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被發配到新疆去打仗之前做過的壹首詞是什麽
遣戍途中治水患林則徐再次遭到懲辦,真是晴天霹靂。他深感報國壯誌未酬,卻身蒙不白之冤,心中充滿悲傷和憤慨。他自制印章壹枚,上刻“寵辱皆忘”四字,意欲把以往皇帝對自己的所有寵愛和屈辱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對仕途心灰意冷,今後但願能為民眾多做些好事。1841年7月14日,他懷著憂郁傷感的心情,壹壹告別前來送行的友人,淒然乘舟離開鎮海。但是,林則徐畢竟做過高官,也不是平庸之輩,只要有機會,他還是會去 “戴罪立功”。在路過揚州時,林則徐接到道光帝的諭旨,要他推遲赴伊犁,先到河南開封去協助治理水患。原來,這年8月初,黃河水勢猛漲,開封西北祥符堤防決口,淹沒了河南、安徽所轄六府十余縣,開封城被洪水圍困,當地官員驚駭萬狀,束手無策。清廷急命軍機大臣王鼎趕赴河南治水。王鼎是林則徐的至交,他乘機向道光帝提出:林則徐做過東河河道總督,是治河能手,可以讓他到河南協助完成搶堵決口的任務。王鼎的請求得到道光帝的批準。林則徐接到諭旨後奔赴開封城,旋即來到堵口工地,投入治河工程。他日夜奔波,親自督率民工挑土築壩。經過6個月的艱辛努力,1842年3月19日,壩口終於合龍,制住了水害。到開封治河效力“贖罪”,本是道光帝給林則徐許下的諾言,但這壹出自聖口的諾言卻沒有兌現。林則徐搶堵黃河決口,功勞最大,理應可以受賞免罪。王鼎也上奏道光帝說:林則徐治河認真得力,論功行賞應是第壹,請皇上撤銷對他的處罰,委以重任。但道光帝居然食言不認賬,就在河工合龍之日下達了繼續懲治林則徐的聖旨:“林則徐於合龍後,著仍往伊犁。”雖心懷寒酸,但皇命難違,林則徐只能繼續上路西行,踏上了前往伊犁的艱難旅途。旅途中,林則徐曾因病滯留西安3個月。病體初愈後,他便告別不辭萬裏趕來送行的夫人,由兩個兒子陪伴著繼續向伊犁行進。他在離別家人時,寫下了千古名句:“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1842年12月10日,林則徐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伊犁。在伊犁,林則徐在精神上感到最不愉快的事情是失去與家人、親友通信的自由。作為壹個充軍到邊塞的官員,林則徐的言行都要受到嚴密監視,連來往信件也要被拆封檢查,有些甚至被退回。為了能夠保持與家人和親友的正常通信,了解國家大事和海防情況,林則徐得到了伊犁將軍布彥泰的大力幫助,借用官方信封將林則徐的書信寄送關內。此外,布彥泰還讓林則徐借閱只準在職官員閱讀的、壹種叫做《京報》的內部資料。就這樣,林則徐在迢迢萬裏之外的邊陲,繼續與家人、師友保持聯系,能夠繼續了解到時局、國事。由於這些消息和材料來之不易,林則徐將它們視為珍寶,都壹壹抄錄、編輯,匯集成兩冊《衙齋雜錄》和壹本題為《軟塵私議》的筆記,多少沖淡了壹些郁悶心情。墾荒屯田修水利林則徐到新疆後,不僅看到了沙俄的勃勃野心,還目睹了這裏的荒涼景象。林則徐認為,要充實邊防和改善人民生活,最好的辦法是實行屯田備邊。他建議將墾地分給當地維吾爾族人民耕種,並把原來的屯兵制改為操防制,使邊防駐軍既從事耕種土地,又進行軍事訓練,做到屯田與邊備結合、兵與民結合,在西北邊疆築起壹道銅墻鐵壁。為了發展農業生產,林則徐向布彥泰將軍提出開墾荒地的要求,布彥泰采納了這壹意見。從1843年秋天開始,林則徐以他衰老的病軀,不辭勞苦,當起了“愚公”,負責開墾惠遠城東邊的阿齊烏蘇荒地。這是壹項極為艱巨繁重的工程。要將不毛之地變成可以耕種的良田,必須開挖渠道,引水灌溉。林則徐帶領民工,挑挖沙石,建壩築堤,足足耗時壹年零四個月,用工10萬余,最終修成壹條6裏長的主幹大水渠。水渠修成以後,為當地墾地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屯田收到顯著效果。到1844年11月,林則徐已開墾了大量荒地:阿齊烏蘇地區33350畝、阿勒蔔斯地區161000畝。布彥泰在林則徐的墾地成功後,給道光帝寫了壹個奏章說:林則徐到伊犁後,勞績可嘉,是壹位好官,平生所見之人,再也沒有比林則徐更好的了,如此有用之才,廢置邊塞,實在可惜,要求對他既往不咎,重新起用。但由於投降派從中作梗,道光帝不僅沒有采納布彥泰的這壹建議,反而命令林則徐到南疆繼續開墾荒地。布彥泰見林則徐年老多病,便關心地問:是願意去遠的地方還是願意在近的地方?林則徐毫不猶豫地回答:“林某願遠”。啟程後,林則徐到壹城,查壹城,壹年之內先後到達庫車、烏什、阿克蘇、和闐等九座邊城,行程3萬余裏,足跡遍及天山南北的廣袤地域,丈量和查勘墾地***計689718畝。從1843年秋到1845年11月,大約兩年的時間,林則徐在新疆百姓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總***開辟各方屯田884068畝。有書籍記載林則徐的這壹功績說:“由於林則徐的查勘開墾,使新疆的大漠廣野,都變成肥沃良田,農戶炊煙相望,田野耕作皆滿,合兵農為壹體,每年為國家省經費無數,回民的生計亦由此而充裕。”林則徐在開墾荒地中,都十分重視興修水利,改善農田灌溉。在吐魯番,他發現壹種被當地人稱為“卡井”(坎兒井)的水利設施,看到水在土中穿穴而流,驚嘆不已。後來經詢問當地群眾,才知道這是壹種因地制宜、可長期采用、效果良好的地下水利工程。他很快就把這壹灌溉方法加以改進:增挖穿井渠,每隔丈余挖壹口井,連環導引水田,使井水通流。並推廣到新疆各地,使“卡井”有如繁星滿天,在伊犁河谷壹帶到處出現。新疆百姓就把“卡井”稱為“林公井”,把水渠稱為“林公渠”,以表示對林則徐造福地方的深切懷念和感激。此外,林則徐在新疆還積極傳播紡紗技術。內地人民使用的紡車,很早就傳入吐魯番等產棉地區,但壹向不被重視。林則徐認為,像吐魯番這樣的產棉地區,棉多質好,更應該提高棉紡技術,改善紡紗質量。在他的倡導下,各地紛紛采用紡車,使內地的紡紗技術得到比較廣泛的推廣。當地人民為了紀念林則徐的這壹貢獻,便把他推廣的紡車稱為“林公車”。跑遍新疆的林則徐繪制了很多翔實的邊防地圖,專門送給欽差大臣左宗棠,為左宗棠後來收復新疆幫了大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