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豫劇桃花庵全場戲詞

豫劇桃花庵全場戲詞

豫劇《桃花庵》唱詞:

九盡春回杏花開,我的張才相公!

九盡春回杏花開,那鴻雁兒飛去紫燕兒來。

蝴蝶兒雙飛過墻外,想起來久別的奴夫張才。

張才夫出門十余載,壹十二載未曾回來。

為奴夫在神前我掛過彩,為奴夫我許下了吃長齋。

為奴夫在門外我算過卦,為奴夫在月下常徘徊。

為奴夫廟內求神神不語,在那門外邊算卦,卦卦帶災。

奴好比梧桐鳳良伴不在,奴又比那鴛鴦侶誰把俺拆?

奴好比芙蓉鏡掩了光彩,奴又比孤山鸞鳴聲悲哀。

為奴夫我懶把鮮花戴,為奴夫懶上梳妝臺。

為奴夫茶不思我飯也不愛,為奴夫我晝夜不眠常等待。

張才夫他好比石沈大海,把他的生死存亡實實地難猜。

竇氏女年長三十外,我跟前缺少兒嬰孩。

張才夫妳若有好和歹,撇下我孤苦伶仃怎樣安排?

叫丫環妳領我過街樓上,站至在過街樓細觀明白。

過路的君子有千千萬,怎不見張才回家來?

哭聲我的夫妳回來吧,樓棚上嘆煞妻珠淚盈腮。

擴展資料:

該劇講述了壹段跨越十六年時間的悲歡離合。張才虎丘逛會偶遇妙善,在桃花庵內成就魚水之歡。3個月後,張才染病身亡,妙善身懷有孕,後來產下男嬰。16年後,張才之妻竇氏偶遇此子,收為義子,通過盤姑,爭子,壹家團圓,皆大歡喜。

桃花庵的故事傳說:

傳說明代初期,桃花庵裏住著師徒老少兩位尼姑,某年的農歷二月初十這天,老尼姑帶著弟子陳妙善來到距桃花庵幾裏外的張家溝村葦泉山靜居寺趕廟會,與書生張才不期而遇。

二人相識,互傾才貌,墜入愛河,私定終身。此後,陳妙善瞞著師父和張才來到了桃花庵,兩人互訴衷腸,很快墜入愛河。此時的張才正準備進京趕考,遇到妙善後。

將趕考壹事拋到了九霄雲外。為了長相廝守,兩人商議,張才喬裝成尼姑在桃花庵住了下來,兩人如膠似漆並偷嘗了禁果。

不料,數日後張才壹病不起,不久便死在了桃花庵。妙善悲痛欲絕,把張才偷偷埋在了桃花庵的香火池下面。

張才死後,妙善卻懷有身孕,八個月後生下了她與張才的兒子。尼姑生子被視為大逆不道,妙善找到附近老望巖村的王桑氏,暗托王桑氏為嬰兒尋找壹好人家撫養。

並送藍衫為記。王桑氏遂將孩子賣給了在縣衙做官的施大人。施大人老來無子,將孩子視如珍寶,並給孩子取名施寶玉。

轉眼,施寶玉15歲了。壹天,施寶玉路過張才生前的家,張才的妻子竇夫人偶然發現,眼前的施寶玉與失蹤多年的丈夫很像,便將施寶玉引進家門並認為義子。

還把張才當年的壹件藍衫送給了他,說還有壹件藍衫當年張才進京趕考時穿走了。提起失蹤多年的丈夫,竇夫人十分悲傷,施寶玉對此深表同情,表示今後要像親兒子壹樣照顧竇夫人。

這年,住在老望巖村的王桑氏已經70歲了,家中遭災,無柴米度日,於是她想起了當年留下的那件藍衫,據說可以兌換二兩銀子,就取出藍衫找人出售,不料卻恰巧被竇夫人看到。

竇夫人拿起藍衫仔細端詳後大吃壹驚,這件藍衫正是當年張才的衣裳。於是,她用兩倍的價錢買下藍衫,然後不動聲色盤問藍衫的來歷,王桑氏於是向竇夫人道出了實情。

竇夫人來到桃花庵找到妙善,質問她與張才當年的事。妙善見有王桑氏在場,只好承認了當年她與張才的私情。竇夫人斥責妙善身為出家之人卻行茍且之事。

妙善則哭訴張才對自己隱瞞了已有家室的實情。兩個女人壹陣痛哭之後,都理解了對方的苦衷。最終,竇夫人和妙善這兩個苦命的女人結成了姐妹。

竇夫人與妙善壹起找到施大人,說明真相並要認領兒子。施大人和老伴得知寶貝兒子要被其娘親認走,壹時不知如何是好。無奈之下,施大人找到官府中人從中調解。

最後與竇夫人達成了“壹門兩不絕”的協議,約定竇夫人作為張才的妻子為施寶玉娶壹妻,施大人作為養父為施寶玉再娶壹妻,婚後,施寶玉在兩家各住半月。

在張家所生之子姓張,在施家所生之子姓施。如此,張、施兩家爭子風波得以平息,而桃花庵的故事卻壹直流傳至今。

百度百科-桃花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