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蘼是壹種薔薇科的草本植物,春天之後,往往直到盛夏才會開花。
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荼靡花開是壹年花季的終結。蘇軾詩:“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
任拙齋詩:“壹年春事到荼靡。”王琪詩:“壹從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縻花事了,絲絲天棘出莓墻。”
開到荼蘼花事了,意為荼蘼花開時,春天那些五色斑斕,美艷不可方物的各類花兒,都悄悄地把喧囂讓給即將到來的如火夏天。
荼蘼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荼蘼花開,表示感情的終結。
荼靡花,薔薇類,落葉小灌木,往往是黃白相間的骨朵,花白色,羽狀復葉,有著淡淡香氣。
荼靡花開的最晚,在燦爛的夏季。是夏天開的最後壹種花。荼靡花語:荼靡過後,花季結束,便無花再開。人們常常認為荼靡花開是壹年花季的終結。-
《紅樓夢》裏十二釵抽取花名簽的時候,麝月抽到的是荼靡花,叫“韶華勝極”。詩句出自“開到荼靡花事了”。書中寫寶玉是壹個非常敏感的人,他看到後要把簽藏起來不讓大家看,覺得“開到荼靡花事了”這個話不吉利,無論有沒有結局都要收場。
傳說,很久以前,雲南的蠻荒的山上,生長著壹種大葉的喬木“苦荼”,那是最早的茶樹。苦荼在豐盛時期開出白色的花,花就是荼蘼,如火如荼便源於此。
苦荼與香樟樹生長在壹起,有難以湮滅的原野清香。因為可遇而不可求,《詩經》在兩千年前就有了“有女若荼”的句子。苦荼象最好的女人,好女人象苦荼。
蘇軾有詩:“荼靡不爭春,寂寞開最晚。”據說荼蘼花開代表女子的青春已成過去,感情的終結。愛到荼靡,意蘊生命中最燦爛、最繁華或最刻骨銘心的愛即將失去。
開到茶靡的芬芳,卻在壹瞬間枯萎雕零。如同在空蕩蕩的劇院裏,只有壹個人竭盡了心力的舞蹈,直至猝然倒下,落壹地繁華。開到茶靡,百媚千紅終褪盡,徒剩落寞奄奄壹息。
荼蘼
荼蘼:tú mí
學名:懸鉤子薔薇。又稱酴醿,現常寫作荼縻、荼蘼。古人給酴醿取了不少好名字如佛見笑、百宜枝、獨步春、瓊綬帶、白蔓君、雪梅墩等。
科目:薔薇科(Rosaceae) 懸鉤子屬(Rubus)
拉丁文學名:Rosa rubus
英文名稱:Blackberry Rose flowerless or neverfower
本意
落葉或半常綠蔓生小灌木,攀緣莖,,莖綠色,莖上有鉤狀的刺,羽狀復葉,有五片橢圓形小葉,上面有多數側脈,致成皺紋。初夏開花,夏季盛放,花單生,大型,雪白、酒黃,火紅,可大多都是白色,單瓣,有香味,不結實。荼蘼色香俱美,其藤蔓若以高架引之,可成垂直綠化的優良觀賞花木,以地下莖繁殖。栽培供觀賞。
荼蘼比喻意
壹、文學寓意:
因為盛夏荼蘼花開過後,無花再開放。因此人們常常認為“荼蘼花開”是壹年花季的終結。
宋代王淇《春暮遊小園》詩:“壹從梅粉褪殘妝 塗抹新紅上海棠 開到荼蘼花事了 絲絲天棘出莓墻。”此詩中的"開到荼蘼花事了",就是這個意思。
《紅樓夢》中也有關於荼蘼的壹段。《紅樓夢中》中《壽怡紅群芳開夜宴》壹回,曹雪芹用以花喻人的手法暗示幾個人物的命運,其中就有荼蘼。女仆麝月抽到壹張花簽,是“荼蘼—韶華勝極”。“韶華勝極”意指花事到了盡頭,之後自然是群芳雕謝了,有完結的意思;荼蘼花在春季末夏季初開花,雕謝後即表示花季結束,所以有完結的意思。而“開到荼蘼”的意思就是花已雕謝,壹切結束。
“開到荼蘼花事了,塵煙過,知多少?”荼蘼是夏天的最後壹種花,開到荼蘼了,便沒有退路,也不能繼續美麗了。多麽絕望與頹廢的兩個文字。
二、佛家意義:
荼靡花在很多佛教著作中都有提及,有學者認為荼靡就是彼岸花。
原因是佛說:“壹切有為法,盡是因緣合和,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只是那傷痕卻永不痊愈了,壹壹成為胎記,在往生的路上,如蓮花開落,使妳可以辨認。荼蘼是花季最後盛放的花,開到荼蘼花事了,只剩下開在遺忘前生的彼岸的花。
彼岸花相傳此花只開於黃泉,是黃泉路上唯壹的風景。彼岸花在佛典中叫做曼珠沙華(Red Spider Lily),是天上開的花,白色而柔軟,見此花者,惡自去除,有人認為這是指荼蘼。彼岸花實際上有紅色、白色居多,可以參考壹下這個花的圖片,而荼靡花的真實圖片,其實是沒有的,通常認為荼靡是白色的小花。
彼岸花來歷
春分前後三天叫春彼岸,秋分前後三天叫秋彼岸。 是上墳的日子。彼岸花開在秋彼岸期間,非常準時,所以才叫彼岸花。
彼岸花,花開開彼岸,開時看不到葉子,有葉子時看不到花,花葉兩不相見,生生相錯。 在那兒大批大批的開著這花,遠遠看上去就像是血所鋪成的地毯, 又因其紅的似火而被喻為“火照之路”,也是這長長黃泉路上唯壹的風景與色彩。她們構成火
紅色的花徑指引人們走向三岔河的彼岸,人就踏著這花的指引通向幽冥之獄。其實彼岸花,原意為天上之花,紅色,天降吉兆四華之壹。
荼蘼的歷史和文獻評價
產於我國,現在較少人知道,但它在古代是非常有名的花木,《群芳譜》上說,“色黃如酒,固加酉字作‘酴醿’”。
陸遊有詩:“吳地春寒花漸晚,北歸壹路摘香來。”對酴醿的評價是很高的,亦由此可知酴醿花在我國很多地方能種植,也不太少見。
詩人楊萬裏卻不喜歡將酴醿與酒聯系在壹起,他有詩:“以酒為名卻謗他,冰為肌骨月為家。”詩人常感情用事,晁無咎甚至說酴醿應該取代牡丹為花王。
讀袁中郎《花祟》,有“酴醿宜沈水”句,但不知其詳。見註釋曰:酴醿,也作荼蘼、荼糜等,薔薇科落葉小灌木,確於暮春時開花,有香氣。
清代褚人荻《堅瓠續集》有《酴醿露》壹篇,說酴醿露為大西洋沿岸各國所產,酴醿花上凝結了露水,“瓊瑤晶瑩,芬芳襲人,若甘露焉,夷女以澤體膩發,香味經月不滅。”“夷人”將這種花上的露水收集並用瓶子裝了,遠遠地販賣到外地。
《清異錄》:“荼蘼曰白蔓郎,以開白花也。”
毛滂《南歌子·席上和衢守李師文》雲:“綠暗藏城市,清香撲酒尊,淡煙疏雨冷黃昏。零落荼蘑花片損春痕。 潤入笙簫膩,春余笑語溫。更深不鎖醉鄉門。先遣歌聲留住欲歸雲。”
荼靡花
名 稱: 荼蘼花
別 名: 懸鉤子薔薇
拉丁名: Rosa rubus
科 名: 薔薇科
屬 名:薔薇屬
拼 音:túmí(按:蘼讀陽平,言讀上聲誤,或作酴醾,參《現代漢語辭典》)
產地分布:產於陜西秦嶺南坡以及湖北、四川、貴州、雲南等各省區
形態特征:落葉或半常綠蔓生灌木。小枝被鉤刺。羽壯復葉,小葉5-7枚,卵壯橢園形或倒卵形,背面被柔毛,托葉與葉柄貼生,全緣。傘房花序。花白色,有芳香。果近球形,深紅色。花期4-5月,果熟期9-10月。
生長習性:喜溫暖向陽。多生於海拔500-1300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