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鳥雄雌俱,春雷驚蟄余。 口銜黃河泥,空即翔天隅。 壹夕皆莫歸,嘵嘵遺眾雛。 雙雀抱仁義,哺食勞劬劬。 雛既邐迤飛,雲間聲相呼。 燕雀雖微類,感愧誠不殊。 禽賢難自彰,幸得主人書。
農時驚蟄節氣到聞轟然雷聲,震醒蟄伏越冬蟲。當滾滾春雷、從天空中劃過時,蟄伏於地下的小動物,定會紛紛出巢,眠於地下的蟲卵也開始孵化,此時節氣,謂之驚蟄,就是春雷驚醒蟄伏在土壤中、冬眠動物的意思。它預示著大地回春,雨水增多,每年的農事便開始了······
冬雖過,倒春寒,萬物復蘇很艱難。中國古代,是將驚蟄分為三候的:“壹候桃始華;二候倉(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驚蟄時期、桃紅李白、黃鶯鳴叫、垂柳飄拂的美好春景,這個時候,南疆北國,東西邊陲,大部分地區都已開始進入了春耕、春種時期。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還下桃花雪。古代詩詞中,對農歷驚蟄這壹節氣,描寫頗多。此時天氣乍暖還寒,春天景象才剛顯露,不甚明顯,詩人蘇轍說:“新春甫驚蟄,草木猶未知。高人靜無事,頗怪春來遲。”就道出了初春驚蟄時期料峭的情形。古代唐朝詩人韋應物作詩道:“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卻又寫出了經春雨洗刷後、百花鮮艷的清新景象。農時節氣,驚蟄雷動,經過壹冬的休養生息後,每壹年的農事重新開始,田野中,勞力農夫,已開始進行田間勞作。
“微雨眾卉新,壹雷驚蟄始。田家幾日閑,耕種從此起。丁壯俱在野,場圃亦就理。歸來景常晏,飲犢西澗水。饑劬不自苦,膏澤且為喜。倉廩物宿儲,徭役猶未已。方慚不耕者,祿食出閭裏”。(淅淅瀝瀝的春雨過後,所有的花卉都煥然壹新。壹聲轟然的春雷,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動物都被驚醒了。鄉野農夫沒過幾天悠閑的日子,繁忙的春耕就開始了。自農歷驚蟄之日起,就得整天起早摸黑地忙於農活了。健壯的青年人都到田地裏去幹活了,留在家裏的女人和小孩就把家門口的菜園子收拾收拾,準備種蔬菜了。他們每天都忙忙碌碌的,回到家天已經很晚了,還得把牛牽到村子西邊的溪溝裏讓它飲水。每天這樣又累又餓,他們自己卻不覺得苦,只要看到雨水滋潤過的禾苗心裏就覺得很是歡喜。可是即使他們整日這樣忙碌,家裏也沒有隔夜的糧食,而勞役卻是沒完沒了。看著這些情景,我想起自己不從事耕種,但是奉祿卻是來自鄉裏,心中深感慚愧。)這壹首古代唐朝年間的古詩《觀田家》,是唐代著名詩人韋應物的佳作名篇。
二月打雷麥成堆。農時驚蟄節氣春雷乍動,驚醒了蟄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各種小動物。這時氣溫回升較快,漸有春雷萌動。每年公歷的3月6日左右為驚蟄,這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壹。古語詮釋:“蟄”是匿藏的意思。農時節氣“驚蟄”,是指鉆到泥土裏越冬的小動物,被轟然雷聲震驚後蘇醒出來活動。農歷“驚蟄”節氣日,地球已經達到太陽黃經345度,壹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中國古代將驚蟄分為三候:“壹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黃鸝)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已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了春耕。驚醒了蟄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種昆蟲的時候,此時過冬的蟲卵也要開始卵化,由此可見驚蟄是反映自然物候現象的壹個節氣。 “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艷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除東北、西北地區仍是銀妝素裹的冬日景象外,中國大部分地區平均氣溫已升到0℃以上,華北地區日平均氣溫為3—6℃,沿江江南為8℃以上,而西南和華南已達10—15℃,早已是壹派融融春光了。 驚蟄過後萬物復蘇,是春暖花開的季節,同時卻也是各種病毒和細菌活躍的季節。驚蟄時節人體的肝陽之氣漸升,陰血相對不足,養生應順乎陽氣的升發、萬物始生的特點,使自身的精神、情誌、氣血也如春日壹樣舒展暢達,生機盎然。 從飲食方面來看,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臟和平。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建議可多食鴨血、菠菜、蘆薈、水蘿蔔、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