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句:
“雨是最尋常的,壹下就是三兩天。可別惱。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樹葉子卻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妳的眼。
傍晚時候,上燈了,壹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壹片這安靜而和平的夜。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裏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
賞析:
“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寫出了春雨細密、輕盈的特點。
由靜景到動景,從人物到景物,由近到遠。雨中的景色描繪得同樣十分動人,先寫雨的形態,再寫雨中景色。順序由物及人,由近及遠。找兩個詞把雨的形態講出來。
“綠得發亮”,“青得逼妳的眼”,把樹木、小草經春雨淋浴後的鮮艷色彩描繪得十分逼真。雨中景是靜的,但靜中又有動,筆筆緊扣春天。
擴展資料:
朱自清在作品《春》中對雨描寫的詩句側面描寫營造壹種意境美:
朱自清寫南方的春雨連綿:“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壹層薄煙。”
這種雨,使樹葉子“綠得發亮,小草也青得逼妳的眼”。雨夜,壹點點黃暈的燈光,“烘托出壹片安靜而和平的夜”。白天,“地裏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這儼然是壹幅春雨農耕圖了。
先寫春雨的特點,“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然後轉寫雨中的景致。“傍晚時候,上燈了,壹點點黃暈的光,烘托出壹片安靜而和平的夜。
鄉下去,小路上,石橋邊,有撐起傘慢慢走著的人;還有地裏工作的農夫,披著蓑,戴著笠的。他們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裏靜默著。”
這幾句話通過“燈光”“ 行人”“ 農夫”“ 房屋”等意象勾勒出了壹幅鄉下傍晚的雨景圖。妳看,雨中打傘的人,並不是著急地回家,而是慢慢行走著,這個“慢”字刻畫出了行人在雨中的氣定神閑和淡定從容。
披著蓑衣戴鬥笠的農夫,依然在雨中勞作,沒有絲毫的抱怨,就連草屋在雨中也多了幾分嫵媚和安靜。這壹段側面描寫營造出了壹種綿綿細雨中鄉下和平安靜的氛圍和朦朧安詳的意境,帶給人壹種溫馨恬靜的美感,令人回味無窮。
百度百科-春 (朱自清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