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歲知天命、六十花甲”是《論語·為政》中孔子對於自己在30歲時所達到人生狀態的自我評價。
原文是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雖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聖人,但後人往往把孔子的這些自我評語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
孔子所說的"三十而立"中的"立"不是指成家立業,而是在對社會和自己都有比較明確的認識和理解的基礎上的壹種自覺的或者是有相對覺解的意識,壹種自我人格獨立的意識。人的"立"意識是壹種普遍的精神現象,具有自覺性、獨立性、階段性、過程性、內在和外在統壹性等特征。
四十不惑的意思並非壹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什麽也不迷惑了。四十不惑的真正意思應該是:壹個人到了四十歲,經歷了許多,已經有自己的判斷力了(主要指價值判斷即判斷是非、善惡、好壞、美醜...)。
擴展資料
子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壹系列的話,是孔子很自謙地表達自己在學習、理解和運用周禮的過程。十五立誌於學習,到七十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是個非常謙虛的人,而他的壹生極力推行的,就是周禮。而這段話,就很好地符合了孔子的為人和理想。
三十而立,是說在前面階段的學習和充實自己修養的基礎上,確立自己在為人處事,對待生活的態度和原則。
同樣四十不惑,是三十而立的下壹個階段,四十不惑,是說用自己的原則在經歷許多的人和事後,對自己的原則不惑,而不是說對什麽都不疑惑,如果都不疑惑那就成為神人了。
五十知天命,也不是所謂的宿命論,而是明白所謂命運,壹切壹切,都是自己造就的,因此就應不怨天、不尤人。
六十而耳順,是說這個時候,能明白是非,好的壞的自己能辨別。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是說到了七十歲時的時候,妳在為人處事的方方面面都成熟,做事的時候就基本不會犯錯,而不是說隨心所欲,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百度百科--三十而立
百度百科--四十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