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詩句“雲在青天水在瓶”的下壹句是什麽?

詩句“雲在青天水在瓶”的下壹句是什麽?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我來問道無余說,雲在青天水在瓶”這句詩的意思是藥山的高僧身形像飛鶴壹般,經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讀經書。我去拜訪,高僧沒有多說什麽,只說了壹句“雲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原文:

練得身形似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

我來問道無餘說,雲在青霄水在瓶。

註釋:

1.函:指的是木頭盒子,匣子。

2.經:經書。

3.無餘:沒有剩下。

4.青霄:壹本作“青天”。

賞析:

“煉得身形似鶴形”。是從外貌的脫俗來贊嘆惟儼禪師內心的修養。鶴給人的感覺是高潔與飄逸,這句話說惟儼禪師身體清瘦,精神矍鑠,很有得道者的高逸之風,看上去令人神清氣爽,與壹般和尚的體型大為不同。

“千株松下兩函經”。“千株松”說明藥山環境的清幽美妙。松林茂密安靜,是參禪悟道的好所在。鶴最喜歡巢在松樹上,松下的禪師也自然令人聯想到仙鶴。“兩函經”,是說佛經還沒有打開,還盛在書套裏。因為藥山禪師曾對人說自己拿著佛經的時候,不是為了閱讀,而是“只圖經遮眼”,只不過是用它來遮遮眼睛擋擋光線而巳。這是只有大悟之人才具備的神情風致。這句詩透露出禪師熟悉經典又不屑於以研讀經典自詡,對自己的悟性充滿了自信。

“我來問道無餘說”。惟儼禪師很久沒有升堂說法,弟子們都很希望聽到他的教誨。他就命人打鐘,剛剛召集起眾人後,就壹言不發地退堂了。弟子們問其緣故,他說:“講經文有講經文的經師,講戒律有講戒律的律師,我是禪師,而禪又怎麽可以講呢?”可見惟儼之所以對來訪者顯示“無余說”的機鋒,是不想用言語來談禪。然而“無余說”又並不等同於壓根兒就不說,因為學人還在壹旁等著他的指點。

“雲在青天水在瓶”。這便是禪師所指示、李翺所體悟到的“道”。雲在青天,從風變滅,卷舒自如;水在瓶中,恬靜安詳,清光可鑒。如果妳是雲,就以雲的立場,在天空逍遙漂流;如果妳是水,就以水的立場,在瓶中安逸自在。壹個人不論處在什麽樣的情境,都要充分把握住此時此刻,而不要徒勞無益地思考這個夢想那個,否則既得不到所企想的東西,又失去了此時此地的歡樂。雲就只是天上的雲,瀟灑自在;水就只是瓶中的水,恬靜安詳。把握現境,活在當下,才是禪的精髓所在。

創作背景:

李翺在任朗州(今湖南常德)刺史時,藥山惟儼禪師駐錫的藥山道場,正是他的治下。據《景德傳燈錄》卷十四記載,李翺早就景仰藥山禪師的嘉聲,以太守之尊屢請不至,於是就屈駕親自拜山。哪知到了藥山,唯儼禪師執經在手誦讀,根本就不理他。李翺的侍者就告訴惟儼禪師說,太守大人來看他了,但惟儼禪師還是不顧。李翺性急,說:“真是見面不如聞名啊。”拂袖而出。這時惟儼禪師回過頭來說:“太守何得貴耳賤目?”意謂:相信耳朵的虛聞還是相信眼睛的實見呢?這句極有分量,李翺心中壹震,立即謝過,並請教大道。當他問“如何是道”時,惟儼禪師壹言不發,卻用手上下壹指問:“會麽?”李翺茫然不懂,惟儼禪師才說:“雲在青天,水在瓶。”李翺當下“欣然”,於是就題該詩其壹贈惟儼禪師。

李翺又問:“如何是戒、定、慧?”惟儼禪師說:“貧道這裏無此閑家具。”李翺不明其旨,禪師日:“太守欲得保任此事,直須向高高山頂坐,深深海底行,閨閣中物舍不得,便為滲漏。”李翺便再題該詩其二贈惟儼禪師。

作者簡介:

李翺(772-841年),字習之,隴西狄道(今甘肅省臨洮縣)人。唐朝時期大臣、文學家、哲學家、詩人,涼武昭王李暠十三世孫,北魏司空李沖十世孫,貝州司法參軍李楚金之孫。會昌元年,卒於襄陽,謚號為文,故稱李襄陽、李文公。曾從韓愈學古文,推進古文運動。思想上,壹生崇儒排斥佛老,認為孔子是“聖人之大者也”,主張言行應以儒家的“中道”為標準。著有《復性書》《李文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