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托洛餅的由來

托洛餅的由來

關於玉米粉圓餅的起源有兩種說法。

版本1:

化州托洛餅起源於唐代貞觀年間。相傳當時的石龍城(化州市)有壹個叫羅興的人。二十多歲時,他以做蛋糕為生。他每天拿著自制的酥餅敲鑼打鼓,到城裏沿街叫賣。叫賣聲和鑼聲拖了很久。久而久之,大家都管他的餅叫“陀羅(貢)餅”。

唐朝是壹個太平盛世,水陸交通比較發達。海南的椰子被引入大陸。羅星別出心裁,言傳身教,指導鄰居選用優質面粉和糖為主料,以上等椰絲、叉燒、五仁為餡料,制作了獨具特色的“托羅餅”。餅薄,餡多,脆,好吃,造型美,特別好吃,好賣。1097年間,宋代大文豪蘇東坡被貶到海南工作。他繞道去化州品嘗了托洛餅,然後去了海南。他吃後贊不絕口,說“小餅如嚼月,有酥有悅。”1662年,明末嶺南奇才陳建也曾在中秋節寫過壹首贊美陀羅餅的詩:“餅彼岸情深,人與鑼團聚。”清代以後,粵西民間已廣為流傳化州托洛餅的名聲,說“中秋吃托洛餅沒用。”

版本2:

蘇東坡被貶惠州,改海南儋州時,與安置在雷州、遷居化州的弟弟蘇轍通信密切,思念至深。

傅園二年(1099)中秋節前夕,蘇軾因思念哥哥心切,帶著海南特產椰子從海南漂洋過海,來到化州與蘇轍會合。中秋節那天,蘇哲的妻子從市場上買了五花肉,用化州秘制臘肉法烹制。然後把蘇軾從海南帶來的椰子肉做成絲,再拿出來給鄉親們給自己,把自己壹直舍不得吃的堅果炒熟。然後將腌制好的五花肉用木炭烤熟切丁(因為這種燒烤是用鐵叉烤的,肉味獨特,後來成為化州著名的傳統叉燒),配以椰絲、果仁、柚皮和少量香料做餡。蘇哲的妻子去石龍井,在門前的兩棵老桔子樹旁,打水和面。據說用石龍井井水和面粉做成的面餅酥脆爽口,有壹股淡淡的橙花香味。

吃飯時,蘇轍的妻子拿出烤好的糕點給蘇東坡和蘇轍的兄弟們。蘇東坡拿了壹塊燒餅吃了起來。到了第二口,蘇東坡放慢了咀嚼燒餅的動作。蘇轍問大哥是怎麽回事,蘇東坡答道:“這燒餅混合著烤肉特有的香味和燒餅皮淡淡的橙香味,呈現出壹種余香和回味無窮的感覺。”蘇哲聽完,拿來壹個燒餅嘗嘗。果然如蘇東坡所說,這種餅的香味非常獨特,是其他餅所不及的。

蘇東坡說這是他這輩子從北到南吃過最好吃的餅,所以叫蘇轍給它起了個名字。蘇哲想到了大哥壹生的風風雨雨。因為烏臺詩案,朝廷多次因設圈套罪被降職。他的願望是他的大哥能盡快平反,與家人在中原團聚。想到這,蘇轍說:“希望大哥能全身而退。今天,我們的兄弟們聚集在洛江邊慶祝中秋節。姑且稱之為‘托羅餅’。”蘇東坡笑道:“好名字,又吉利。今晚我們帶著‘托羅餅’去享受中秋節吧!”之後,蘇東坡拿起筆墨,寫下了“陀蘿餅”三個大字。從那以後,每逢拜月中秋賞月,化州人都要擺上陀羅餅,紀念蘇東坡和蘇轍,這壹習俗壹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