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中泣下誰最多 江州司馬青衫濕出自唐代詩人作家白居易寫的《琵琶行》裏面的詩句。意思是要問在座之中誰流的眼淚最多?我江州司馬淚水濕透青衫衣襟!
《琵琶行》創作於元和十壹年(816年)。白居易任諫官時,直言敢諫,同情民間疾苦,寫了大量的諷諭詩,觸怒了唐憲宗,得罪了權貴。
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被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白居易情急之中上疏請捕刺客,觸犯了權貴的利益,被指責越職奏事,貶為江州刺史;又進而誣陷他作《賞花》《新井》詩“甚傷名教”,再貶江州司馬。
江州當時被看成是“蠻瘴之地”,加之州司馬雖然名義上是刺史的佐史,實際上是壹種閑散職務,這對白居易來說是壹種莫大的嘲弄。他的被貶其實是壹樁冤案,他連遭打擊,心境淒涼,滿懷郁憤。次年送客湓浦口,遇到琵琶女,創作出這首傳世名篇。
擴展資料
《琵琶行》作於他貶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著敘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淒涼身世,抒發了作者個人政治上受打擊、遭貶斥的抑郁悲淒之情。
在這裏,詩人把壹個琵琶女視為自己的風塵知己,與她同病相憐,寫人寫己,哭己哭人,宦海的浮沈、生命的悲哀,全部融合為壹體,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尋常的感染力。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行,又叫“歌行”,源於漢魏樂府,是其名曲之壹。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平仄不拘,用韻富於變化,可多次換韻。
歌、行、引(還有曲.吟.謠等)本來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它源於漢魏樂府,是樂府曲名之壹,後來成為古代詩歌中的壹種體裁。三者的名稱雖不同,其實並無嚴格區別,其音節、格律壹般都比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等的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