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下沈吟久不歸,古來相接眼中稀。”詩人佇立月下,沈思默想,久久不歸。他苦苦思索什麽?原來他是在慨嘆人世混濁,知音難遇。“相接”,精神相通、心心相印的意思。壹個“稀”字,吐露了詩人壹生懷才不遇、憤世疾俗的苦悶心情。“古來”、“眼中”,又是詩人無可奈何的自我安慰。意思是說,不僅是我眼前知音稀少,自古以來有才華、有抱負的人當時也都是如此。詩人在《將進酒》中就有“古來聖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詩句,以說古人“寂寞”,來表現出自己“寂寞”。知音者“眼中”既然“稀”,詩人很自然地懷念起他所敬慕的歷史人物。這裏“眼中”二字對最後壹聯,在結構上又起了“金針暗度”的作用,暗示底下將要寫什麽。“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玄暉,即謝脁(464-499),字玄暉,南齊著名詩人,以山水詩見長,被後人稱為“小謝”。曾任過地方官和京官,後被誣陷,下獄死。李白壹生對謝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的詩風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說,就叫做“今古壹相接”(見《謝公亭》)。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詩中有句“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表明詩人既向往“蓬萊文章建安骨”,更贊美“中間小謝又清發”。李白在《秋登宣城謝眺北樓》中又寫道:“江城如畫裏,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末尾直接表達了對謝眺的懷念之情。謝眺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著名詩篇,描寫金陵壯美的景色和抒發去國懷鄉之愁。“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淫,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誰能鬒不變? ”“澄江浄如練”就是此詩中的壹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潔白的絲綢。李白夜登城西樓和謝眺當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李白寫此詩是在他遭權奸讒毀被排擠離開長安之後),就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當年謝眺筆下的江景,想到謝眺寫此詩的心情,於是發出會心的贊嘆:“解道‘澄江凈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意思是說,謝眺能吟出“澄江凈如練”這樣的好詩,令我深深地懷念他。這兩句,話中有“話”,其“潛臺詞”是,我與謝眺精神“相接”,他的詩我能理解;今日我寫此詩,與謝眺當年心情相同,有誰能“解道”、能“長憶”呢?可見李白“長憶”謝玄暉,乃是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知音難遇,孤寂郁悶。這正是此詩的命意,在結處含蓄地點出,與開頭的“獨上”相呼應,令人倍感“月下沈吟”的詩人是多麽的寂寞和憂愁。
這首詩,詩人筆觸所及,廣闊而悠遠,天上,地下,眼前,往古,飄然而來,忽然而去,有天馬行空不可羈勒之勢。表面看來,似乎信筆揮灑,未加經營;仔細玩味,則脈絡分明,壹線貫通。這根“線”,便是“愁情”二字。詩人時而寫自己行跡或直抒胸臆(如壹二、五六句),時而描繪客觀景物或贊美古人(如三四、七八句),使這條感情線索時顯時隱、壹起壹伏,象波浪推湧,節奏鮮明,又逐步趨向深化,由此可見詩人構思之精。這首詩中,詞語的選用,韻律的變換,在色彩上,在聲調上,在韻味上,都協調壹致,給人以壹種蒼茫、悲涼、沈郁的感覺。這就格外突出了詩中的抒情主線,使得全詩渾然壹體,愈見精美。
來自: /%B5%AD%D1%CC%C8%F4%C3%CE/blog/item/2cf4c2b06a540e58092302e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