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相見歡,讓人回味無窮,產生無限遐想的詩句是

相見歡,讓人回味無窮,產生無限遐想的詩句是

相見歡

後唐●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註釋

胭脂淚:美人的眼淚,指別淚。又“胭脂淚”蓋承首句“林花謝了春紅”而來。杜甫《曲江對酒》詩:“林花著雨胭脂濕。”用之於此,語意雙關。

謝:衰退。

重:重逢。

自是:本是、本來。

譯文

姹紫嫣紅的花兒轉眼就要雕謝,

春光未免太匆匆,

無奈禁不住早晨的冷雨,夜晚的風!

春花雨,美人淚,給人留下多少醉,

如今何時再重逢

人生本長恨,恰如春水日日流向東!

相見歡(其壹)

麗的顏色。這樣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顏色,突然間竟自“謝了”,多麽令人惋惜感嘆。不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壹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社會人事也莫不如此。此所謂“壹物壹事,引而申之,觸類多通。”(周濟《宋四家詞選序》)宇宙萬物雖然紛繁復雜,但由於人類的聯想作用,許多事物可以類比,自然景物與社會人事可以相通。在後主看來,好端端的壹個南唐之頃刻衰敗,不正象林花之突然雕謝嗎?這林花的形象中,深深寄托著亡國的悲傷。短短的六個字中,包容著極深廣的內容。這便是所謂取壹於萬而涵蓋萬有。杜甫《曲江》“風飄萬點正愁人”,晏殊《破陣子》“荷花落盡紅英”,表現的都是對有情之生命面臨衰敗之際的哀惋感嘆之情,但都沒有後主這句的感情深厚。“謝了”二字中所表現的惋惜感嘆之情本已十分強烈,然猶嫌言不盡意,復又於其後加上“太匆匆”三字著力形容,使惋惜感嘆之情更加突出。林花雕謝,這本是有情之生命的必然結果,但如果沒有淒風苦雨的摧殘,也不至於象這樣“太匆匆”。所以作者接著寫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這個九字的長句,來說明林花之所以匆匆雕謝的原因。由對林花的惋惜感嘆之情,轉到對風雨的怨恨之情。林花是美麗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風吹,風風雨雨,何能消受?《紅樓夢》裏林黛玉的《葬花詞》中寫道:“壹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壹朝飄泊難尋覓。”和後主的這句詞描寫的情景十分相似。李後主以花比喻壹切美好的事物(當然也包括人的美好生命),這就具有更豐富的內容。林花易謝是自然規律,而朝雨晚風也是自然規律。人無回天之力,既不能常護花而不使之零落,也不能擋住風雨對花的摧殘,這便是這個九字句中“無奈”二字的含義。無力回天任風雨,自然只有“無可奈何花落去”了。面對美好事物之殞落,而又愛莫能助,其情該是何等痛苦難堪。所以接著便由寫花的零落,轉到寫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胭脂淚”三字是由花轉入寫人的交接點。胭脂,是林花著雨的鮮艷顏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象喻的是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淚,就花而言,是“梨花壹枝春帶雨”的“雨”;就人而言,是“感時花濺淚”的“淚”。花之雨滴猶人之淚點,人之淚點猶花之雨滴。雨淚交流,物我同壹,不知何者為物,何者為我,何者為雨,何者為淚,其狀物抒情真是傳神入妙。“相留醉”三字,含蓄蘊藉,情意婉轉。醉,非指酒醉,而是如癡如醉之意。相留醉,是寫人與花互相留戀到了如癡如醉的情境。林花帶雨如淚,對美好的人生留戀不忍離去,而人則淚流如雨,對花這樣美好的事物難舍難分。人與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流水落花春去也”,水流去也,花落去也,春歸去也,而人亦將亡也。花落不能重開,人亡不可復生,花落人亡之後,“幾時重”呢?那是永遠不會重合了。永遠不會重合,那不是此恨綿綿無絕期嗎?於是詞人發出了深深的哀嘆:“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啊!這壹個九字的長句,前六字寫“恨”,後三字寫“水”,江水滔滔滾滾,無窮無盡,猶如人生長恨之綿綿無期。詞的開頭至“幾時重”各句,層層蓄水,這末壹句閘門忽開,滿腹愁恨壹下全傾瀉了出來。前面含蓄委婉,似“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叫人低回流連;末句似“只著壹字,境界全出”,令人魂動心驚。

賞析二

此詞將人生失意的無限悵恨寄寓在對暮春殘景的描繪中,是寄景抒情的典範之作。起句“ 林花謝了春紅 ”,即托出作者的傷春惜花之情;而續以“太匆匆”,則使這種傷春惜花之情得以強化。狼藉殘紅,春去匆匆;而作者的生命之春也早已匆匆而去,只留下傷殘的春心和破碎的春夢。因此,“太匆匆”的感慨,固然是為林花雕謝之速而發,但其中不也糅合了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喟嘆,包蘊了作者對生命流程的理性思考?“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壹句點出林花匆匆謝去的原因是風雨侵襲,而作者生命之春的早逝不也是因為過多地櫛風沐雨?所以,此句同樣既是嘆花,亦是自嘆。“無奈”雲雲,充滿不甘聽憑外力摧殘而又自恨無力改變生態環境的感愴。換頭“胭脂淚”三句,轉以擬人化的筆墨,表現作者與林花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這裏,壹邊是生逢末世,運交華蓋的失意人,壹邊是盛時不再、紅消香斷的解語花,二者恍然相對,不勝繾綣。“胭脂淚”,遙按上片“林花謝了春紅”句,是從杜甫《曲江對雨》詩“林花著雨胭脂濕”變化而來。林花為風侵欺,紅^叟鮫肖(左應加魚旁),狀如胭脂。“胭脂淚”者,此之謂也。但花本無淚,實際上是慣於“以我觀物”的作者移情於彼,使之人格化 —— 作者身歷世變,泣血無淚,不亦色若胭脂?“相留醉”,壹作“留人醉”,花固憐人,人亦惜花;淚眼相向之際,究竟是人留花抑或花留人,已惝恍難分。著壹“醉”字,寫出彼此如醉如癡、眷變難舍的情態,極為傳神,而“幾時重”則籲出了人與花***同的希冀和自知希冀無法實現的悵惘與迷茫。結句“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壹氣呵成益見悲慨。“人生長恨”似乎不僅僅是抒寫壹已的失意情懷,而涵蓋了整個人類所***有的生命的缺憾,是壹種融匯和濃縮了無數痛苦的人生體驗的浩嘆。

讀析

恨春歸去慨無窮,嘆息深長怨雨風。

淒甚醉迷悲聚散,沈哀入骨盼重逢。[1]

經典欣賞

其壹:

相見歡

(唐)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

註釋

1.選自《南唐二主詞校訂》。

2.李煜,(937~978),字重光,五代南唐國主,史稱李後主,975年亡國降宋,後被毒死。

3.相見歡又名“烏夜啼”,詞牌名。

4.鎖清秋:深遠被秋色所籠罩。

5.離愁:指去國之愁。

譯文

默默無言,孤孤單單,獨自壹人緩緩登上空空的西樓,擡頭望天,只有壹彎如鉤的冷月相伴。低頭望去,只見梧桐樹寂寞地孤立院中,幽深的庭院被籠罩在清冷淒涼的秋色之中。那剪也剪不斷,理也理不清,讓人心亂如麻的,正是離別之苦。那悠悠愁思纏繞在心頭,卻又是另壹種無可名狀的痛苦。

賞析

賞析壹:

首句“無言獨上西樓”將人物引入畫面。“無言”二字活畫出詞人的愁苦神態,

“獨上”二字勾勒出作者孤身登樓的身影,孤獨的詞人默默無語,獨自登上西樓。神態與動作的描寫揭示了詞人內心深處隱喻的多少不能傾訴的孤寂與淒婉啊!

“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寥寥12個字,形象的描繪出了詞人登樓所見之景。仰視天空,缺月如鉤。“如鉤”不僅寫出月形,表明時令而且意味深長:那如鉤的殘月經歷了無數次的陰晴圓缺,見證了人世間多少悲歡離合,今夜又怎能不勾起人的離愁別恨呢?俯視庭院,茂密的梧桐葉已被無情的秋風掃蕩殆盡,只剩下光禿禿的樹幹和幾片殘葉在秋風中瑟縮,怎能不“寂寞”情生。然而“寂寞”的又何止是梧桐?即使是淒慘秋色,也要被“鎖”於這高墻深院之中,然而 “鎖”住的又何止是這滿院秋色?落魄的人,孤寂的心,思鄉的情,亡國的恨,都被這高墻深院禁錮起來,此景此情怎壹個愁字了得。

詩詞中常借梧桐抒發內心的愁悶。溫庭筠“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壹葉葉,壹聲聲,空階滴到明”(《更漏子》);李清照“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聲聲慢》)。以上具是寫景佳作。寫雨中梧桐,能表現詩人內心的愁苦。寫缺月梧桐,則又是壹番境界。蘇軾語“缺月掛梧桐,漏斷人初靜”(《蔔算子》)。缺月、梧桐、深院、清秋,這壹切無不渲染出壹份淒涼的境界,反映出詞人內心的孤寂之情,為下片抒情做好鋪墊。

那麽,此情此景,壹個亡國之君,壹個茍延殘喘的囚徒會有怎樣壹種無可解脫的愁苦心境。下片中,詞人用極其婉轉而又無奈的筆調,表達了心中復雜而又不可言喻的愁苦與悲傷。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用絲喻愁,新穎而別致。前人以“絲”諧音“思”,用來比喻思念,如李商隱“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無題》)就是大家熟悉的名句。李煜用“絲”來比喻“離愁”,別有壹番新意。然而絲長可以剪斷,絲亂可以整理,而那千絲萬縷的“離愁”卻是“剪不斷,理還亂”。那麽,這位昔日的南唐後主心中湧動的怎樣的離愁別緒呢?是追憶“紅日已高三丈後,金爐次第添金獸,紅錦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的榮華富貴,是思戀“風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破陣子》)的故國家園,還是悔失“四十年來家國,三千裏地河山”(《破陣子》)的帝王江山?然而,時過境遷,如今的李煜已是亡國奴、階下囚,榮華富貴已成過眼煙雲,故國家園亦是不堪回首,帝王江山毀於壹旦。閱歷了人間冷暖、世態炎涼,經受了國破家亡的痛苦折磨,這諸多的愁苦悲恨哽咽於詞人的心頭難以排遣。而今是嘗盡愁滋味,而這滋味又怎壹個愁字了得。

末句“別是壹番滋味在心頭”緊承上句寫出了李煜對愁的體驗與感受。以滋味喻愁,而味在酸甜之外,它根植於人的內心深處,是壹種獨特而真切的感受。“別是”二字極佳,昔日唯我獨尊的天子,如今成了階下囚徒,備受屈辱,遍歷愁苦,心頭淤積的是思、是苦、是悔、還是恨……恐怕詞人自己也難以說清,豈又是常人所能體會到的呢?若是常人,道可以嚎啕傾訴,而李煜不能。他是亡國之君,即使有滿腹愁苦,也只能“無言獨上西樓”,眼望殘月如鉤、梧桐清秋,將心頭的哀愁、悲傷、痛苦、悔恨強壓在心底。這種無言的哀傷更勝過痛哭流涕之悲。

李煜的這首詞情景交融,感情沈郁。上片選取典型的景物為感情的抒發渲染鋪墊,下片借用形象的比喻委婉含蓄的抒發真摯的感情。此外運用聲韻變化,作到聲情合壹。下片押兩個仄聲韻(斷、亂),插在平韻中間,加強了頓挫的語氣,似斷似續;同時在三個短句之後接以九言長句,鏗鏘有力,富有韻律美,也恰當地表現了詞人悲痛沈郁的感情。

賞析二:

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則是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於他宮廷生活的壹個插曲,如作於歸宋以後,此詞所表現的應當是他離鄉去他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淒惋之神。“無言”者,並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笴“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渲染孤寂淒涼的環境氣氛入手,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壹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壹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裏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裏,“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後“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造詣的還是結句:“別是壹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裏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鹹之外,但卻根植於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後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其二:

相見歡

納蘭容若

落花如夢淒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

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

註釋:

麝煙:焚燒麝香所散發的香煙。

解析:

這是壹首閨怨詞,上半闕描述了時間場景,傍晚落花如雨,麝香的煙霧微微飄飛,夕陽漸漸隱卻到西邊的房屋後面,這些都是為了烘托壹種孤寂落寞的氣氛。

下半闕,表現了女子對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只是空有無限的離恨卻不知往何處去訴說,為此消瘦,卻沒人能了解其中的苦楚。百無聊賴、只能癡癡的教鸚鵡念心上人的詩詞,來寄托自己對他綿綿不絕的相思。

賞析:

賞析壹:

本篇如同微型小說。作者於詞中塑造了閨中女子傷春念遠的形象。則冢有環境氛圍的渲染,後有動作的描繪的襯托,心理的刻畫,鮮明生動、活靈活現、細膩深刻,令人嘆為觀止。其結尾處顯系柳永“卻傍金籠教鸚鵡,念粉郎言語”之句而來,極傳神,極細致。這種作法在詞中時有所現,雖不能說這是訥蘭的創造,然而可說則她的手裏得到了精妙的運用。

這首詞雖不像他的悼亡之作那樣悲淒幽咽,哀怨綿長,但其孤獨淒清,別恨悠悠的苦情則依然是灼人心脾,呈現出壹種“灰色”的格調,讀之令人悒悒不歡的。

寫真意,抒真情,摹真景,說真活,絕無矯作,絕不搔首弄姿。“訥蘭”此詞盡顯其“真純”詞風。況周頤說:“真字是詞骨,情真景真。所作必佳。” (《蕙風詞話》),“只有真才美,只有真才實。”《詩的藝術》。

納蘭詞之無限徘菂,無邊悵甿,其無終幽怨和無盡的傷感,也是他所生活時代的壹種曲折反映。準其如此,第壹部人稱所寫---------《紅樓夢》是時代的寫真,那麽壹部《訥蘭詞》是其時代的吉光片羽,應該說也是未嘗不可的。

賞析二

容若以女子的身份入筆,描寫閨中人教鸚鵡念詩的細節,取景巧妙,用詞精準。語言的錘煉也是容若所註重和擅長的。將她的心情細細畫:她鎮日思念心上人,奈何不能離開深宮,無可排遣之下,只有調弄鸚鵡,教它念意中人的詩。這闋小令描寫人物外部的細微動作,反襯人物內心的波動,感情細膩婉曲,含蘊無限情韻。風格綺麗,淒婉纏綿。

容若此詞當得起 “如詩如畫”四個字。然而看似風光如畫,卻至淒涼,明寫閨怨,暗指宮怨。伊人入宮,雖不能相見,容若卻對她的處境感同身受。於是,仿佛為她畫像壹般,他用華麗的工筆,畫出伊人的花團錦簇的落寞。

窗外落花淒迷,如夢如幻。屋內麝煙消散,如幻如夢夕陽又下小樓。我日日如此消磨時光,心境如水煙迷離。

時光可減盡,愁思卻如光陰從無斷絕。

為伊消得人憔悴,古人誠不欺我。

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這看似風雅的消遣,落寞如空山落花,是我對妳無可奈何的懷念。是誰說過的,當妳不能夠再擁有,妳唯壹能做的就是不再忘記。

相見歡——單從字面上來解,真是令人歡悅的事,人生繁華似錦的假象,若走過,看見它斷壁殘垣的另壹面——烏夜啼,心裏的白月光就會慢慢被黑色遮蔽。

賞析三:

這是壹首閨怨詞,上半闕描述了時間場景,傍晚落花如雨,麝香的煙霧微微飄飛,夕陽漸漸隱卻到西邊的房屋後面,這些都是為了烘托壹種孤寂落寞的氣氛。

下半闕,表現了女子對心上人的無限思念,只是空有無限的離恨卻不知往何處去訴說,為此消瘦,卻沒人能了解其中的苦楚。百無聊賴、終日只有無盡的寂寞與孤單,只能癡癡的教鸚鵡念心上人的詩詞,來寄托自己對他綿綿不絕的相思。

其三:

相見歡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樓,倚清秋。

萬裏夕陽垂地、大江流。

朱敦儒《相見歡》意境畫

中原亂,簪纓散,幾時收。

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

作者簡介

朱敦儒(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靖康、建炎間,屢召不起。紹興三年(1133)以薦補右迪功郎,五年(1135)賜進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校正文字的官吏)。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晚落致仕,除鴻臚少卿,秦檜死,依舊致仕。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

朱敦儒早年以清高自許,不願做官。北宋末年大變亂發生,他經江西逃往兩廣,在嶺南流落了壹個時期。朱敦儒壹生的七十多年中,做官的時間很短,長期隱居在江湖之中,被稱為“天資曠逸,有神仙風致”的詞人。所以,他的作品有很大壹部分反映閑適的生活。

寫作背景

靖康之難,汴京淪陷,二帝被俘。朱敦儒倉猝南逃金陵,總算暫時獲得了喘息機會。這首詞就是他客居金陵,登上金陵城西門城樓所寫的。

註釋

1.金陵:即南京。西樓:壹般泛指高樓,李煜《烏夜啼》:"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此處應指南京城樓。

2.中原亂:指公元1127年,金兵南侵,汴京陷落,徽、欽二帝被擄北上事。

3.簪纓散:簪纓指仕宦冠服,駱賓王《帝京篇》:"簪纓北闕來。"此借指仕族逃散流亡。

4.倩:通"請"。揚州:時處於宋金對峙前方,屢受金兵進犯,建炎三年(公元1130年)幾被焚燒破壞殆盡。

簡析

在壹個簫瑟的清秋,詞人登上金陵城西的高樓,但見殷紅的夕陽染遍天空、灑滿大地,浩浩長江在壹派暮色中默默東流。此時詞人,絕非在吟賞煙霞、詠懷古跡,而在為中原板蕩、朝遷潰散痛心疾首,他急切盼望收復失地,但壹介書生不諳兵馬,唯有壹掬傷時之淚,灑向江天,讓嗚嗚的悲風吹過揚州,寄托他對故土的眷戀。

賞析

賞析壹:

這首詞壹開始即寫登樓所見。在詞人眼前展開的是無邊秋色,萬裏夕陽。秋天是冷落蕭條的季節。宋玉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杜甫在《登高》中所寫“萬裏悲秋常作客。”則古人所說“秋士多悲”。當離鄉背井,作客金陵的朱敦儒獨自壹人登上金陵城樓,縱目遠眺,看到這壹片蕭條零落的秋景,悲秋之感自不免油然而生。又值黃昏日暮之時,萬裏大地都籠罩在懨懨的夕陽中。“垂地”,說明正值日薄西山,余暉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沒在蒼茫的暮色中了。這種景物描寫帶有很濃厚的主觀色彩。王國維說:“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朱敦儒就是帶著濃厚的國亡家破的傷感情緒來看眼前景色的。他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聯想到南宋的國事亦如詞人眼前的暮景,也將無可挽回地走向沒落、衰亡。作者的心情是沈重的。

下片忽由寫景轉到直言國事,似太突然。其實不然。上片既已用象征手法暗喻國事,則上下兩片暗線關連,意脈不露,不是突然轉折,而是自然銜接。“簪纓”,是指貴族官僚們的帽飾。簪用來連結頭發和帽子;纓是帽帶。此處代指貴族和士大夫。中原淪陷,北宋的世家貴族紛紛逃散。這是又壹次的“衣冠南渡”。“幾時收?”這是作者提出的壹個無法回答的問題。這種“中原亂,簪纓散”的局面何時才能結束呢?表現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復中原,還於舊都的強烈願望,同時也是對朝廷茍安旦夕,不圖恢復的憤慨和抗議。

結句“試倩悲風吹淚過揚州”。悲風,當然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風,本身無所謂悲,而是詞人主觀心情上悲,感到風也是悲的了。風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淚下。這不只是悲秋之淚,更重要的是憂國之淚。作者要倩悲風吹淚到揚州去,揚州是抗金的前線重鎮,國防要地,這表現了詞人對前線戰事的關切。

全詞由登樓入題,從寫景到抒情,表現了詞人強烈的亡國之痛和深厚的愛國精神,感人至深。

賞析二:

此詞是作者南渡後登金陵城上西樓眺遠時,抒發愛國情懷的詞作,全詞氣魄宏大,寄慨深遠,凝聚著當時廣大愛國者的心聲。上片寫金陵登臨之所見。開頭兩句,寫詞人登城樓眺遠,觸景生情,引起感慨。金陵城上的西門樓,居高臨下,面向波濤滾滾的長江,是觀覽江面變化,遠眺城外景色的勝地。李白曾在這裏寫下了《金陵城西樓月下吟》詩,抒發的是對南齊詩人謝朓的懷念。朱敦儒這首登樓抒懷之作,既不是發“思古之幽情”,也不是為區區個人之事,而是感嘆國家生死存亡的命運。接下來,作者寫自己在秋色中倚西樓遠眺。“清秋”二字,容易引起人們產生淒涼的心情。詞中所寫悲秋,含意較深,是暗示山河殘破,充滿蕭條氣象。第三句描寫“清秋”傍晚的景象。詞人之所以捕捉“萬裏夕陽垂地大江流”的意象,是用落日和逝水來反映悲涼抑郁的心情。下片回首中原,用直抒胸臆的方式,來表達詞人的亡國之痛,及其渴望收復中原的心誌。“簪纓”是貴族官僚的服飾,用來代人。“簪纓散”,說他們在北宋滅亡之後紛紛南逃。“幾時收”,既是詞人渴望早日恢復中原心事的表露,也是對南宋朝廷不圖恢復的憤懣和斥責。結尾壹句,用擬人化的手法,寄托詞人的亡國之痛和對中原人民的深切懷念。作者摒棄直陳其事的寫法,將內心的情感表達得含蓄、深沈而動人。人在傷心地流淚,已經能說明他痛苦難於忍愛了,但詞人又幻想請托“悲風吹淚過揚州 ”,這就更加表現出他悲憤交集、痛苦欲絕。揚州是當時抗金的前線重鎮,過了淮河就到了金人的占領區。風本來沒有感情,風前冠壹“悲”字,就給“風”註入了濃厚的感情色彩。此詞將作者深沈的亡國之痛和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感人肺腑,讀後令人感到蕩氣回腸,余味深長。

其三:

相見歡

莊棫

深林幾處啼鵑,夢如煙。直到夢難尋處倍纏綿。

蝶自舞,鶯自語,總淒然。明月空庭如水似華年。

其四:

相見歡 納蘭性德

微雲壹抹遙峰,冷溶溶,恰與個人清曉畫眉同。

紅蠟淚, 青綾被,水沈濃,,卻與黃茅野店聽西風。

其五:

相見歡 納蘭性德

落花如夢淒迷,麝煙微,又是夕陽潛下小樓西。

愁無限,消瘦盡,有誰知?閑教玉籠鸚鵡念郎詩。

其六:

相見歡 馮延巳

曉窗夢到昭華,阿瓊家。欹枕殘妝壹朵,臥枝花。

情極處, 卻無語,玉釵斜。翠閣銀屏回首,已天涯。

編輯本段音樂專輯

基本信息

若不是那壹年 看過的春光

怎麽會知道 寒冷的模樣

若不是那壹場 醉過的短暫

怎麽會知道 清醒的漫長

若不是壹回頭 燈火正闌珊

怎麽會責怪 黑夜的淒涼

若不是壹轉眼 妳經過身旁

怎麽會明白 半生的惆悵

相見歡 淚滿衫

不思量 自難忘

快樂讓我們學會悲傷

風景背後的荒涼

如果每個夢都要

散場 何必為了誰動蕩

若不是壹瞬間 愛過的瘋狂

怎麽會厭倦 平淡的過往

若不是壹剎那 承諾的勇敢

怎麽會了解 未來的蒼茫

相見歡 淚滿衫

不思量 自難忘

快樂讓我們學會悲傷

風景背後的荒涼

如果每個夢都要

散場 何必為了誰動蕩

相見歡 淚滿衫

不思量 自難忘

原來等不到妳三萬場

為什麽 留下 那麽多癡狂

如果每個人都是 這樣

誰可以 不訴離殤

相見歡 淚滿衫

不思量 自難忘

原來等不到妳三萬場

為什麽 留下 那麽多癡狂

如果每個人都是 這樣

誰可以 不訴離殤

若不是壹回頭 燈火正闌珊

怎麽會責怪 黑夜的淒涼

若不是壹轉眼 妳經過身旁

怎麽會明白 半生的惆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