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掌握這五種思維方式,會讓妳變得更聰明,效率更高。

掌握這五種思維方式,會讓妳變得更聰明,效率更高。

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曾經說過:“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知道自己的存在,是因為我們有能力質疑自己的存在。這句話雖然聽起來很有哲理,但也強調了壹個事實,那就是“思考”是我們之所以為人的根本原因。

我們的思維越清晰,越高效,越有條理,我們的生活質量就會越好。

壹些聰明的思維方式可以讓妳更快樂,更堅韌,壹些思維方式可以幫助妳高效地組織信息,或者做出更明智的決定。

我最近剛剛讀了壹本理查德·泰普勒寫的書《多維思考》。在此,我從書中選取五種思維方式與大家分享。

壹、獨立思考:需要很大的勇氣。

要成為壹流的思想家,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換句話說,妳需要自己思考,不能讓別人替妳做。

1.不要害怕與眾不同。

小的時候,我們按照父母說的去做,沒有多想。隨著年齡的增長,妳會發現妳的老師和妳父母的規則略有不同,而妳在學校結交的朋友可能有另壹套價值觀和觀念。於是妳開始修正自己早期的觀點,整合消化從同學朋友那裏收到的與父母不同的觀點。

在形成價值觀的過程中,妳會尋找其他有類似想法的人。這意味著妳們之間有很多相似之處,妳們不會無休止地爭吵。

當別人說出妳的想法時,妳會有壹種被證明的感覺;這會讓妳覺得自己極其正確,進而強化妳的觀點,讓妳覺得自己屬於這個群體。

在這種環境下,改變壹種思維方式越來越難。妳實際上切斷了自己通往不同世界的通道,妳和妳的朋友們沾沾自喜地認為別人的想法是錯誤的。而這意味著妳不想改變自己的觀點,因為在朋友眼裏,改變就意味著大錯特錯,被朋友否定的感覺顯然不好。

所以我們應該和不同背景和觀點的人交朋友,學會接受不同的觀點。

但是如果別人試圖說服妳,妳的想法沒有他們的好,不要認為這是對自己的冒犯。相反,妳應該繼續獨立思考,分析對方的評論——他們可能是對的。而且,妳要繼續磨練自己的思維能力,不要放棄。

考慮說服者的動機

我們總是有必要知道別人想讓妳相信什麽,為什麽他們想讓妳相信某個說法。

有時候,他們想說服妳去做壹件事,比如,買壹件東西,加入壹個組織,認同某個觀點,參加壹個活動等等。但是時間不壹樣。有時候他們只是想傳達壹個想法,希望得到妳的認同——也許他們只是想讓妳相信這是個好主意。

得到別人的認可,會讓人產生壹種建立親密關系的愉快感。另外,他們可能不會追求太多。

明確了對方的訴求之後,妳更容易確定自己是否想要某個結果。朋友告訴妳聚會壹定很有趣,因為他們想去。他們只是猜測聚會會很有趣。妳同意這個觀點嗎?妳想去那個聚會嗎?如果是,是因為聚會好玩還是因為支持朋友?

壹旦妳清楚地了解了對方的目的,並讓妳的朋友信服,妳就更有能力做出適當的回應。

不要因為這篇文章就相信我說的話。

如果妳相信我說的每壹句話,僅僅因為是在微信官方賬號發布的,那妳就需要三思了。當然我相信我寫的每壹個字,但是妳要認真獨立思考。妳怎麽知道妳可以信任我?妳從沒見過我,妳不知道我是誰,妳甚至不知道我長什麽樣。

妳不能不相信任何人過妳的生活,但是太相信別人也不好。避免走向兩個極端的最好方法就是獨立思考。

如果能按照自己的意願獨立做決定,就不用糾結於相信或者懷疑別人的判斷。面對勸說,獨立思考是避免盲目信任的王牌。

第二,艱難的思考:接受失去控制,重塑自我。

有的人面對巨大的挫折哭過之後能重拾信心,有的人會做壹些極端的事情,因為前者的韌性很強。

堅韌的人更相信自己,相信自己能掌握自己的命運。這給了他們克服困難的信心。

1.事實就是事實,接受不代表放棄。

不認清現實,妳就無法迎接挑戰。如果妳只是想改變不可避免的現實,在頭腦中打壹場註定要失敗的戰爭,妳就會停滯不前。如果只是感冒,只會覺得惡心,如果是更嚴重的問題,那就麻煩了。

不可否認,有能力改變就應該改變,但是很多不好的事情是改變不了的。有些事情是不可避免的,或者已經成為歷史。在這種情況下,妳遲早必須接受現實,這樣才能進入下壹個階段。妳唯壹能控制的是接受現實的速度。

我經常用《魯拜雅集》裏歐瑪爾·海亞姆的詩來提醒自己,命運之手不停地揮舞著,寫著,寫著:既不是虔誠,也不是智慧,是時候把他引誘回來,刪減幾句。妳的眼淚洗不掉壹個字。

有時候不必要的掙紮會浪費精力,所以妳最好告別過去,繼續前進。接受不是放棄。

不要和妳的煩惱玩捉迷藏。

在困難的時候,別人會對妳說:“不要陷在這個裏面。”本意是現實已經夠糟糕了,不要壹直把精力都放在這上面。如果思考不能帶來任何改變,妳最好做壹些能讓自己分心的事情。

這種方法是有道理的。沈浸在災難和痛苦中,我們很難保持積極樂觀,感受不到毅力。暫時停止思考,呼吸壹下新鮮空氣,或者和朋友在壹起,都是可行的。妳想盡可能的減輕自己的壓力,所以任何減輕壓力的活動都能起到作用。

但是這裏有個“但是”。妳真的應該放松壹下,但是不能放縱。如果只是逃避,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會為未來積累更多的壓力。輕微的分心有積極作用——我壹直認為這種做法的效果被低估了——但長期的分心並不是壹件好事。

因為妳越忽視當前的問題,妳就越不會使用能讓妳變得更堅強的有效思維方式。妳不會反思,不會求助,不會掌控自己的生活,沒有自我意識。

退後壹步,觀察妳的想法

大量研究表明,正念練習可以減少焦慮、壓力和抑郁。

部分原因是通過正念,妳可以更快地察覺到這些感覺,妳可以在這些負面感覺紮根之前就開始解決它們。所以妳應該每天留出壹些時間來練習。正念最大的好處是,妳練習得越多,就越能形成習慣,讓它們最終融入妳的生活,在妳需要幫助的時候發揮作用。

妳需要每天抽出幾分鐘時間。妳可以選擇相同的時間和地點,也可以做出改變。妳可以選擇任何適合妳的方式。但是妳的目標是把這變成壹種習慣,這個目標壹定要記在心裏。

練習的時候不壹定要在壹個安靜平和的環境中,只要在練習過程中不與周圍發生互動就可以了。如果很難坐著不動,妳也可以通過走路來完成正念練習。妳只需要專註於當下,把自己變成壹個旁觀者。在讓自己脫離現實的同時,關註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

註意自己的思考,但不要妄加評判。

三、創新思維:跳出固有的思維框架,打開新的思路。

1.嘗試新的東西

有時候,我們會陷入壹種思維定勢,使得大腦只以這種方式看待問題,很難以不尋常的方式思考。簡單來說,拿著錘子的人,把壹切都看成釘子。

所以在壹些小事上要盡量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走另壹條路回家,試不同的衣服等等。這些小小的改變可以訓練大腦不要提前做假設,學會換個角度看問題,學會期待意想不到的事情。

2.創造思維環境

很多靈感是不經意間冒出來的。

妳需要知道妳在哪裏,妳如何能最好地思考,並找到創造合適氛圍的方法。如果妳不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妳需要嘗試確定哪些最適合妳。

有的人在走路的時候思維能力最強,有的人在黑屋子裏、洗澡、在健身房鍛煉或者聽壹些音樂的時候思維能力最強。

3.不要限制妳的思維

如果對自己的思維加以限制,就不能自由發散地思考,就不能讓自己的心情自由翺翔。自由是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哪怕是最不可能的路,最無望的想法,最意想不到的想法,都會帶給妳產生靈感的瞬間。

在想象階段,妳只需要產生各種想法,不需要做評論。更重要的是,妳的大腦很難同時發揮“想象”和“分析”兩種功能。只有讓妳的大腦不受阻礙地進行創造性思考,妳才能取得好的結果。

4.無關的話會激發妳的思考

妳的目標是在大腦中打開新的通道,嘗試以前從未嘗試過的思維方式。壹種方法是確定壹個過去從未嘗試過的起點和終點,強迫自己走上壹條新的道路。

如果妳沒去過西非馬裏的廷巴克圖,不走壹些以前沒走過的路是到不了的。

大腦也是壹樣,強迫自己嘗試新的方式,既能幫助眼前的創意挑戰,又能讓妳整體上鍛煉自己的創造力。

試著把手頭的工作和不相幹的事情聯系起來,妳會發現麻煩中的問題可以迎刃而解。

第四,決策思維:永遠要想清楚自己的第壹個目標

1.確定妳要決定什麽。

很多時候,我們會陷入“重手段輕結果”的陷阱比如,有人計劃壹年讀50本書。如果這個人只想完成量化的任務,他會快速瀏覽書的內容,而不認真學習其中的道理和方法。最後發現我讀了那麽多書,都沒用。

這是典型的關註手段而非結果。“壹年讀50本書”只是壹種手段,我們需要不斷地問自己,我們想通過這種手段達到什麽目的。

比如我同事說今年要學10門課,看20本書。於是我問她,妳為什麽學那麽多課,看那麽多書?

她說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眼界和能力。我接著問為什麽,她說,因為我想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找壹份更好的工作;我接著問為什麽,她說,為了有足夠高的收入,讓自己過得更好。

通過不斷的問為什麽,妳會發現妳想要的結果和妳現在設定的目標是不壹樣的。

2.從雜亂的信息中找到關鍵信息。

無論事情是大是小,在做大多數決定之前,妳都需要做壹些研究——換句話說,就是收集信息。

妳必須在收集與研究相關的信息中找到平衡。妳需要的是適量的信息——不多不少,剛剛好。既能讓妳在充分了解信息後做出決定,又不會讓妳承受過多信息帶來的壓力。

那麽,妳需要多少信息?說實話,這個問題我回答不了,因為答案取決於妳要做什麽決定。妳需要弄清楚在這個階段哪些研究是必要的。不要讓不必要的信息堵塞妳的大腦,有時候妳的研究只是浪費時間。

假設妳正在考慮申請壹份工作,妳現在需要的只是決定是否申請這份工作的信息。所以職位描述,薪資待遇,工作地點,職業前景(在公司或者離職後),這些信息是妳必須知道的;妳還需要大致了解雇主是不是壹個好人。

如果這些信息足以說服妳不要申請這份工作,那麽收集其他信息就是浪費時間。妳需要從雜亂的信息中篩選出這些關鍵信息。

事實是中立的,但觀點總是偏頗的。

當需要做出重要決定時,我們通常會征求其他人的意見,如同事、家人、朋友和專業人士。

這些人與結果無關,但我們認為他們能給出壹個平衡的、不帶偏見的觀點。如果真的中立就好了,但本質上,世界上沒有不偏不倚的觀點。事實可能不偏不倚,但觀點總有個人立場,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

4.暫停b計劃。

在想到最好的同時,也要想到最壞的。如果妳的生意失敗了,妳該怎麽辦?如果我討厭我的新工作怎麽辦?沒考上喜歡的大學怎麽辦?

這個思考過程非常有用。壹方面,最壞的情況刺激妳去想B計劃,另壹方面,如果妳有B計劃,妳的壓力會小壹些。因為即使決定是錯誤的,妳也不會陷入恐慌的心態。

5.批判性思維:讓妳的思維更加嚴謹。

1.不要完全相信統計數據。

87%的統計數據都是臨時拼湊的。但是,有時候我會說比例是56%。如果妳不理解其他人操縱數據讓妳同意他們的思維方式,妳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統計學。

數據是支持壹個論點最有力的方式,因為數據是有欺騙性的,它們看起來和事實是壹樣的。當然,我們有可能將真實的事實以數據的形式完美呈現,但不要做這樣的假設,除非妳已經把所有的數據都徹底復習過了。

最重要的是,永遠記住調查信息的來源和背後的資助者。妳確定信息是中立的嗎?樣本量是多少?妳調查的是10000人還是8人?他們是誰?如果是問卷,具體問什麽問題?

比如說。

假設妳擁有壹家書店。去年有10位嘉賓,現在嘉賓已經達到20位。妳可以說客人數量翻了壹倍。沒錯,但是妳只加了10的客人。事實上,妳的書店有大麻煩了。

同樣,如果客人數量從100增加到150,妳可以說去年的客人數量只有今年的2/3,妳也可以說今年的客戶數量增加了50%。兩種說法都沒錯,但給人的印象完全不同。

考慮因果關系

有時候別人會試圖讓妳相信這兩個數據之間存在相關性,他們甚至會拿出圖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很多時候他們是正確的,但絕不是100%正確。

這時候就需要拆解分析,確認兩者之間存在真實的聯系。如果兩者有關聯,那麽兩者之間必然存在因果關系:壹個原因必然導致壹個結果。

當兩組數據(假設A和B)相關時,妳需要考慮四種可能:A通向B;b通向a;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其他情況導致a和b都有。

比如說。在夏天,冰淇淋的銷量和謀殺案的發生率會以類似的比例增加。但是,如果妳認為其中壹個導致了另壹個,這種認知顯然是錯誤的。其實是高溫這個外在因素導致了兩種情況。

3.做壹個反對者

無論妳多麽想批判性地思考,相信最合理的事情,考慮所有的事實,避免被數據所愚弄,或者避免被過多的信息和認知偏差所幹擾,妳怎麽能確定妳的思考真的有妳想象的那麽好呢?

當妳真誠地認為自己被某個觀點說服了,但實際上卻不自覺地傾向於自己喜歡的觀點時,妳該怎麽辦?

答案就是偽裝成別人,偽裝成觀點不同、相反的人,繼續壹場爭論。在自己的思想或信仰中尋找漏洞,強調自己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