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木葉”》詩人“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於是成為豐富多彩壹言難盡的言說”,成為令人玩味無窮的“精妙”的詩歌語言。在吟詠之間,那些“潛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讀者,感染啟發著讀者,讓人情思靈動,視通萬裏。就比如文中所說的“木葉”,按照字面的解釋,“木”就是“樹”,“木葉”就是“樹葉”。
然而,“木”卻“具有著壹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幹,而很少會想起了葉子”,這樣,也就有了“落葉”的暗示,還有顏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著黃色,而且在觸覺上它可能是幹燥的而不是濕潤的”。於是,“木葉”詩句便“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的氣息”,讀著它,甚至“仿佛聽見了離人的嘆息,想起了遊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之於“樹葉”壹字千裏的差異。?
擴展資料:
林庚先生深諳詩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詩歌創作與鑒賞的玄機,撩開了詩歌神秘的面紗。很值得壹提的是,林先生沒有擺出那種“理論”的面孔來嚇唬讀者。
沒有故弄玄虛地搬弄術語,而是把深奧的文學理論附麗並滲透於古詩“木葉”意象的捕捉與闡釋中,這樣,讀者也會在壹種“潛在的力量”的影響下,不知不覺的參悟了深蘊其中的道理,走進詩歌的殿堂。
百度百科-《說“木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