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都江堰魚嘴的詩句 1.跟魚嘴有關的詩詞
魚 宋 歐陽修 秋水澄清見發毛,錦鱗行處水紋搖。
岸邊人影驚還去,時向綠荷深處跳。 魚 宋 丁謂 勸葉復依蒲,登龍是去途。
何煩垂翡翠,未肯畏鵜鶘。 已負吞舟大,終無涸轍虞。
濠梁寧足樂,相忘在江湖。 池魚 宋 祝慶夫 方池如鑒碧溶溶,錦鯉遊揚逐浪中。
竚看三春煙水暖,好觀壹躍化神龍。 溪魚 宋 趙方 溪流渺渺凈漣漪,魚躍魚潛樂自知。
若逐桃花浪裏去,風雷相送入天池。 魚蝦 宋 張耒 壹尺盆池數種荷,魚蝦亦解起風波。
爾來未識天池樂,更有鯨鵬奈爾何。 觀魚 宋 楊萬裏 老夫不柰熱,跣足坐瓦鼓。
臨池觀遊魚,定眼再三數。 魚兒殊畏人,欲度不敢度。
壹魚試行前,似報無他故。 眾魚初欲隨,幡然竟回去。
時時傳壹杯,忽忽日將暮。時魚 宋 徐璣 風晴霜氣合,沙渚夜鳴榔。
獨喜鱗兼細,時看寸有長。 月斜寒動影,水碧靜傅香。
可愛漁翁樂,溪梅秋第芳。
2.有關都江堰的詩
1、清 黃俞《都江堰》詩:“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巖前飛瀑雨,伏龍潭底響輕雷。築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營取次裁。”
2、趙樸初先生賦詩贊古堰,詩雲:“是宜與長城,並贊秦皇代。長城久失用,徒留古跡在,不如都江堰,萬世資灌溉。”
3、清 何盛新《伏龍觀》詩:“盈盈壹水隔,兀兀二山分。斷澗流紅葉,空潭起白雲。憑空橋架索,薄暮樹浮曛。龍女今何在,懸崖問柳君。”
4、清 董湘琴《遊伏龍觀隨吟》:“峽口雷聲震碧端,離堆鑿破幾經年!流出古今秦漢月,問他伏龍可曾寒?”
5、清 山春《灌陽竹枝詞》詩:“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湧岸邊。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
擴展資料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遺產(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世界自然遺產(四川大熊貓棲息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兩千多年來壹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壹留存、仍在壹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都江堰風景區主要有伏龍觀、二王廟、安瀾索橋、玉壘關、離堆公園、玉壘山公園、玉女峰、靈巖寺、普照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工程等。
2018年8月13日,加拿大薩斯卡通召開的國際灌排委員會第69屆國際執行理事會,執理會全體會議上公布了2018年(第五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其中中國的都江堰等4個項目全部申報成功。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原灌縣)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市區約50公裏,距離青城山風景區20公裏。
氣候特點
都江堰市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量近1200毫米,年均無霜期280天。這裏四季分明,夏無酷暑,最熱的7、8月份平均氣溫為24℃左右,平均最高氣溫僅28℃。冬無嚴寒,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為4.6℃,平均最低氣溫在1℃左右。
參考資料:
3.有關都江堰的詩
1、《灌陽竹枝詞》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湧岸邊。
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2、《伏龍觀》盈盈壹水隔,兀兀二山分。
斷澗流紅葉,空潭起白雲。憑空橋架索,薄暮樹浮曛。
龍女今何在,懸崖問柳君。3、《遊伏龍觀隨吟》峽口雷聲震碧端,離堆鑿破幾經年!流出古今秦漢月,問他伏龍可曾寒?4、《都江堰》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
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巖前飛瀑雨,伏龍潭底響輕雷。
築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營取次裁。5、《宿都江堰》青城落霞漸收紅,岸上黃桷唱晚風。
玉壘森森擁山月,岷江滾滾入蒼溟。
擴展資料:
都江堰位於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始建於秦昭王末年(約公元前256~前251),是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前人鱉靈開鑿的基礎上組織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兩千多年來壹直發揮著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至今灌區已達30余縣市、面積近千萬畝,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唯壹留存、仍在壹直使用、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凝聚著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勤勞、勇敢、智慧的結晶。
參考資料:
4.怎麽寫都江堰魚嘴分水堤的導遊詞呀
都江堰由魚嘴、飛沙、寶瓶口三部分組成。魚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壩,把洶湧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內江,外江排洪,內江引水灌溉。飛沙堰起泄洪、排沙和調節水量的作用。寶瓶口控制進水流量,因口的形狀如瓶頸故稱寶瓶口。內江水經過寶瓶口流入川西平原灌溉農田。從玉壘山截斷的山丘部稱為"離堆"。都江堰是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位於四川省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今都江堰市城西。它處於岷江從山區瀉入成都平原的地方。在都江堰建成以前,岷江江水常泛濫成災。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兒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經驗,率領當地人民興建水利工程。都江堰建成後,成都平原沃野千裏,成為“天府之國”,這項工程直到今天還在發揮著作用,被稱為“活的水利博物館”。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都江堰魚嘴分水原理:都江堰工程由魚嘴(分水堤)、飛沙堰(溢洪道)、寶瓶口(引水口)三大工程構成(見圖1)。它們有機的組合,聯合發揮了引水灌溉、排洪、排沙和減災的巨大作用。魚嘴與金剛堤連在壹起,位於江心,它們的建造和作用與彎曲河床形態有密切關系。金剛堤實質是岷江河床上的江心洲,魚嘴位於金剛堤的頂端,形如鯨魚之嘴巴,故名為魚嘴。魚嘴與金剛堤的***同作用是使岷江河床分汊,即分為內江和外江,所以魚嘴與金剛堤是壹個非常關鍵的工程。從分水堤與金剛堤位於河床中心位置分析,這個堤的建造,主要是李冰利用了河流的彎道環流的科學原理形成的。如現在的分水堤東側是岷江凹岸,也正是內江流經的部位,西側是岷江的凸岸,也正是外江流經的部位。這裏的彎道環流的表流流入凹岸,把凹岸被侵蝕的和過境的大量泥沙,由環流的底流再搬運到凸岸堆積成遇回扇,其中壹部分泥沙在江心堆積形成規模宏大的江心洲(金剛堤),泥沙在洲頭不斷堆積、延伸,加之人工不斷對它們修築、加固和保護,形成今日之天然——人工金剛堤和魚嘴。金剛堤和魚嘴的存在,使岷江主流在此成為分汊型河床。尤其魚嘴的存在意義,在於發揮分汊河流的分水分沙作用,如冬、春枯水季節,岷江水位較低,河流主流線多靠近河谷凹岸流去,分水堤將約十分之六的江水流入內江,十分之四的江水流入外江,保證了灌區的用水量,簡稱“四六分水”;夏、秋洪水季節,岷江水位相對升高,河流主流線相對變直,大部分江水流向凸岸,故分水堤又將十分之六的江水排入外江,十分之四的江水註入內江。顯然,這是李冰掌握了分汊口即江心洲(金剛堤)和洲頭(魚嘴)的分水分沙特點,又利用了內江具有平面彎道環流泄水特性,創造的科學分水方法。
5.都江堰"魚嘴"的相關資料
“魚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魚嘴而得名,它昂頭於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內外二江。
西邊叫外江,俗稱“金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於排洪;東邊沿山腳的叫內江,是人工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於灌溉; 魚嘴的設置極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勢,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務,而且在洪、枯水季節不同水位條件下,起著自動調節水量的作用。 魚嘴所分的水量有壹定的比例。
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區正值春耕,需要灌溉,這時岷江主流直入內江,水量約占六成,外江約占四成,以保證灌溉用水;洪水季節,二者比例又自動顛倒過來,內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區不受水潦災害。 在二王廟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經》中說的“分四六,平潦旱”,就是指魚嘴這壹天然調節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們的祖先十分聰明,在流量小、用水緊張時,為了不讓外江40%的流量白白浪費,采用榪搓截流的辦法,把外江水截入內江,整就使內江灌區春耕用水更加可靠。1974年,在魚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壹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電動制閘,代替過去臨時榪搓工程,截流排洪,更加靈活可靠。
6.與都江堰的有關的故事、古詩、對聯和警句
近日到都江堰,發現壹副有趣的對聯。
鐫於離“二王廟”不遠處茶馬古道旁的壹戶小道觀門兩邊,字甚滄桑,仔細辯認,勉強可讀出壹對半,上聯後三個字已經完全斑駁莫辨了: 道院有塵□□□玄門無鎖白雲封諸位朋友如有雅興可試補上聯所缺之字,想來不會太難的:)順便說壹下:所缺三字,有人用粉筆填寫在該聯下部,不知是否原配,但確相當工整,就算是正確答案吧。過幾天肖馬再公布,以博諸位趣樂:)答案:道院有塵清風掃,玄門無鎖白雲封 答案補充 此為對聯詩句清山春《灌陽竹枝詞》詩:“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到開時湧岸邊。
喜看榪槎頻撤處,歡聲雷動說耕田。” 清黃俞《都江堰》詩:“岷江遙從天際來,神功鑿破古離堆。
恩波浩渺連三楚,惠澤膏流潤九垓。劈斧巖前飛瀑雨,伏龍潭底響輕雷。
築堤不敢辭勞苦,竹石經營取次裁。”此為故事 諸葛亮設兵護堰 蜀漢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為農業之根本、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護,並設專職堰官進行經常性的管理維護,開以後歷代設專職水利官員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因字數限制。
7.與都江堰的有關的故事、古詩、對聯和警句有哪些
壹、有關故事:《索橋的故事》1、原文: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有壹座索橋,叫做“安瀾橋”。
橋身有壹裏光景長,是用粗的竹索挽成的,竹索上面鋪著壹塊壹塊的木板,木板鋪得不整齊,中間還露縫。木板不寬,也不長,三個人並排走在上面,就不大方便。
有的板上有洞,有的木板斷折。人走在橋上,看得見木板下面岷江的綠水,也看得見橋下的砂石。
冬天水少,橋顯得更高,要是人在橋上走,眼睛只顧穿過縫隙望下面,就會看得頭暈眼花。幸好橋兩旁有竹索編的欄桿,即使人失了腳,也不會落到水裏去。
索橋並沒有橋墩,高高的竹架代替了他們。架子比欄桿還高,還有壹個頂蓋,在豎立架子的地方,橋身就像小山坡似的高起來,過了頂蓋下面,橋身又往下斜,然後再向第二個頂蓋升上去。
凡是到都江堰參觀的人都要來看看索橋。那天我從山上二王廟下來,在索橋上來回走了兩次。
橋身微微地擺動,我往前走,橋也好象在往前走。壹個鄉下人挑著擔子迎面走來,橋壹下子動得厲害了。
我走過他身邊,加快腳步往高處去。忽然起了壹陣笑聲,兩個小孩從高處跑下來,橋接著大大動了壹會兒。
我連忙走上高處,又繼續往下走。我剛走了—半路程,就停下來,站在欄桿前埋頭看下面。
我的眼光正落在“分水魚嘴”上。我起初看不出來這個光滑的、魚嘴般的“石頭”是什麽東西,後來才知道它是把岷江分為內外兩條江的工程。
這個“魚嘴”在都江堰的前端,都江堰便是兩千兩百多年以前李冰父子在岷江中修築的壹條大堤。二王廟就是為了紀念李冰和他的兒子二郎修建的。
我看看“魚嘴”,看看“魚嘴”兩旁數不清的砂石,我又往前走了。回來的時候,我把“魚嘴”再看了壹陣。
“魚嘴”依舊擺在那裏,看壹百遍也看不出什麽變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兩千兩百多年前人們的手和心。這個“石頭”是會說話的。
那許多用手建造了這個“魚嘴”的人,雖然沒有留下名字,可是留下了他們的心。就在離這裏九公裏的紫坪鋪,在將近壹公裏長的河谷的兩岸,上千的忙碌工作的年輕人,他們的心不是跟兩千兩百多年前那些人的心壹樣的麽?大的水電站就要在那裏動工修建了。
我走下了索橋,同來的友人剛看過山腳的壹塊石碑。他告訴我,這索橋又叫做“何公何母橋”,是清朝初年壹個姓何的教書先生設計修建的。
那個時候人們沒法在這麽寬的兩岸上修壹座橋。何先生想出了造索橋的辦法。
橋造成了,人們來來往往,感到便利。可是橋上沒有欄桿,在搖擺的木板上走起來,並不是十分安全的事,不多久就有人失腳從橋上摔下去,死了。
不滿意何先生的官府把責任完全推到何先生的身上,將他逮捕處死。何先生的妻子決心要替丈夫雪冤,要實現丈夫的真正的願望,她想來想去,終於想出了辦法,用竹索在橋兩旁編上了欄桿,從此,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壹陣陣的笑聲。
我不能說這個故事是千真萬確的,然而碑上的文字讓我們看見了那壹對夫婦的心。我走下索橋,滿頭大汗,不用說,我走得疲乏了,我的腳也開始發熱。
可是三百年前人們的心也給我帶來溫暖。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
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就像高爾基在壹篇故事裏所描寫的“燃燒的心”那樣。
勇士丹柯挖出自己的心拿在手上,心在燃燒、發光,給人們帶路。“何公何母”的心給每壹個走過索橋的人添壹些溫暖,甚至在三百年以後的寒冷的冬天,我站在橋頭還會揭下帽子當團扇來扇。
索橋的故事自然不止這麽壹點,都江堰也還有許多動人的故事。然而故事是講不完的,誰要是到都江堰走壹趟,誰要是在索橋上站片刻,他壹定會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東西。
2、關於作者:巴金: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
現代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寒夜》;散文集《隨想錄》。
他的許多作品被譯為文字出版。解放後曾先後擔任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上海市文聯主席及多家雜誌主編。
3、賞析:300多年前,何先生因為這座橋而失去自己的生命,但是他的妻子為了替丈夫雪冤,在橋邊圍上了欄桿,危險的橋變成了安全的橋。三百年後的今天,索橋仍在四川灌縣二王廟山腳的河上,使得三百年後的小孩也能夠在橋上跑來跑去,發出壹陣陣的笑聲。
這全都要感謝當年的“何公何母”。雖然他們兩個都已經故去了,但那樣的心,那種想幫助多數人、想跟多數人的心貼近、為了多數人甚至犧牲自己的偉大的心是不會死的,不管經過百年千載,它都會發光的,因為,他們已經永遠地活在了所有經過索橋的人們心中。
二、有關名句:1、看雲看霧看日出各有勝地,要看水,萬不可忘了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2、長城的文明是壹種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壹種靈動的生活。
長城擺出壹副老資格等待人們的修繕,它卻卑處壹隅,象壹位絕不炫耀、毫無所求的鄉間母親,只知貢獻。壹查履歷,長城還只是它的晚輩。
它,就是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3、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
8.都江堰市李冰,都江堰詩歌賦辭
都江堰賦·並序
作者:田園
夫都江堰,乃秦蜀郡李冰父子,於岷江激流所築壩堰也。其功能,分洪減災,引水灌溉農耕。川西平原自此,無旱荒水澇苦吟。民樂耕耘固守,年年五谷豐登。其功德無量,真乃千秋功勛。爾乃天府祥瑞,余之故鄉福音,是為賦也。
夫都江堰,位成都平原之西北邊緣,玉壘山麓之岷江河畔。爾岷江,源弓杠嶺郎架嶺,至宜賓匯入長江。右攬蔥蘢玉壘,左挾積雪岷山。二王廟兮,碑刻治水名言,蘊藏經典;廟堂碧宇輝煌,神象高軒。二王功德蓋世,滿堂裊裊香煙。若夫佇立廟前俯瞰兮, 魚嘴勢吞洪流,堤壩雄渾壯觀。江分內外,騰翔魚貫;離堆鎖峽,寶瓶攸關;泄洪孔道,飛沙石堰;瀉洪排沙,旱澇永安。堤壩雄踞兮,洶湧岷江;恒古壁壘兮,固若金湯。夫都江堰兮,引水分洪,蔭民福祉;李冰父子兮,為官為民,開渠築堰。
都江堰之水利工程兮,因時制宜之乘勢利導,堪稱壹絕;遇彎截角之逢正抽心,治水良方。偉哉!經典治水韜略,三字經文燦爛。深淘灘以低作堰,六字旨之千秋鑒。挖河沙以堆堤岸,砌魚嘴若安羊圈。立湃闕以鑿漏罐,籠編密以石裝健。分四六以平潦旱,歲勤修以預防患。牢記祖先遺訓,遵舊制勿擅變。
覌乎都江堰,二王治水遺風,代代相傳;司馬出史西南,史記載篇。諸葛揮師西征,設官專守壩堰;賀龍元帥入川,撥銀搶修江堰。建國六十二年,灌溉擴展連連。灌區達千萬畝,四十余縣受益。平原河渠縱橫兮,旱澇豐收從人。東山灌溉之水渠,蜿蜒山地以惠民。蓉城錦水縱橫,若威尼斯繽紛。爾乃天府之國,春來河渠滿盈。五谷雜糧,連年豐收在望;春風化雨,萬物葳蕤崢嶸。夏有菜籽麥穗金浪,桃紅柳綠;秋有稻谷玉米紅薯,丹桂沁心。噫嘻!都江堰渠之水,真乃天賜玉音。
嗟乎!李冰父子兮,乃大禹傳人。都江堰渠兮,舉世聞名。歷盡桑田滄海,見證歷代風雲。汶川地震,依舊從容不迫;山崩地裂,穩若銅壁鑄金。二王神廟兮,貫看驚濤駭浪;傲岸雄踞兮,護佑壩堰龍門。與黎民無量洪福兮,乃千秋功德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