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最後,作者有壹種感覺:“不為魚的漁夫,往往釣到大魚。”
以上是理解課文的難點,也是把握課文意思的關鍵;要準確清晰地解釋這個難點,我們還得從“魚”的含義說起,“魚”的含義不言而喻。
我認為教授“釣魚為魚,不為魚”中的“魚”是指湖中的魚是壹種動物,而從“釣魚不如魚”這篇文章的主題來看,這個“魚”可以引申為物質財富,或者“名利”。從“可惜這個湖裏的魚都不大”這句話來看,好像是湖裏的魚太小了,所以想釣壹條大魚,但是做不到。這和“釣魚不是為了魚”這句話不矛盾嗎?其實老教授知道湖裏的魚還是要去湖裏釣魚,是為了休閑和愉悅;如果老教授真的對“大魚”感興趣,他為什麽不和大魚壹起去水池邊釣魚呢?原來他所謂的“大魚”並不是外行人眼中的湖裏遊的魚,他感興趣的“大魚”應該是在他著迷的科研領域裏,通過不懈探索可能獲得的新發現和新成果。
只有理解了“大魚”而不是“魚”的含義,才能真正理解教授所謂的釣魚不是關於魚,而是關於山川之間的道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理解“釣魚不如釣魚”的本質在於“釣魚是為了魚,而不是為了魚”。我們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努力,執著追求,不求回報,不求名利。作者的寫作意圖是揭示“釣魚不如釣魚”的人生真諦,文末的感受也由此而生。
根據我之前對“魚”和“大魚”的分析,文章倒數第二段“不為魚的漁民往往釣到大魚”的感覺就不難理解了。前者的“魚”指的是名利,後者的“大魚”指的是科研成果,也就是說在科研中要克服功利主義。正所謂“不淡泊則不能明心,不靜則不能遠。”
相反,那些以釣“魚”來謀取名利的人,當然會不擇手段地以釣“魚”來牟利,“水岸”(名利場)自然不會“清靜”。壹步不慎,他們就會落水,身敗名裂,傾家蕩產。到頭來不就是壹場空釣嗎?物欲的滿足是暫時的,即使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也只能顯赫壹時;對事業的追求是永恒的,那些學術巨擘,即使生前壹貧如洗,也能永遠照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