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描寫自然觀的詞語

描寫自然觀的詞語

1.描寫自然觀物的古詩

鹿柴 唐·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鳥鳴澗唐 王維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春 曉唐·孟浩然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終南望余雪 祖詠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春雪 劉方平飛雪帶春風,徘徊亂繞空。

君看似花處,偏在洛城東。菩薩蠻李清照歸鴻聲斷殘雲碧,背窗雪落爐煙直。

燭底鳳釵明,釵頭人勝輕。角聲催曉漏,曙色回牛鬥。

春意看花難,西風留舊寒。沈佩簾外雪初飄,翠幌香凝火未消。

獨坐夜寒人欲倦,迢迢,夢斷更殘倍寂寥。絕句唐 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裏船。《雪梅》(二首) 盧梅坡梅雪爭春未肯降,騷人閣筆費評章。

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有梅無雪不精神,有雪無梅俗了人。

日暮詩成天又雪,與梅並作十分春。元稹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巖下雪如塵;千峰筍石千株玉,萬樹松羅萬朵雲。

高駢六出飛花入戶時,坐看青竹變瓊枝.歐陽修雪消門外千山綠,花發江邊二月晴.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壹段香.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漢·劉徹《秋風辭》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三國魏·曹丕《燕歌行》櫚庭多落葉,慨然知已秋櫚庭:櫚巷庭院。晉·陶淵明《酬劉柴桑》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將圓迢迢:形容夜長。

亭亭:遠貌。晉·陶淵明《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芙蓉露下落,楊柳月中疏芙蓉:荷花。

南朝齊·蕭愨《秋思》寒城壹以眺,平楚正蒼然寒城:寒意已侵城關。眺:遠望。

平楚:平野。蒼然:草木茂盛的樣子。

兩句寫初秋之景。南朝齊·謝朓《宣城郡內登望》亭臯木葉下,隴首秋雲飛亭臯:水邊平地。

木葉:樹葉。隴首:山名,在今陜西、甘肅之間。

南朝梁·柳渾《搗衣詩》草低金城霧,木下玉門風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樹葉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肅榆中與青海西寧之間。玉門: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

兩句寫西北寒秋之景。南朝梁·範雲《別詩》樹樹秋聲,山山寒色秋聲:秋天西風作,草木零落,多肅殺之聲。

北周·庾信《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誌銘》時維九月,序屬三秋維:語助詞,無義。序:時節。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長天壹色騖:鳥名,野鴨。齊飛:落霞從天而下,孤騖由下而上,高下齊飛。

壹色:秋水碧而連天,長空藍而映水,形成壹色。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唐·王績《野望》掛林風景異,秋似洛陽春唐·宋之問《始安秋日》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潺湲:流水聲。

唐·王維《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這兩句寫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紅葉飄零,所余不多。唐·王維《闕題二首·山中》秋聲萬戶竹,寒色五陵松唐·李頎《望秦川》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唐·王昌齡《長信秋詞五首》:“金井梧桐秋葉黃,珠簾不卷夜來霜。

熏籠玉枕無顏色,臥聽南宮清漏長。”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唐·劉長卿《遊休禪師雙峰寺》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懷》秋色無遠近,出門盡寒山唐·李白《贈廬司戶》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唐·李白《酬裴侍禦對雨感時見贈》長風萬裏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酣:盡情飲酒。

唐·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人煙:人家炊煙。寒橘柚:秋日寒煙使橘袖也帶有寒意。

兩句寫人家縷縷炊煙,橘柚壹片深碧,梧桐已顯微黃,呈現壹片深秋景色。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高鳥黃雲暮,寒蟬碧樹秋唐·杜甫《晚秋長沙蔡五侍禦飲筵送殷六參軍歸灃州覲省》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信宿:連宿兩夜。

故:仍然。唐·杜甫《秋興八首》翟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唐·杜甫《秋興八首》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唐·杜甫《秋野五首》天上秋期近,人間月影清唐·杜甫《月》秋風秋雨愁煞人紅藕香殘玉簟秋李清照壹剪梅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秋風吹不盡 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劉禹錫 秋詞八月秋高風怒號 卷我屋上三重茅 杜甫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描寫大自然的好詞好句

翠竹 修竹 秀竹 竹海 竹影 竹濤 挺拔 挺立 茁壯 爆節 遒勁 濃密 簇擁 婀娜 裊娜 婆娑 蔥翠 青翠 俊秀 修長 頎長 細長 傲骨 清高 歲寒三友 修竹成林 茂林修竹 青松翠竹 蒼翠欲滴 亭亭玉立 直插雲霄 冰清玉潔 傲雪淩風 迎風招展 漫山遍野 清香四溢 枝葉扶疏 竹影婆娑 清新高雅 壹枝獨秀 高聳挺拔 挺拔蒼勁 疾風知勁 壹派生氣 裊娜多姿 郁郁蔥蔥 挨挨擠擠 我覺得這些詞的意思挺簡單的,就不用我再解釋了吧? 還有這些是我收集的關於竹的好句子,妳也看看吧! 好句 壹場春雨過後,竹林吮吸著滋潤的甘露,孕育了好多“胖娃娃”,它們探出了黃花花的小腦袋,向大地展示著自己旺盛的生命力。

春姑娘悄悄地來了,和煦的陽光從竹林的葉片枝桿中灑下了千絲萬縷的金線,為竹林增添了生機。 山上長滿了竹子,每逢春天,竹子發了芽,微風吹過,發出“沙沙”的響聲,遠遠望去,好像起伏著的大海的波濤。

壹株株翠竹高聳挺拔,頂天立地,無論是嚴寒,還是酷暑,它四季常青,象征著山區人民正直、質樸的品格和積極向上、艱苦奮鬥的精神。 遠看,那竹林綠得像壹塊無瑕的翡翠;近看,竹林又像壹道綠色的屏障。

翠竹,妳是那樣的綠,綠得仿佛要流動;妳是那樣的茂盛,濃密的枝葉透不進壹絲風;妳是那樣的挺拔,棵棵直指雲霄。 太陽出來了,竹林綠色的縫隙中透進壹道道金光,微風吹來,竹葉輕輕地擺動著,發出沙沙的響聲,像是在向我點頭微笑。

3.自然觀水景的描寫段落

中國園林的成長史是悠久漫長的,其風格的形成也不是壹朝壹夕的,大部分時間是緩慢前行的,而是在某些轉折時期迅速成長的,其中魏晉時代就是不能忽略的壹段,甚至是決定風格的關鍵時期。

魏晉時期恰恰兼具因為社會動蕩而產生的悲情和因剛經盛朝而依存的文化積澱。也充分體現了中國古代相對封建、統壹的社會歷史環境。

中國傳統園林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壹種載體,它不僅客觀而又真實地反映了中國歷代王朝不同的歷史背景、社會經濟的興衰和工程技術的水平,而且特色鮮明地折射出中國人自然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演變,蘊含了儒、釋、道等哲學或宗教思想及山水詩、畫等傳統藝術的影響;它凝聚了中國知識分子和能工巧匠的勤勞與智慧。

歐洲的園林文化傳統,可以追溯到古埃及,當時的園林就是模仿經過人類耕種、改造後的自然,是幾何式的自然,因而西方園林就是沿著幾何式的道路開始發展的。其中的代表為古埃及園林、古希臘園林及古羅馬園林,其中水、常綠植物和柱廊都是重要的造園要素,為15、16世紀意大利文藝復興園林奠定了基礎。

公元8世紀,阿拉伯人征服西班牙,帶來了伊斯蘭的園林文化,結合歐洲大陸的基督教文化,形成了西班牙特有的園林風格。水作為阿拉伯文化中生命的象征與冥想之源,在庭院中常以十字形水渠的形式出現,代表天堂中水、酒、乳、蜜四條河流。

各種裝飾變化細膩,喜用瓷磚與馬賽克作為飾面。這種類型的園林極大影響到美洲的造園和現代景觀設計。

4.‘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為話題,帶有哲理性的好段落,怎麽寫呢

“人與自然”這個話題包含著人對自身與自然現象的關系的思考、對自身“反自然”行為的質疑以及對構建“人與自然”和諧關系的理性探索等方面的內容.寫此類話題要樹立科學的自然觀,要尊重自然,認識自然,善待自然. 1.反思現實生活中“人”對“自然”的非理性開發,表達“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寫這類文章要揭示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讓讀者看清“非理性開發”的危害和實質. 2.調動聯想、想象能力,描寫未來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畫面,以藝術的構思、浪漫的想象,構築美麗的畫面,將自己對話題的理性思考融入到藝術的畫面之中。

5.從科學發展趨勢看自然觀的演變

從科學發展趨勢看自然觀發展趨勢

進化論(evolution)在19世紀後用於生物學,專指生物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變化發展。又稱演化論。evolution壹詞來自拉丁文evolutio,表示展開或把壹個卷緊的卷松開的意思。參見進化。

歷史

達爾文以前生物變化思想的發展 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 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復雜變化的規律。古希臘阿那克西曼德(約公元前6世紀)認為生命最初由海中軟泥產生,原始的水生生物經過 蛻變(類似昆蟲幼蟲的蛻皮)而變為陸地生物。

中世紀的西方,基督教聖經把世界萬物描寫成上帝的特殊創造物。這就是所謂特創論。與特創論相伴隨的目的論則認為自然界的安排是有目的性的,“貓被 創造出來是為了吃老鼠,老鼠被創造出來是為了給貓吃,而整個自然界創造出來是為了證明造物主的智慧”。從15世紀後半葉的文藝復興到18世紀,是近代自然 科學形成和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在科學界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不變論。當時這種觀點被I.牛頓和C.v林奈表達為科學的規律:地球由於所謂第壹推動力而運轉 起來,以後就永遠不變地運動下去on,生物種原來是這樣,現在和將來也是這樣。到了18世紀下半葉,I.康德的天體論首先在不變論自然觀上打開了第壹個缺 口;隨後,轉變論的自然觀就在自然科學各領域中逐漸形成。這個時期的壹些生物學家,往往在兩種思想觀點中入門旁徨。例如林奈晚年在其《自然系統》壹書中刪 去了物種不變的詞句;法國生物學家G.-L.de布豐雖然把轉變論帶進了生物學 ,但他壹生都在轉變論和不變論之間徘徊。J.-B.de拉馬克在1809年出版的《動物哲學》壹書中詳細闡述了他的生物轉變論觀點,並且始終沒有動搖。

18世紀末~19世紀後期,大多數動植物學家都沒有認真地研究生物進化,而且偏離了古希臘唯物主義傳統,墜入唯心主義。“活力論”雖然承認生物種 可以轉變,但把進化原因歸於非物質的內在力量,認為是生物的“內部的力量”即活力驅動著生物的進化,使之越來越復雜完善。但活力論缺乏實際的證據,是壹種 唯心的臆測。最有名的活力論者就是法國生物學家拉馬克。19世紀後期出現的終極目的論或直生論,認為生物進化有壹個既定的路線和方向而不論外界環境如何變 化。

後人把拉馬克對生物進化的看法稱為拉馬克學說或拉馬克主義,其主要觀點是:①物種是可變的,物種是由變異的個體組成的群體。②在自然界的生物中存 在著由簡單到復雜的壹系列等級(階梯),生物本身存在著壹種內在的“意誌力量”驅動著生物由低的等級向較高的等級發展變化。③生物對環境有巨大的適應能 力;環境的變化會引起生物的變化,生物會由此改進其適應;環境的多樣化是生物多樣化的根本原因。④環境的改變會引起動物習性的改變,習性的改變會使某些器 官經常使用而得到發展,另壹些器官不使用而退化;在環境影響下所發生的定向變異,即後天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如果環境朝壹定的方向改變,由於器官的用進 廢退和獲得性遺傳,微小的變異逐漸積累,終於使生物發生了進化。拉馬克學說中的內在意誌帶有唯心論色彩;後天獲得性則多屬於表型變異,現代遺傳學已證明它 是不能遺傳的。

達爾文學說 1858年7月1日C.R.達爾文與A.R.華萊士在倫敦林奈學會上宣讀了關於物種起源的論文。後人稱他們的自然選擇學說為達爾文-華萊士學說。達爾文在 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壹書中系統地闡述了他的進化學說。其核心自然選擇原理的大意如下:生物都有繁殖過剩的傾向,而生存空間和食物是有限的,所以 生物必須“為生存而鬥爭”。在同壹種群中的個體存在著變異,那些具有能適應環境的有利變異的個體將存活下來,並繁殖後代,不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就被淘汰。 如果自然條件的變化是有方向的,則在歷史過程中,經過長期的自然選擇,微小的變異就得到積累而成為顯著的變異。由此可能導致亞種和新種的形成。

達爾文的進化理論,從生物與環境相互作用的觀點出發,認為生物的變異、遺傳和自然選擇作用能導致生物的適應性改變。它由於有充分的科學事實作根 據,所以能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百余年來在學術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但達爾文的進化理論還存在著若幹明顯的弱點:①他的自然選擇原理是建立在當時流行的“融 合遺傳”假說之上的。按照融合遺傳的概念 ,父、母親體的遺傳物質可以像血液那樣發生融合;這樣任何新產生的變異經過若幹世代的融合就會消失,變異又怎能積累、自然選擇又怎能發揮作用呢

6.壹、現代文閱讀(6分,每小題2分

1 . D (A. 無必然的因果關系 B. 三個不都是傳說,且不與“尚紅”有關 C. ) 2 . C 3 . A (C. 探尋桃花源,還是人的自然觀的反映。

尋找桃花,把桃花作為自己的生命、自己的本質力量和自己情感意識的對應物,尊重自然,崇尚自然,體現了探尋人與自然天人合壹的哲思。 D. 探尋桃花源,體現了儒家與莊禪思想互補的人生哲學。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現實得意,就身體力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探尋桃花源就體現了對人生積極入世的追求;現實失意,寄情山水,“桃花源”又是精神棲息之所,探尋人生精神上的休憩和解脫,成為人生的歸宿 )。

7.有關避世的詩句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出自東晉詩人陶淵明的《飲酒二十首·其五》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賞析 大致在魏晉以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中國人壹直相信人類和自然界都處於有意誌的“天”的支配下。

這壹種外於而又高於人的個體生命的權威,在東漢未開始遭到強烈的懷疑。於是就迎來了個性覺醒的時代;在文學創作中,相應地有了所謂“人的主題”的興起。

但個性覺醒,既是舊的困境與背謬的結束,又是新的困境與背謬的發現與開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個體生命與永恒的宇宙的對立。

人們不斷發出哀傷的感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古詩十九首》);“自顧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贈白馬王彪》);“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阮籍《詠懷詩》)。人們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無限存在對有限人生的壓迫。

但是,即使說困境與背謬註定要伴隨人類的全部進程(這是壹個存在主義的觀念),在不同的階段上,人還是要尋找不同的解脫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詩意上的,人也要發現壹種完美的生命形態。

所以到東晉末,在玄學的背景中,陶淵明的詩開始表現壹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這就是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而是相反地強調人與自然的壹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

這在他的這《飲酒》第五首之中,表現得最為充分而優美。憑著它那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這首詩幾乎成了中國詩史上最為人們熟知的壹篇。

全詩的宗旨是歸復自然。而歸復自然的第壹步,是對世俗價值觀的否定。

自古及今,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大抵是人們所追求的基本對象,也便是社會所公認的價值尺度。盡管莊子早就說過,這壹切都是“賓”,即精神主體的對立面(用現代語匯說,就是“異化”),但對絕大多數人來說,終究無法擺脫。

而陶淵明似乎不同些。他當時剛剛從官場中退隱,深知為了得到這壹切,人們必須如何鉆營取巧、裝腔作勢,恬不知恥地丟去壹切尊嚴。

他發誓要扔下這些“賓”的東西,回到人的“真”性上來。 於是有了這首詩的前四句。

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車馬喧”,意味著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所謂“冠帶自相索”。

因為陶淵明喜歡訴窮而人們又常常忘記貴胄之家的“窮”與平民的“窮”全不是壹回事,這兩句詩的意味就被忽視了。實在,陶家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是潯陽最有勢力的壹族。

所以,盡管陶淵明這壹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門無車馬終究是不尋常的。所以緊接著有壹問:妳如何能做到這樣?而後有答,自然地歸結到前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

“遠”是玄學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脫於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狀態。此處的“心遠”便是對那爭名奪利的世界取隔離與冷漠的態度,自然也就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所居之處由此而變得僻靜了。

進壹步說,“車馬喧”不僅是實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著整個為權位、名利翻騰不休的官僚社會。

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語,其實結構非常嚴密。第壹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轉折,第三句承上發問,第四句回答作結。

高明在這種結構毫無生硬的人為痕跡,讀者的思路不知不覺被作者引導到第四句上去了。難怪連造語峻峭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自有詩人以來,無此四句! 排斥了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探詢作者在什麽地方建立人生的基點,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

這種哲學可以稱為“自然哲學”,它既包含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為人的生命與自然的統壹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直接面對整個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原來是自然的壹部分,是“大化”遷變的表現,只是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投入到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和名利的競逐中,以至喪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滿焦慮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態,只有歸復自然,才能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出來,詩就變成論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詩人(題名叫《飲酒》,自然是壹位微醺的、飄飄然忘乎形骸的詩人)在自己的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間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按古漢語法則,既可解為“悠然地見到南山”,亦可解為“見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這“悠然”不僅屬於人,也屬於山,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在那壹刻,似乎有***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壹起奏出,融為壹支輕盈的樂曲。

另壹種版本,“見南山”的“見”字作“望”。最崇拜陶淵明的蘇東坡批評說:如果是“望”字,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東坡先生非常聰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處,他的話說得不錯。這裏不能作“望”,是因為“望”是有意識的註視,缺乏“悠然”的情味。

還可以深壹步說:在陶淵明的哲學觀中,自然是自在自足無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

8.正確的說法是“自然生態觀”還是“生態自然觀”

如果妳是問自然辯證法粒的就是:生態自然觀自然觀分為系統自然觀和生態自然觀下面是自然辯證法的筆記,希望對妳有幫助3 生態自然觀3.1 自然界的分類與生態危機3.1.1 自然與生態自然的分類:按照人類介入的程度,可以把自然物分為天然自然、人化自然與人工自然三類。

天然自然的運行規律不受人的影響;人化自然的基本規律不受人的影響,只是部分外部條件受人的影響,如農業社會的農作物、家禽和生畜;人工自然的運行規律由人規定。生態與生態學生態指生物在壹定的自然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狀態。

生態系統:生物群落與其生存環境之間,以及生物種群相互之間密切聯系、相互作用,通過物質交換、能量轉換和信息傳遞,成為占據壹定空間、具有壹定結構、執行壹定功能的動態平衡整體,稱為生態系統(ecosystem)。生態學這個詞最早是由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9年定義的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

英語ecology是由希臘語詞匯Οικοθ(居住在同壹家庭中的人)和∧ογοθ(學科)組成的,意思是“研究居住在同壹自然環境中的動物的學科”,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和非生物環境,生物環境是指生物物種之間和物種內部各個體之間的關系,非生物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土壤、巖石、水、空氣、溫度、濕度等。生態系統研究的主要方面1.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利用 2. 生態系統調控機制的研究3. 生態系統退化的機制、恢復及其修復研究 4. 全球性生態問題的研究 5. 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3.1.2 生態危機生態危機是指由於人類不合理的活動,導致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損害、生命維持系統瓦解,從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脅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現象。

生態危機有兩種類型。第壹種類型是對生態系統的物質條件基礎的破壞,引發的對生命系統的損害。

此類生態問題是生命系統與生命支持系統之間的不和諧,並不是生命體之間的不和諧。機械、物質和化學等非生命的人工自然變革活動,是導致此類生態問題的人為原因。

第二類生態問題是人工自然直接導致生命體之間的不和諧。第二類生態問題直接原因是人工生態的產生。

生態問題:人口膨脹物種變化土地荒漠化空氣和水資源汙染礦物資源儲量減少災害與沖突成為常態3.2 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生態自然觀的基本思想可以概括為五條:生態系統是壹個生命系統。生態系統具有顯著的整體性。

生態系統是自組織的開放系統。生態系統是動態平衡系統。

生態平衡是穩定性與變化性相統壹的平衡。生態自然觀的核心思想有兩條:壹是生態系統是整體性的有機系統,處於進化之中;二是堅持以生態中心的價值觀,即以生態的利益為最高原則。

尋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本質生態自然觀致力於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本質,提出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途徑。人與自然的和諧本質在人與自然的***同本質中尋找。

尋找途徑之壹,以天人相通為前提,在人的最為本質的生命觀念中,發現天人同壹的性質。[例如中國哲學]尋找途徑之二,在廣義自然的層面上,尋找人與自然的***同本質。

[生態學等]尋找途徑之三,以人與自然的中介為核心,尋找人與自然的***同本質。[實踐唯物主義與交往理論]3.3 生態危機的原因與協調的途徑3.3.1 原因:觀念:機械自然觀與強人類中心主義價值觀;科技:認識的有限性和變革能力的低下;人與人的關系:動物世界的關系導致人對自然開發利用的無序狀態。

3.3.2 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途徑生態化的社會意識形態形態多元: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的多樣化,對生態思想的理解必然蘊含著區域或社群屬性。多元化的生態思想***同展現同壹個生態主題。

平等的思想環境:生態思想的生態環境生態哲學成為壹種生活方式和態度:多樣性的生態理念生態化的社會意識形式發展和依靠綠色科技綠色科技包括兩方面的內容:壹是綠色科技的思想、方法、工藝、手段與技能等具體的科技要素與關系;二是綠色的科技活動,包括科技決策過程、研究和生產過程以及產品的社會運行過程等。以協調人與人的關系為前提政治關系的協調:在自由的理念與民主的制度下建立和諧的政治關系與對強權的制約力量,使得破壞生態的力量處在控制之下。

法律制度的協調:倫理道德的協調3.4 生態自然觀和可持續發展3.4.1 可持續發展理論和戰略的提出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涵義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滿足其需求構成危害的發展。它是在1980年發表的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WCS)中給予系統的闡述。

在我國,可持續發展問題涉及到資源、環境、人口、工農業、科技、社會等方面。它已成為我們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國策和全球性的綱領。

3.4.2 可持續發展的原則突出發展的主題——發展原則發展的可持續性——可續原則人類根本利益和行動的***同性——***同原則人與人關系的公平性——公平原則3.4.3 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從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社會,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途徑。物質層面上以生態產生為主導;社會制度層面上建立適應於生態建設的規範、制度,協調人與人的關系。

思想觀念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