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筆墨紙硯的簡略介紹

筆墨紙硯的簡略介紹

筆墨紙硯是中國獨有的文書工具,即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之名,起源於南北朝時期。歷史上,“筆、墨、紙、硯”所指之物屢有變化。在南唐時,“筆、墨、紙、硯”特指宣城諸葛筆、徽州李廷圭墨、澄心堂紙,徽州婺源龍尾硯。

自宋朝以來“筆墨紙硯”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元代以後湖筆(浙江湖州)漸興,宣筆漸衰,改革開放後,宣筆漸漸恢復了生機。

作為文房四寶的故鄉的安徽宣城,是我國文房四寶最正宗的原產地和飲譽世界的“中國文房四寶之鄉”,所產的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舉世聞名,為歷代文人墨客所追捧。

擴展資料

1、毛筆的由來

傳說,我們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非常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

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況,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後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面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

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非常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大量的戰況報告,這個願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壹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於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裏沈沈的,壹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壹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後,蒙恬立刻剪下壹條兔尾巴,把它插在壹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子。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壹塊絹也給浪費了。壹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裏。

蒙恬並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進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合適的辦法。這壹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裏那支被自己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

蒙恬大受啟發,馬上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裏壹蘸,兔尾這時竟變得非常“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非常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

原來,山石坑裏的水含有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於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2、墨的由來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壹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蔔)也均曾用墨。

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終於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後來用模制,墨質堅實。

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壹枚,愉麋小墨壹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古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制成煙料到最後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並有壹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壹項重要的工序,也是壹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

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墨模壹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

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於側面,以便於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3、紙的由來

紙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壹。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天, 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壹窺其貌。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壹段時間內,人們是采用什幺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

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 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後來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後,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後,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

同時,有的也寫於絲織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於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壹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這些古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可以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於蔡倫紙,而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於文書的書寫。

西漢初年,政治穩定,思想文化十分活躍,對傳播工具的需求旺盛,紙作為新的書寫材料應運而生。從迄今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造紙術的發明不晚於西漢初年。最早出土的西漢古紙是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古烽燧亭中發現的,年代不晚於公元前49年。

東漢的蔡倫改進造紙術,使得書寫工具得以普及,也為世界文化的傳播作出卓越的貢獻。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

4、硯的由來

考古學家曾在陜西省臨潼縣姜寨壹處原始社會的遺址中,及現了壹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繪的工具,其中有壹方石硯,硯有蓋,硯面微凹,凹處並有壹根石質磨杵,硯旁留存數塊黑色顏料。很顯然,這是先民們借助磨杵研磨顏料的早期硯的形制。

由於這處遺址歸屬於母系氏族時期的仰韶文化,故這方硯臺的實際壽齡已超過了五千個春秋。硯這種附帶磨杵或研石的形制從什幺時候才開始發生改變,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於硯呢?要直到兩漢時期。

漢代由於發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故不須再借助磨杵或研石來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來,磨杵或研石經過史前及夏商周***三千多年的漫長跋涉,才逐漸消隱,盡管今天已不為所用,但其為傳播文化立下的功績仍不可沒。

百度百科-筆墨紙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