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把財富當成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把財富當成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多少人讀過《瓦爾登湖》,流連忘返壹份自然和自由。但無法簡化的羈絆,催著我們回到原本的生活。書裏那壹句“沒有真正活過”將永遠敲打著我們的心。

梭羅告訴我們:不只在瓦爾登湖,無論我們在何處,“忠於我們的天性,培養道德情操,過壹種豪邁獨立的生活。把財富當成生存的手段而不是目的”。這樣總會找到內心的寧靜,從容不迫地去生活。他自己也是在瓦爾登湖畔體驗兩年後,重回原來的生活。

無論何時,翻開《瓦爾登湖》,我都會變得平靜。因為它讓我感受到大自然壹般的包容力。 在這裏,生活需求被簡化,精神追求和俗氣的物質欲望都是自然的,而時間是不必慌張的,重要的是我們正在生活、正在體驗生命。

《瓦爾登湖》描繪的自然是極美的。我控制著自己的筆,生怕畫線的句子鋪滿全書。

比如當他劈開冬天河流上的冰,他寫:

在那裏,我跪下喝水,俯視著安靜的魚的客廳,柔和的光像是透過壹面磨砂玻璃窗,灑在魚兒身上,明亮的沙底仍和夏天壹樣。

在今年“武漢詩歌節”上,詩人華姿說:“我有多年未寫詩,因為我讀完《瓦爾登湖》,突然發現散文原來可以這樣寫,我就去寫散文了。”由此可見《瓦爾登湖》中的美。

像詩句壹樣的浪漫風景和哲學理性穿插著整本書,讀起來甚至有些拗口。但讀下去就會感覺,我們跟著梭羅在湖畔生活,看四季風景聊生活哲學。

書中強調自然的力量。這力量來自兩方面,壹是人與自然的***情。

當我們看到日出,那噴薄而出的力量感,仿佛隨陽光流淌進我們的血液;當我們置身於草地森林,心頭不由得歡欣雀躍,生出天地任我行的自由;當我們看到江水濤濤、蒼茫大海、巍峨大山、無邊大漠、浩瀚星空,生出的敬畏感、渺小感;我們還會在家中養綠植、插鮮花,從中獲得愉悅感。不只是當下,而是每當我們回憶起這個畫面,心中都會再次激蕩這份力量。 從自然獲取力量,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本性。

綜藝《百姓的故事》裏,謝霆鋒看著草原上的雄鷹,問丁真:“妳羨慕他們嗎?妳看他們多自由。”丁真:“我不羨慕,因為我也很自由。”

我們不可能都去草原或郊野生活,如何才能擁有這種自由?這是自然力量的另壹方面: 在任何環境裏,我們都要尊重自己的自然本性,追求內心的寧靜 。

梭羅通過整本書呈現出與自然相融壹體的生活,供我們參考。告訴我們: 只需過簡樸的生活,要滿足自己的需求特別是精神需求;要把自然當作最昂貴的財富和贈予,留出大量時間去享受和珍視;人似萬物,有各自的生長節奏和生活選擇,不需要參照別人或者妄評他人;誠實和清醒地生活;同時意識到我們本性中的“野性”,通過主觀能動性去調整。

梭羅接受自己身上保留著“野性”,也意識到追求野性是人之本能。這個野性可以說是“欲望”,對應的是“節制”。

他是壹位超驗主義者,超驗主義的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強調直覺的重要性,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

所以他認為“壹切的色情縱欲,盡管形式多樣,卻都是壹路貨色”,吃喝、睡覺、購物等都是“與牲畜類同的世俗欲望”,但也堅信 總能通過努力和實踐擺脫掉這壹切,達到“人間天堂”的日子。

欲望是我們的本能,擁有、滿足欲望讓我們感受到生命的鮮活,欲望可以說是熱愛生活的表現,但過度的欲望成為我們“自己鑄的枷鎖自己戴”。

44歲因肺病病逝,梭羅短暫的壹生踐行節制、簡樸的生活。哈佛大學畢業的他,沒從事任何職業,需要金錢時選擇修小船、搭籬笆、種植嫁接、勘測等短工,保證自給自足,又有充分的閑暇;他沒結婚,獨自居住、不去教堂、不選舉、拒絕納稅、不吃肉、不喝酒、未吸過煙……在同時代人的眼中,他觀念偏執、行為怪異。

梭羅過上了“人間天堂”的生活嗎?答案是肯定的。當被問:怎麽會心甘情願地放棄這麽多人生樂趣。他說:他確信自己相當喜歡這種生活。

古希臘哲學和我國儒學都曾提倡節制的美德,節制是幸福的重要元素。如何做到節制呢?我們不必像梭羅壹樣過極端的生活, 但為自由和快樂,可以清減欲望、簡樸生活,告別消費主義陷阱,舍棄能夠舍棄的東西,識別真正讓我們幸福快樂的事物。

節制不是否定欲望,而是追求平衡。 比如買新衣服、新包的快樂,能讓我持續壹兩日;但茍日新、日日新的思維,能讓我不斷對這個世界產生新鮮感,這種快樂沒有止境。即使我無法完全舍棄購物,但我可以努力達到欲望與節制的平衡。面對美食大快朵頤的時候,也要記著消耗它們需要鍛煉多久,又可能生出的富貴病。

節制更不是苛待自己,而是實踐簡樸嚴肅的生活,去松綁無盡的欲望桎梏,並以與日俱增的尊敬之忱去對待自己。

這很像近些年流行的“Fire運動”的理念。“Fire運動”是財務獨立、提早退休,通過資產提供的現金流,節約開支,過壹種自由的退休生活。

我關註了博主?@也談錢?,他在公眾號公開自己的財富自由之路,用15年的時間資產從90萬增長到500萬,但每年的開銷只從10萬增長到15萬(如下圖)。

普通工薪族想要實現財富自由,要保持相對簡樸的生活。購買非必要的消費品,且較貴時,可以捫心自問:想要這個物品,還是想早點實現自由?實在依舊難以割舍,滿足自己也無妨,長遠的幸福不能以完全犧牲眼下的幸福來獲取。

身上的物質擔子少壹些,行走人生就會輕松些。每次掏錢時問問自己,購買這件物品,是真心喜歡嗎?是必要的嗎?家裏有可以替代的嗎?

同時,我認為實現財富自由並不代表不工作,而是可以不那麽蠅營狗茍地生活,或者像梭羅這樣體驗夢想的生活。

我也願用實驗的方式去生活,去看待自己的過往,去從中汲取營養。梭羅背著斧頭走進湖畔,也是基於這樣的目的。 沒有什麽比親身體驗獲得知識,更好的方法了。 有時可能走錯路,有時可能躊躇不前,但不要著急,這些經驗都是獨壹無二的人生體驗。

日劇《小森林》裏,主人公市子在火爐裏烤面包的場景壹直留在我的記憶裏。時間壹點點過,面包逐漸膨脹舒展,或許更費時、更麻煩,但用最原始的火爐和用烤箱得到的美味並無差別。主人公市子在分別體驗了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後,才確定回鄉生活。 就算兜了壹圈,過上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就是壹種成功。

除了重大的人生選擇實驗,生活中還可以進行無數小實驗。最近在和老公進行“壹百天不吵架實驗”。這個過程中,盡量不吵架。如果吵架就記錄下來原因過程,希望最終能實現非暴力溝通。還有我現在的書評,也是壹種實驗,我想看看讀100本書之後自己的變化,思想、文字的,對比起來肯定很有意思。

在時間方面,梭羅推崇黎明即起,像大自然那樣從容不迫地度過每壹天。早起、去湖邊洗澡是他的早間儀式;他也常虛度半天曬曬太陽、啥也不幹,卻覺得非常值得。

早起對我來說太難了,但當我躺在草地看雲卷雲舒,當我坐在露臺賞花喝茶發呆……這些簡單的小幸福,看似沒有效益,卻讓我舒服到不行,感覺人生值得。

弗洛姆曾說 “現代人認為若不快速辦事就會失去某些東西——時間,但人們並不知道用得到的時間幹點什麽,除了白白消磨以外” 。或者我們不必著急,按照自己的節拍,期待遠方也享受當下。

讀過《瓦爾登湖》,心中就會有壹片自己的瓦爾登湖,或深或淺,受益之處像沙礫壹樣豐富,並將不斷沈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