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點“螢提燈”與祖先團聚
螢火蟲身形小巧,其貌不揚,卻因能在夏夜發光,歷來惹人喜愛。中國古代文人認為它雖生於腐草之中,卻能以微微螢火點亮黑夜。古人以物言誌,將其意象定位為化腐為螢、在晦能明的精神。而“囊螢夜讀”的故事,又讓螢火蟲成為勵誌故事裏的閃光配角。在日本,螢火蟲也是夏夜的壹道風景。只不過在日本,螢火蟲背後還有壹些不壹樣的故事。
關於螢火蟲的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日本書紀》中的“螢光火神”,江戶時代的語源辭典將其解釋為“火垂”,也有“星垂”壹說。總之,螢火蟲這個小小的昆蟲,承載了上千年的風雅,就連日本最常見的兩個品種也以曾經叱咤風雲的兩大家族命名,壹為“源氏螢”,壹為“平家螢”。
看到許多螢火蟲上下翻飛的場景,大多數人都會感受到美麗和浪漫。在中國古代,還因為螢火蟲在簾外飛舞,由“簾”及“憐”,會將其與閨怨聯系在壹起。日語裏有壹個詞叫“螢合戰”,卻是以火藥味十足的方式來描述這種靈動的景象。據說,源賴政英雄垂暮,在京都南部宇治川不敵平家大軍,兵敗自殺。心有不甘的他化身螢火蟲,繼續率領眾將士征戰沙場。
說到螢火蟲的光芒,傳說中國東晉時代的車胤家境貧寒,無法點油燈,夏夜會捕捉螢火蟲來照明,“囊螢映雪”,表現的是古人刻苦好學的精神。而在日本,雖然也有以螢火微光照亮的習俗,卻不是為了讀書。
在山梨縣的部分地區,有壹種點“螢提燈”的習俗。所謂“提燈”,就是橢圓形的紙燈籠,在祭祀活動中經常可見,通常裏面點蠟燭。而“螢提燈”則是在盂蘭盆節前,捕捉螢火蟲放在燈籠裏照亮。日本古代和歌中有將螢火蟲比喻為靈魂的詩句,所以人們提著“螢提燈”,以忽明忽暗的光點引路,前往墓地祭拜祖先。等到祭拜儀式結束後,再將燈籠裏的螢火蟲放生,象征著祖先的靈魂返回另壹個世界。
古代日本有很多關於螢火蟲的記載,連《源氏物語》中也有賞螢的片段,可見螢火蟲隨處可見。到了上世紀初,由於各地修建工廠和鐵路,破壞了部分螢火蟲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雖說“腐草為螢”,其實螢火蟲只能生活在清潔的水源地。隨著經濟發展,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現許多汙染問題,導致螢火蟲數量銳減。
為了讓這個可愛的小生靈重新回到生活中,人們自發地組織起“螢火蟲保護會”,1968年還成立了全國範圍的“螢火蟲研究會”。在小鎮和鄉村,會有保護者投入精力培育螢火蟲。以北九州市為例,從1965年開始,時任中學教導主任的中村光男就開始帶領學生清理河道,培育螢火蟲幼蟲。到1980年,終於成功地將1400只螢火蟲放飛在小熊野川流域。從第二年開始,小熊野川開始舉辦第壹屆螢火蟲節,此後北九州市的其他河流流域也逐漸加入螢火蟲保護的行列中來。
位於長野縣的小鎮辰野町,人口不足兩萬,卻被稱作東日本地區最佳螢火蟲觀賞地。今年某些時間期間,這裏的螢火蟲童謠公園迎來第75次信州辰野螢火蟲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