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昊十九
明·李日華
為覓丹砂到市廛, 松聲雲影自壺天;
憑君點出琉霞盞, 去泛蘭亭九曲泉。
贈昊十九
明·樊玉衡
宣窯簿甚永窯厚, 天下知名昊十九;
更有小詩清動人, 匡廬山下重回首。
白玉金邊素瓷胎
清·弘歷(乾隆皇帝)
白玉金邊素瓷胎, 雕龍描鳳巧安排;
玲瓏剔透萬般好, 靜中見動青山來。
題宣德寶石紅釉碗
清·弘歷(乾隆皇帝)
雨過腳雲婪屋垂, 夕陽孤婺照飛時;
泥澄鐵鏃丹砂染, 此碗陶成色肖之。
詠宣窯霽紅瓶
清·弘歷(乾隆皇帝)
暈如雨後霽霞紅, 出火還加微炙工;
世上朱砂非所擬, 西方寶石致難同。
插花應使花羞色, 比畫翻嗤更是空。
2. 馮先銘版的《中國陶瓷史》是文言的嗎不是文言的。《中國陶瓷》(修訂本)由國家文物局主持編寫。自出版以來,備受文博專業人員和業余愛好者好評。全書***分五編:古代陶器、原始瓷與青瓷的燒制成功、隋唐五代與遼的陶瓷、宋金時期的陶瓷以及元明清時期陶瓷等。
原版目錄
序言
第壹章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約1萬年-4000年前)
第壹節 陶器的起源
第二節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三節 長江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四節 其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五節 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成就及其影響
第二章 夏商周春秋時期的陶瓷(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
第壹節 陶器的發展
第二節 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節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節 建築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節 中原以外各區的陶瓷生產
第三章 戰略秦漢時期的陶瓷(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壹節 戰國時期的陶瓷
序言
第壹章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約1萬年-4000年前)
第壹節陶器的起源
第二節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三節長江流域新石器耐代的陶器
第四節其它地區的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五節新石器時代制陶工藝的成就及其影響
第二章夏商周春秋時期的陶瓷
(公元前21世紀-公元前476年)
第壹節陶器的發展
第二節灰陶器和白陶器
第三節 印紋硬陶和原始瓷器
第四節建築用陶和其他陶制品
第五節 中原以外各區的陶瓷生產
第三章 戰國秦漢時期的陶瓷
(公元前475-公元220年)
第壹節戰國時期的陶瓷
第二節秦漢陶瓷產品的品種和產地
第三節秦漢時期原始瓷的復興與瓷器的出現
第四章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陶瓷
(公元220年-589年)
第壹節江南瓷窯的分布和產品的特點
第二節江南地區制瓷工藝的成就
第三節北朝的瓷業
第四節 三國兩晉南北朝制陶工藝的發展
第五章隋唐五代的陶瓷
(公元581—960年)
第壹節隋代陶瓷業的發展
第二節唐五代的青瓷
第三節唐五代的白瓷
第四節唐代黃釉、黑釉、花釉和絞胎瓷器
第五節 唐代的三彩陶器和陶瓷雕塑
第六節唐五代陶瓷造型與裝飾
第七節唐五代陶瓷的外銷
第六章宋、遼、金的陶瓷
(公元960-1279年)
第壹節定窯及磁州窯系諸窯
第二節耀州窯與鈞窯系諸窯
第三節 青白瓷與龍泉窯系諸窯
第四節宋代黑釉瓷器的生產
..
修訂本目錄:
第壹編 古代陶器
第壹章 序說
第壹節 陶器的起源
第二節 制陶粘土與蜃和料
第三節 窯爐與燒成氣氛
第四節 陶系
第五節 陶器的器類與組合
第六節 陶器器表的修飾與花紋
第七節 研究古代陶器的意義
第二章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
第壹節 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陶器
1.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
2.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仰韶文化陶器
3.馬家窯文化陶器
4.大墳口文化陶器
5.龍山文化陶器
第二節 長江中下遊流域新石器時代陶器
1.大溪文化陶器
2.屈家嶺文化陶器
3.長江中下遊北陰陽營文化陶器
4.河姆渡文化陶器
5.馬家洪文化陶器
6.良諸文化陶器
第三節 其他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
1.東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
2.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
3.北部地區新石器時代陶器
第三章 夏、商、周陶器
第壹節 夏代陶器
第二節 商代陶器
1.商代早期陶器
2.商代中期陶器
3.商代晚期陶器
第三節 其他地區的夏商陶器
1.東南及華南地區
2.東北地區
3.西北地區
第四節 周代陶器
……
3. 北朝的白瓷有什麽特點北方瓷器,西晉、北魏、十六國時期仍以青瓷為主,且發展不大。
東魏、北齊是中原陶瓷史上壹個重要時期,這個時期出土的瓷器從外觀、化學組成、燒成溫度 等方面與南方青瓷有明顯不同。北方白瓷發展較快,20世紀70年代在河南宋陽北齊武平六年(575年)範粹墓 中首先發現了北朝的白瓷器。
這批早期的白瓷有明顯的特點:胎料經過淘煉,比較細白,沒有上化妝士。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厚的地方 呈青色,可以見出它脫胎於青瓷的淵源關系。
青瓷和白瓷的唯壹區別,就在於原料 中含鐵量的不同。白瓷的產生為以後青花、釉裏紅、五彩、鬥彩、粉彩等各種美麗的彩瓷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為瓷業的進壹步發展開拓了無限廣闊的道路。黑瓷也是瓷器制造中的壹項新工藝。
瓷土中含少量鐵成分可燒成青瓷,排除鐵的呈色幹擾就出現了白瓷,加重鐵釉著色則可燒成黑瓷。東晉的德清窯以燒造黑瓷 著名。
4. 文言文 石油 作者 及翻譯石油 宋?沈括
原文: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松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松木有時而竭。今齊、魯松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松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雲“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冬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沈括《夢溪筆談》)
解析:
本文選自沈括的《夢溪筆談》,是壹篇介紹科技知識的筆記體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壹部分,簡明地介紹鄜、延境內石油存在的基本形態,當地居民采集、利用石油的壹般情況;第二部分,說明自己利用石煙制墨的盛況;第三部分,對時人不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石油資源的狀況表示惋惜。文中關於“石油至多,生於地中無窮”,和石油制品“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見,今天讀來令人嘆服。
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極有條理。文中不論談古論今,還是預測未來,不論敘事,還是描寫,都是娓娓而談,平實簡潔,如話家常。②語言樸素凝練,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詩作結,情趣盎然。
譯文:
鄜州、延州境內有壹種石油,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產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產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采集到瓦罐裏。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只是冒著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著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松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制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壹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只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極多,在地中產生,無窮無盡,不像松木到壹定時候就用完了。今天山東壹帶大片的松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到太行山,河南、陜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制墨的人大概不了解石油煙的好處。
石油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陜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遊牧的生活。衣裳全變黑了,可是冬天還沒有過去,石油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註釋: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陜西延安壹帶。②高奴縣:故址在今陜西延安。脂水:油質的水,石油的壹種名稱。水際:水邊。③惘惘:湧流緩慢、時斷時續的樣子。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當地人;雉,野雞;挹,沾,沾取。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沾取它。⑤缶:陶瓷罐子。⑥淳:同“純”。清漆。⑦麻:此處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⑧松墨:我國名墨之壹,用松煙制成,故稱“松煙墨”。⑨識文:標記文字。⑩竭:盡、完。11.石炭:煤。12.墨:名詞用作動詞,熏染黑。13:旋:立即。14:卓:豎立,支撐。15.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