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不茍》原文及翻譯如下:
原文:
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故懷負石而投河,是行之難為者也,而申徒狄能之;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山淵平,天地比,齊秦襲,入乎耳出乎口,鉤有須,卵有毛,是說之難持者也,而惠施鄧析能之。
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盜跖貪兇,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然而君子不貴者,非禮義之中也。故曰:君子行不貴茍難,說不貴茍察,名不貴茍傳,唯其當之為貴。詩雲: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時。此之謂也。
翻譯:
君子對於行為,不以不正當的難能為可貴;對於學說,不以不正當的明察為寶貴;對於名聲,不以不正當的流傳為珍貴;只有行為、學說、名聲符合了禮義才是寶貴的。所以懷裏抱著石頭而投河自殺,這是難以做到的行為,但申徒狄卻能夠這樣做;然而君子並不推崇,是因為它不合禮義的中正之道。
高山和深淵高低相等,天和地高低壹樣,齊國、秦國相毗連,從耳朵中進去從嘴巴裏出來,女人有胡須,蛋有羽毛,這些都是難以把握的學說,但惠施、鄧析卻能論證它們;然而君子並不賞識,是因為它們不合禮義的中正之道。
所以說:君子對於行為,不以不正當的難能為可貴;對於學說,不以不正當的明察為寶貴;對於名聲,不以不正當的流傳為珍貴;只有行為、學說、名聲符合了禮義才是寶貴的。《詩》雲:既要有其物,又要得其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荀子在《荀子·不茍》中討論的主題:
1、荀子認為,君子處世應該堅守中正之道,不偏不倚,不屈不撓,始終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堅定。他指出,真正的君子並不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榮譽和利益,而是為了實現自己內心的理想和信念。因此,無論面對什麽樣的困難和挑戰,君子都應該堅守自己的原則和價值觀,不輕易妥協和屈服。
2、在《荀子·不茍》中,荀子通過各種事例和論述,強調了君子在言行舉止、為人處世方面應該註重的壹些重要方面。例如,他強調了君子應該以公心為重,不偏袒私人利益,不因私心而違背公義;他還強調了君子應該保持獨立自主的個性,不隨波逐流,不被世俗所左右。
3、《荀子·不茍》還探討了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和聯系。荀子認為,小人常常為了自己的私利而違背公義、損害他人,而君子則始終堅守道義和良知,不輕易妥協和違背原則。同時,荀子也指出了君子與小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和作用,認為君子的行為會引領社會風尚、促進社會進步,而小人的行為則會破壞社會秩序、阻礙社會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