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釋義:
王冕,諸暨人,在他七八歲的時候,他的父親要他在隴上放牛,他卻偷偷地溜進學舍聽學生們念書,聽了就默默記住,有時晚上回來竟忘了牽牛。有時會有人把牛牽回來,責備說踩了他的田, 他的父親生氣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打完了還是不改。?
他母親說:“兒子讀書像這樣癡迷,為什麽不讓他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呢?”王冕於是離開家,到寺廟旁居住,晚上就出來,在佛像的大腿上坐著,拿著書照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壹直讀到天亮。
佛像大多數是土造的,猙獰可怖,王冕雖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面對好像什麽也沒見到,壹點也不怕。會稽的韓性聽說了,覺得他很奇異,便把他收作弟子,學習儒學,後來成為通曉儒學的人。韓性死後,他的門人對待王冕就像對待韓性壹樣尊重。
當時王冕的父親已經去世,他就把母親接到越城區奉養。後來因為母親想念故鄉而回故鄉,他買了頭白牛,拖著母親的車,自己則穿戴著舊衣服帽子跟在車後。鄉間的孩童爭相觀看訕笑,王冕也笑。
著作郎李孝光想把王冕推薦做府衙小吏,王冕罵道:“我有田可以耕,有書可以讀,難道還願意整天抱著文卷站在官府裏,讓人奴役嗎?”他常住在小樓上,有客人來了,門童來報,他要客人爬上去,客人才可以上去。 有使者經過越城,在馬上要求見他,他拒絕了。
使者離開不到幾百步,他倚在樓上長嘯,令使者很慚愧。王冕多次考進士,但都落第了。他嘆道:“這是小孩子都覺得羞愧的,我怎麽可以沈溺於其中呢? ”遂放棄了。他雇了艘船下東吳,過大江,進入淮,楚等地,遊遍名山大川。
有時遇到奇才俠客,談及古時豪傑事跡,當即就壹起喝酒,吟詩抒發慷慨悲憤之情,別人罵他是狂奴。當往北到了燕京時,住在秘書卿泰不花家。
泰不花推薦他在史館供職,他說:“妳真是愚昧啊!不出十年,這裏就變成狐貍兔子遊玩的地方了,還當什麽官?”那天將要往南歸,碰上他朋友盧生死在灤陽,只剩兩個幼女,壹個書童留在燕京,不知道怎麽辦。
王冕知道後,不遠千裏去到灤陽,取回盧生的骸骨,並帶兩個幼女回到她們家。王冕回到越城後,宣稱天下即將大亂。當時國內無事,有人罵他狂妄。他說:“我不狂妄,還有誰狂妄?”於是帶妻兒隱居在九裏山。種豆三畝,壹倍的粟。
種千株梅花,桃杏五百。 還在壹塊地種芋頭,薤和韭各壹百多。 另外引水挖池,養了壹千多條魚。 他搭三間茅屋,自己題名為梅花屋。 王冕曾經仿《周禮》寫了壹卷書,隨時帶在身上,不給別人看。
到了深夜就拿出來讀,然後摸著書說:“只要我不死,拿著這本書遇上明主,像伊尹,呂尚那樣的事業就可以達成了。”當風和日麗時,他就拿著紙寫詩,寫上千首都不停,都是很有氣勢的,讓讀的人無不激動得毛發聳立。客人來了也不需要賓主之禮,聊壹整天也不累。
有食物送來就吃,不用推遲。他很擅長畫梅花,不遜於楊補之。 求他畫的人很多,他以畫卷的長短決定需要多少米來換。 有人譏笑他,他說:“我借此以養活自己,妳以為我喜歡幫別人畫畫嗎?”沒過多久,汝潁地方發生起義,和王冕說的壹樣。
朱元璋奪取了婺州後,即將進攻越城,物色到了王冕,請他為幕僚,任命為咨議參軍,誰知只是壹晚就病死了。王冕相貌魁偉,有副美髯,為人磊落有大誌,還沒有實踐就死了,令人惋惜。
明·宋濂《王冕傳》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或牽牛來責蹊田,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見。安陽韓性聞而異之,錄為弟子,學遂為通儒。
冕屢應進士舉,不中。嘆曰:“此童子羞為者,吾可溺是哉?”竟棄去。買舟下東吳,渡大江,入淮、楚,歷覽名山川。或遇奇才俠客,談古豪傑事,即呼酒 ***飲,慷慨悲吟,人斥為狂奴。北遊燕都,館秘書卿泰不花家。
泰不花薦以館職,冕曰:“公誠愚人哉!不滿十年,此中狐兔遊矣,何以祿仕為?”即日將南轅,會 其友武林盧生死灤陽,唯兩幼女、壹童留燕,倀倀無所依。冕知之,不遠千裏走灤陽,取生遺骨,且挈二女還生家。
冕既歸越,復大言天下將亂。時海內無事,或斥冕為妄。冕 曰:“妄人非我,誰當為妄哉?”乃攜妻孥隱於九裏山,結茅廬三間。
自題為梅花屋,嘗仿《周禮》著書壹卷,坐臥自隨,秘不使人觀。更深入寂輒挑燈朗諷,既而 撫卷曰:“吾未即死,持此以遇明主,伊、呂事業不難致也。”
當風日佳時,操觚賦詩,千百不休,皆鵬騫海怒,讀者毛發為聳。人至不為賓主禮,清談竟日不倦。 食至輒食,都不必辭謝。
善畫梅,不減楊補之。求者肩背相望,以繒幅短長為得米之差。人譏之。冕曰:“吾藉是以養口體,豈好為人家作畫師哉?”未幾,汝潁兵起。
皇帝取婺州將攻越物色的冕置幕府授以咨議參軍壹夕以病死冕狀貌魁偉美須髯磊落有大誌不得少試以死君子惜之。
擴展資料寫作背景:
王冕為元末的畫家兼詩人,著有《竹齋集》。他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這篇文章即記載了他的生平。他出身農家,經過自己的苦學,終成通儒。
他有傲岸的個性,不肯屈身為“備奴使”的小吏,他具有預見性,看到元末天下將大亂,不肯出仕,隱居九裏山,以賣畫為生。宋濂筆下的王冕,寫得鮮明生動,個性突出,為後來《明史》所本。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貧寒,但他聰敏好學,號稱“神童”。曾受業於聞人夢吉、吳萊、柳貫、黃溍等人。元末辭朝廷征命,修道著書。
明初時受朱元璋禮聘,被尊為“五經”師,為太子朱標講經。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時朝廷禮儀多為其制定。
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辭官還鄉,後因長孫宋慎牽連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於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時追謚“文憲”,故稱“宋文憲”。
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為“壹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為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為《宋學士全集》七十五卷。
洪武二年(1369年),宋濂赴詔修《元史》,至二月開修,宋濂、王袆為總裁。六月,除任翰林院學士、中大夫、知制誥、兼修國史。同年八月,《元史》書成,宋濂被任命為翰林院學士。
洪武三年(1370年),因歐陽佑等儒士采得元朝事跡還朝,朱元璋遂於二月初六開局續修《元史》,仍命宋濂及王袆為總裁,至七月壹日,全書告成。 七月,因失朝被降職為翰林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