對他的散文成就是有重大的影響的。
當他從現實社會生活出發來觀察問題,他就自然地突破了陳腐的儒家正統思想的羈絆,因而他的創作和理論也就放射了動人的光輝。從韓愈的散文來看,成就最高的顯然是那些由於自己仕途坎坷不平而對黑暗現實進行了揭露和批判的作品,而不是那些板著面孔為儒道說教的文章。
他創造性地運用語言,而不是模擬抄襲古代語言,也是和著眼於現實社會生活有密切的關系的。 韓愈的散文,內容復雜豐富,形式也多種多樣。
他的“雜著”或“雜文”,發揮了散文的戰鬥性的功能,不少作品達到了思想藝術完整的統壹。《原毀》,通過對當時社會現象的精辟分析,揭露了當時壹般士大夫所以要詆毀後進之士的根本原因。
他指責當時社會人情的惡薄,自鳴不平,並發出了主張公正用人的呼籲。作品立論鮮明,語言平易,雖多闡述孔子、顏淵、子路、孟子等人的意見,而不引經據典,這是散文創作中的壹種新的形式。
他不顧流俗的誹謗,大膽地為人師,作《師說》,指出師的作用及相師的重要。他認為“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都可以為師,“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此而已”。這種見解打破了封建傳統的師道觀念,對於我們今天也還有參考價值。
文章感情充沛,說服力也很強。他的《雜說四》,以“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比喻賢才難遇知己,“只辱於奴隸人之手”,寄寓了他對自己遭遇的深深不平: 作者: 逢官必罵 2006-6-6 10:31 回復此發言 -------------------------------------------------------------------------------- 2 韓愈的散文(轉)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裏稱也。
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裏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見外,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裏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文章簡短明快,而多轉折變化,十分飽滿地表達了壹腔的委屈。《進學解》和《送窮文》用對話形式,以自嘲為自誇,以反語為諷刺,為當時社會的庸俗腐敗,表現了壹個有理想的士大夫在黑暗現實中不能妥協的精神。
《毛穎傳》學司馬遷傳記文,是所謂“駁雜無實之說”的典型作品,亦即當時流行的壹種傳奇小說。它借毛筆始而見用,“以老見疏”。
3. 按要求填寫四字詞語 由詩人賈島斟酌詩句想到的推敲
賈島第壹次在京城裏參加科舉考試。壹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兩句詩說:“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開始想用“推”字,又想用“敲”字,思考這事沒決定下來,便在驢背上吟誦,伸出手做出推和敲的姿勢來,看到的人都很驚訝。當時韓愈臨時代理京兆尹(京城地方的長官),他正帶車馬出巡,賈島不知不覺沖撞到韓愈儀仗隊的第三部分,還在不停地做推敲的手勢。於是忽然就被韓愈左右的侍從推搡到韓愈的面前。賈島詳細地回答了他在醞釀詩句的事,用“推”字還是用“敲”字沒有確定,想得出神了,忘記了要回避。韓愈停下馬車思考了很久,對賈島說:“用‘敲’字好。”於是兩人並排騎著馬和驢回家,壹同談論作詩的方法,(滯留了數日談論作詩)好幾天不舍得離開。韓愈因此跟普通老百姓賈島結為了好朋友。
4. 簡單介紹韓愈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
字退之,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主張學習先秦兩漢的散文語言,破駢為散,擴大文言文的表達功能。宋代蘇軾稱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裏。韓愈還是壹個語言巨匠。
他善於使用前人詞語,又註重當代口語的提煉,得以創造出許多新的語句,其中有不少已成為成語流傳至今,如“落阱下石”、“動輒得咎”、“雜亂無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國「道統」觀念的確立者,是尊儒反佛的裏程碑式人物。
5. 韓愈 進學解裏有哪些成語 要全的讓我們先來分類談壹談《進學解》中的成語。
第壹類是被後人直接用作成語的,如:
“業經於勤”、“形成於思”、“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貪多務得”、“細大不捐”、“含英咀華”、“佶屈聱牙”、“同工異曲”、“動輒得咎”、“牛溲馬勃”、“敗鼓之皮”、“投閑置散”。
第二類是經過後人濃縮和提煉,演化而成的成語,如:
“提要鉤玄”: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
“焚膏繼晷”: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
“力挽狂瀾”:障百川而東之,回狂瀾於既倒。
“閎中肆外”:先生之於文,可謂閎其中而肆其外矣。
“號寒啼饑”: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饑。
“兼收並蓄”:玉劄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馬勃,敗鼓之皮,待用無遺者,醫師之良也。
第三類則是韓愈化用古代典故而形成的成語,如:
“跋前躓後”:語本於《詩經·豳風·狼跋》:“狼跋其胡,載疐其尾。”疐,音zhi,跌倒。詩的原意是說,狼向前走,便踩著頸下肉;往後走,則被尾巴拌倒。韓愈將《詩經》中這兩句話,濃縮成壹個四字成語,用來比喻進退兩難。
“各得其宜”:語源於《易經·系辭下》:“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原指每個人都得到滿足。韓愈巧妙地將“所”字變成“宜”字,指每壹事物都得到適當的安置。
第四類是還有壹些四字結構的詞語,今天人們仍然在使用,作用已經接近成語,如:
“左右具宜”、“較短量長”、“絕類離倫”、“安坐而食”、“動而得謗”、“人之瑕疵”,諸如此類四字短語,在《進學解》中,比比皆是,不可遍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