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導遊詞
特色部初二壹班龍元成
壹:導遊詞
導遊詞是導遊人員引導遊客觀光遊覽時的講解詞,是導遊員同遊客交流思想,向遊客傳播文化知識的工具,也是應用寫作研究的文體之壹。
壹篇完整的導遊詞,其結構壹般包括習慣用語、概括介紹、重點講解三個部分。
二:基本結構
習慣用語 :開頭語包括問候語、歡迎語、介紹語、遊覽註意事項和對遊客的希望五個方面,放在導遊詞的最前面。
概括介紹: 介紹旅遊景點的位置、範圍、地位、意義、歷史、現狀和發展前景等。
概括介紹應根據時間和遊客情況,可長可短,可詳可略(可根據需求所變)。
重點講解: 從景點成因、歷史傳說、文化背景、審美功能等方面進行詳細的講解,使旅遊者對目的地有壹個全面、正確的了解。
三:導遊詞訓練
我來介紹小石潭
各位團員,今天我們來到了柳宗元筆下的小石潭。朋友們看,這裏就是柳宗元發現小石潭的小徑。根據文獻記載,這條小徑是柳宗元自己開出來的。“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譚,水尤清冽。”這就是柳宗元發現小潭的過程。
好,大家可以在這裏休息壹下,這裏是柳宗元坐過的地方。看!水中還有魚呢。幾百年過去了,柳宗元以前看到的魚早已不見了,如今我們看見的魚卻如柳宗元寫的壹模壹樣。“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大家休息好了吧?我們向下壹個景點出發!
看見那條小溪了嗎?“潭西南而望,鬥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這當然也是出自柳宗元之手筆。好了,大家已經把景點遊覽完了,大家的心情壹定很舒暢。但是幾百年前的柳宗元可就不壹樣了,他由小石潭聯想到了自己的身世,壹人離去,不久便郁郁而終了。
(供參考)
2.選壹個妳熟悉的景點,寫壹段介紹詞,以吸引遊客前來觀光來無錫必遊太湖,遊太湖必至黿頭渚。黿頭風光,山清水秀,渾然天成,為太湖風景的精華所在,故有“太湖第壹名勝”之稱。當代大詩人郭沫若“太湖佳絕處,畢竟在黿頭”的詩句贊譽,更使黿頭渚風韻流揚境內海外。 行湖春波吻石、碧水和天壹色:淩山巔高閣振翼,孤鶩落霞齊飛。遠眺湖光朦朧,鳥嶼沈浮;近覽山巒叠翠,亭臺隱約。月晨日夕,景色幻變,雨雪,情趣迥異。仲春四月,櫻妍春橋,天高秋日,蘭香小蘭亭,各具風采
各位遊客:在華東線的旅遊城市中,無錫是因瀕臨美麗的太湖而著名的。在這個“充滿溫情和水”的城市中,景色宜人,人文答本,吸引了南來北往的佳賓。今天我們來到這座溫馨美麗的城市,請調動您的思維,展開您的想象,盡情遊賞吧!
3.描寫景觀的導遊詞400字天生三橋導遊詞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來到武隆觀光遊覽,我是武隆喀什特服務中心的專職導遊,我叫楊興容,大家可以叫我小楊。
今天由我為大家提供導遊服務,希望我的服務能讓您在在此玩得開心愉快!武隆,地處重慶市東南邊緣,烏江下遊,早在10多年前,科學家就對武隆喀斯特景區進行了不斷的系統的深入研究,到2007年6月27日,由重慶武隆、雲南石林和貴州荔波***同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加入“世界自然遺產”。而武隆也是重慶唯壹的壹處世界自然遺產。
天生三橋,是武隆喀斯特自然遺產的核心區,其核心景觀就是世界規模最大且獨壹無二的天生三橋。天龍橋現在我們來到天龍橋下,天龍橋似三座橋中最形象的,橋高235米,厚150米,寬,147米,平均拱高96米,平均跨度34米。
它的主要特點是形象逼真,就像人造的。曾經有壹位橋梁專家參觀後說:“我造了壹輩子的橋,都沒有造出這麽雄壯美觀的橋來!”可以說我們的天生三橋的魅力絕不亞於人造的。
不知各位朋友,看沒有看過張藝謀的大片《滿城盡帶進帶黃金甲》,它唯壹的外景拍攝基地——天福官驛。,就是在咱們的天生三橋。
由於在這裏拍攝了武打戲,整個峽谷平添了幾分俠氣。而且由導演邁克爾·貝執導的好萊塢國際大片《變形金剛4》也於2013年10月27日至11月2日在武隆天生三硚景區進行外景拍攝。
青龍橋第二座橋是青龍橋。又名中龍橋,是天生三橋中最宏偉險峻的壹座。
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日照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橋面高度為281m,是三座天生橋中最高者;平均拱孔高度103m;橋面厚度168m,拱孔跨度13-58m,平均31m;橋面寬124m。
為世界喀斯特天生橋高度之最。從橋下仰視,拱孔高曠,壁立千仞;洞頂逐次崩塌斷面呈弧形平行分布,展示著天坑、天生橋的形成、演化過程。
黑龍橋之後,我們將穿過青龍橋和四周的石崖所構成的“神鷹天坑”。就來到我們的第三座橋——黑龍橋。
關於黑龍橋,有壹首詩寫道:“無限風光處,景致各不同;探得神仙地,美在不言中。”黑龍橋面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為三橋中最高者;橋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橋面寬達193m,亦為三橋中寬度最大者。
黑龍橋為羊水河峽谷上位置最下遊的天生橋,橋名古已有之,因其拱洞幽深暗黑,似有壹條黑龍蜿蜒於洞頂而得名。黑龍橋洞道的側壁及頂部窩穴、溶孔、天鍋、流痕等溶蝕形態十分普遍,反映了古伏流的水流特征。
洞壁北側發育有霧泉、珍珠泉、壹線泉、三疊泉等4處懸掛泉,風格迥異。據當地老年人講,解放前,有山民曾經藏在那裏面躲避過土匪。
好了,前方還有壹段路程,我們將要結束我們的此次的短暫的旅程,不知道我為大家講解得是否清楚呢,在此,謝謝大家的配合!天坑地縫導遊詞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歡迎來到神奇的奉節天坑地縫參觀遊覽。我是各位遊客朋友今天的景點導遊員,我姓楊,大家叫我小楊就好了。
旅途中,大家若有什麽需要,請及時告訴小楊,小楊會竭盡所能去幫助大家。最後,預祝各位在天坑地縫的旅程中玩得開心,遊得順意。
相信各位朋友對天坑地縫壹定充滿了期待吧?那我們心動不如行動,現在就出發前往景區吧!請大家跟著小楊走,同時帶好自己的隨身物品,註意安全。在此期間,小楊給大家簡要的介紹壹下天坑地縫。
天坑地縫風景區位於重慶市奉節縣境內,屬於七曜山山脈與巫山山脈的壹部分,面積約456平方千米,是壹個以山嶽喀斯特地貌為特征的獨具特色的峽谷自然景觀,集雄、奇、險、秀於壹身,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小寨天坑是全球最大的喀斯特漏鬥,呈雙層結構,上部為橢圓形大坑,下部略呈矩形,它在深度和容積上均為世界同類型大型喀斯特漏鬥中的第壹位。
天井峽地縫與小寨天坑相連,是世界上最窄、最深、最長的喀斯特嶂谷,總長33千米,平面呈倒J形,上東下西。遊客朋友們,不知不覺,我們就來到目的地了,現在大家所看到的隱藏在這綿延的峰叢之中的便是“被稱為天下第壹坑”的小寨天坑了。
大家壹定很好奇為什麽說小寨天坑是天下第壹坑呢?其實這是由於小寨天坑那獨特的地理地形決定的。小寨天坑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漏鬥”。
大家看上部像不像橢圓狀呢?它的直徑為537-626米,深320米。大家再看下部像不像矩形呢?它的深為342米(坑徑南北357米,東西268米),總深度662米。
現在請大家順著小楊手所指的方向看,是不是看到峭壁上有壹條小道通到坑底。坑壁有兩級臺地,壹個是位於300米深處的壹級臺地,大家看到的兩間房屋,曾有古人隱居在那裏;另壹級臺地位於400米深處,略微有點傾斜,坡地上草木叢生,野花爛漫,坑壁有幾灣清泉飛瀉坑底。
坑底下邊又有地下河,因此小寨天坑就像是地下河的壹個“天窗”了。站在坑底向上看,天就只有坑口那麽大,頗又點“坐井觀天”的意味。
聽完小楊對小寨天坑的講解,大夥是不是覺得小寨天坑當稱“天下第壹坑”是名副其實了呢。這樣容易滿足可不好哦,還有更精彩的呢?小寨天坑的神秘歷來吸引著科學家以及探險者來考察探險。
相信許多朋友還依稀記得97年國內掀起的“天坑”狂潮吧。當時,有壹組由天文學。
4.用簡潔的語言寫壹段導遊詞,向前來三峽觀光的遊客介紹三峽的風景特長江三峽,中國10大風景名勝之壹,中國40佳旅遊景觀之首。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壹,西起奉節縣白帝山,東迄巫山縣大溪鎮,總長八公裏,是三峽中最短的壹個,但最為雄偉險峻
巫峽西起巫山縣城東面的大寧河口,東迄巴東縣官渡口,綿延四十公裏余,包括金盔銀甲峽和巫山十二峰,峽谷特別幽深曲折,是長江橫切巫山主脈背斜而形成的。巫峽又名大峽,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磷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壹段
西陵峽東起香溪口,西至南津關,約長七十公裏,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壹個,以灘多水急聞名。這裏還有很多的懸渦。可觀賞性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