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斌
壹、背景與意義分析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八年級上冊設計了壹個單元《人與自然》,本單元五篇文章都表現了人們對於自然的熱愛,倡導人們與自然和諧***處:其中《明天不封陽臺》記敘的事情雖小,但作者卻擁有壹顆慈悲之心,文中處處透出智者的思索。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習本單元,除要領略作者表達觀點的技巧,還要學會欣賞雅致的語言,並將課文與生活聯系起來,力求使學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樣才能獲得更深層次的理解。
二、學習與導學目標
(壹)、知識積累與疏導:欣賞散文優美的語言,散文的壹般知識。(掌握率達100%)
(二)、技能掌握與指導:欣賞散文和朗讀散文的技能。 (利用率達100%)
(三)、智能提高與訓導:通過***同點評,發疑解疑,學生互相提問、答疑,發展智
能。加強合作交流意識,提高合作能力。 (互動率達100%)
(四)、情意修煉與開導:品味散文雅致的語言,感悟作者在文章中寄托的美好情懷。
(投入率達95%)
(五)、觀念確認與引導:培養關註自然、親近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和習慣。(認同
率達95%)
(教學目標的分立表述,有利於教者全面考慮本課教學的思路,有利於課堂教學
評估,但是在設計教學活動時,各教學目標之間是協同整合為壹體的。)
三、障礙與生成關註
把學生可能會過多停留的對動物的喜愛和同情,上升為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思考,從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分析。
四、學程與導程活動
(壹)“講故事”——導入場景,營造情景。
由關於鳥的故事說起,然後展示鳥鳴花香的場面,並且讓學生回憶自己記憶中最近壹次的看到鳥語花香,綠林飛鳥的場景,學生之間可以小聲交流,教師與學生也可單獨交流, 從而引出本次的教學課目《明天不封陽臺》。
(由教師的故事和學生的回憶相交叉,與現實社會的自然場景相沖突,形成明顯的視覺和感覺的落差,從而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機會,帶著心靈的撞擊去學習《明天不封陽臺》)
詳細教學過程:
同學們,願意聽老師講個故事嗎?學生肯定回答。
師:前幾天的壹個清晨,由於上第壹課的緣故,我早早來到學校,步入新大樓樓梯間,我突然發現壹只麻雀在裏面飛舞著,時而沖擊著窗戶玻璃,時而停在窗臺邊,看著它在樓梯間飛翔盤旋,我打開了樓道裏的窗戶,引導它飛向了藍天,不知是否由於清晨飛鳥的緣故,那天我上課的情緒特別的高,難道是好久未在都市看到飛鳥了嗎?我不能回答。
同學們,壹提到鳥,妳們會馬上聯想到那些詞語或詩句呢?
學生應該可以簡單的說出些詞語或詩句,“鳥語花香’’‘‘草長鶯飛二月天”等等。同時利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壹些鳥和樹、花結合的畫面,形成視覺上的感知。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已知的知識當中提取壹些關於鳥和自然結合的美好景象,為下文埋下鋪墊。
師:那同學們最近壹次在自己生活的地方看到這樣鳥語花香,綠林飛鳥的場景是什麽時候呢?這樣的場景在我們生活的都市還常見嗎?
學生開始回憶,答案可能是多種多樣的,然後由學生的回答引入課題:今天我們也準備學習壹篇關於飛鳥·人·陽臺的文章。
(這是教學問題場和教學情景的疊加。教者通過兩個層次的場將學生緩緩引入教學活動狀態。首先是教者的故事和畫面的結合,引導學生認識人與自然的美好場景,感性認知。其次讓學生回憶自己的親身經歷,在回憶的過程當中將直觀形象和思維體驗結合起來,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從平常狀態進入了教學情景場。)
(二)初讀課文,進入情景。
1.學生自由的朗讀課文,劃出生字詞,註音,並了解課文內容——發生了壹件
什麽事情,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2.指名學生回答問題,同時了解學生的字詞掌握情況。
3.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可以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初步掌握課文內容。
(目的是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初步了解作者的感情思想,為下面的建立自己的思想意境打下基礎,同時,在整體感知,朗讀課文的時候完成對語文教學中識字技能的鍛煉,掃除閱讀障礙,為學生更深層次的理解服務。)
詳細教學過程:
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自由的朗讀課文,劃出生字詞(可以利用手邊的工具書)。同時思考這樣壹個問題——文章講述了壹件什麽事情,最後的結果是怎樣的?
註:根據現場學生的反映,有意識的將文中的難、生字解決,可以適當的加以板書。同時請學生回答剛剛提出的問題。加以肯定。
師:很幸運,文中的主人公也是喜歡鳥或者說是喜愛生物的人。那同學們在閱讀的時候有沒有註意到,在鳥出現前、出現後和最後,主人公的決定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出現前 明天封陽臺
鳥 出現後 明天還封陽臺嗎? (板書)
最後 明天不封陽臺
師:主人公這樣的變化能告訴我們讀者壹個什麽問題呢?(可以多角度思考,引導學生。)
從表面上來說 是作者父子為受傷的小鳥有所觸動。
從深層次來說 是作者由受傷的鳥想到了人與自然之間本應該有的和諧相處。
(這是教學問題場和情景場的壹種融合。在這教學活動場中,通過師生、生生的對話、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利用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和剛開始的美好畫面的對比,形成對學生情感的沖擊。)
(三)、再讀課文,建立意境。
1.再次快速的朗讀課文,並找出文中描寫鳥的句子。體會壹下鳥的怎樣的情形使作者父子內心受到觸動,從而改變了原先的重大決定。
2.讓學生從描寫鳥的句子中發散開來,找出文中人在自然生物受到傷害之後內 心感受的句子。體會壹下作者眼中人與自然應有的關系。師生***同點評。
(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個別朗讀並作出朗讀指導,可範讀,提醒學生註意本文敘議結合的特點。)
詳細教學過程:
師:好,我們通過初讀課文,掌握了文章的主旨,那麽我們現在更細致點,再次快速的朗讀課文,找出文中描寫那只讓作者父子作出重大決策的鳥的句子,感受壹下作者當時的情感。
生:通過閱讀回答問題,其他同學司以進行適當的補充。
例如:我蹲下身子,果然見壹只鴿子蜷縮在書架底下,正瞪大驚恐的眼睛望著我們。它撲打了幾下翅膀卻未曾飛走,就在它的羽翼開合時,我們看到了它正在孵育的兩只鴿蛋,看到了它翅膀上的壹塊血痕——那分明是有人在它飛翔時用氣槍打傷的。
賞析:鴿子的眼睛為什麽:“驚恐”?它想到了什麽?身子“蜷縮”與“驚恐”有沒有關系?“分明”這個詞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感流露?
例如:鴿子見我們沒有傷害它的意思,重新安靜下來,它伏在蛋上,眼睛緊緊盯著我們,目光是那樣令人戀愛,使我不由想起了馮至深情的詩句·······
賞析:鴿子不“驚恐”了,為什麽眼睛還“緊緊盯著我們”?從“目光是那樣令人憐愛”來看,鴿子有什麽心理活動?“不由”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這裏的例句僅僅是壹些參考,具體將根據學生的現場回答作出適當的引導。)
(通過對文章語言的賞析,進壹步品讀課文訓導操練,給學生表達思維的機會,學生把自己的感悟融入朗讀中,形成教學情景場、教學情境場與個體意境場的層疊,對飛鳥的情感在每個學生的腦海裏形成個體的意境場各不相同,但對人與大自然應該和諧相處是壹致的,初步建立個體意向場。)
(四)課文引申,形成意向
1.播放動畫MTV,向學生展示人對自然的破壞而對生物造成的致命影響。挖掘文章更深層次的內涵。
2.讓學生思考人和自然各自給了對方什麽?對各自又分別有著什麽樣的影響。
3.再進壹步的思考,人類的進步必須是以犧牲大自然為代價嗎?人與自然是不能和諧***處的嗎?
註:動畫MTV中將圍繞壹只鳥的獨自故事展示壹系列的場景,如:高樓聳立,環境汙染,危機四伏的捕獵場面,從壹位小女孩的愛心救助發生轉變,獵人的懺悔,流水的重生,綠樹的復活,從而體現人對自然的不當傷害帶來的後果及認識後人與自然關系發生的轉變.讓學生通過形象思維感悟到人與自然應有的關系。
五、練習與拓展選題
讓學生從上面的MTV當中選取,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物,例如“獵人、汙染的工廠、流失的水土、焚毀的山林…”中選擇壹個,以第壹人稱寫壹段獨白.留給大家。
要求:要與本文的主題思想相關聯,體現人與自然的關系,師生點評,交流,從而讓學生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把學生停留在對動物的喜愛和同情,上升為對現代城市中“人與自然”問題的認識思考,從對課文的雅致語言的賞析在結合現實生活,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六、筆記與板書提綱
出現前 明天封陽臺
鳥 出現後 明天還封陽臺嗎?
最後 明天不封陽臺
七、個別與重點輔導
張藝洋 陳俊帆 王金環
八、反思與點評記錄
1、由於教案的緣故,對學生的反映,教學過程中的不成熟面還不知,個人對現今的語文教學中有壹些困惑:初中語文教學怎樣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如何帶領學生走進課文,激活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在課堂對話中如何將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性協調起來?這些我都試圖從自己的課堂中得到體現。
2、本次教學活動中多媒體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利用現代的教育技術,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機整合,達到多角度的展示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發散及形成個體意境。但多媒體的運用應恰到好處。
3、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投入情況是比較深層次的,而且對教學目的的實現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這是我在開始準備階段沒有意料到的。比如說,文中對馮至詩句的引用,學生在閱讀時提到詩句中“馴美的白鴿兒/來自神的身旁,它們引示我翹望著/迷離的故鄉。”究竟如何理解,是從詩句本身角度還是從作者引用的目的,學生作出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得出僅是從詩句中得出壹種情感啟示。再比如,學生激烈爭論了文中最後壹節中“我決定明天先不封陽臺”中“先”字是否意味著“我”最後還會封陽臺。只是現在的情感,現在的環境讓“我”暫不封陽臺而已。對此,從尊重現實的和對文本理解的角度出發,我和學生壹起得出符合情理,尊重作者意願的結論。從這些細節當中可以看出,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會給課堂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