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願意為國家效力的詩句 1.在哪首詩中表達自己願為國效力
破陣子⑴·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⑵
醉裏挑燈看劍⑶,夢回吹角連營⑷。八百裏分麾下炙⑸,五十弦翻塞外聲⑹。沙場秋點兵⑺。
馬作的盧飛快⑻,弓如霹靂弦驚⑼。了卻君王天下事⑽,贏得生前身後名⑾。可憐白發生⑿!
江城子⑴· 密州出獵⑵
老夫聊發少年狂⑶,左牽黃,右擎蒼⑷,錦帽貂裘⑸,千騎卷平岡⑹。為報傾城隨太守⑺,親射虎,看孫郎⑻。
酒酣胸膽尚開張⑼,鬢微霜⑽,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⑾?會挽雕弓如滿月⑿,西北望,射天狼⒀。
2.被貶,依然想為國效力的詩句有哪些
冉溪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體裁:七言古詩 少時陳力希公侯,許國不復為身謀。
風波壹跌逝萬裏,壯心瓦解空縲囚。 縲囚終老無余事,願蔔湘西冉溪地。
卻學壽張樊敬侯,種漆南園待成器。 譯文 從小發奮圖強希望建功立業,以身許國從未想過謀取個人謀福。
在宦海風波中壹跌便來到了萬裏之外,壯誌瓦解成了個未被捆綁的囚徒。 囚居到老也沒有其他的事情可做,只願在瀟水冉溪邊選個居處。
學習那東漢的壽張侯樊重,在南園種上漆樹待它成材後制作器物。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清)林則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1841年,由於投降派的陷害,林則徐被以“辦理不善”的罪名革職降級,充軍伊犁。
這首七律是他1842年途經陜西西安與家人告別時所作。 雖然他蒙受冤屈,但報國之誌並未稍減,依然表示:即使被謫貶邊疆,只要對國家有利,也將不顧個人的生死禍福為之奮鬥。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兩句的大意是:“只要對國家有利,即使犧牲自己生命也心甘情願,絕不會因為自己可能受到禍害而躲開。
”在這裏,“以”的意思是“用、把、拿”的意思。“生死以”是介賓結構“以生死(實際是‘以死’)”的倒裝,把賓語“生死”提到介詞“以”的前面。
直譯是“用犧牲自己的生命(去換取)”。值得註意的是:在漢語中凡是用兩個相反意義的字聯合組成的詞語,往往其中只有壹個字是真正的意義所在,在這首詩的“生死”壹詞中重點的、真正的意思是“死”,“生”字只是用來構成雙音詞,只是陪襯;“禍福”的重點和真正的意思是“禍”,“福”只是陪襯。
類似的例子很多,例如魯迅贈日本友人的詩《題三義塔》中“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壹笑泯恩仇。 ”“恩仇”壹詞中,重點和真正的意思是“仇”,否則,連“恩”也要“泯(泯滅,忘記)”,那還能依然是兄弟嗎?跟上述的“生死、禍福”壹樣,如果兩個相反的意思都有,就解釋不通了。
3.李白寫過的詩,那些跟為國效力有關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土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黃鶴之飛尚不得過,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盤盤!百步九折縈巖巒。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
問君西遊何時還,畏途巉巖不可攀。但見悲鳥號古木,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月夜,愁空山。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使人聽此雕朱顏。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
劍閣崢嶸而崔嵬,壹夫當關,萬夫莫開。所守或匪親,化為狼與豺。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
哦,對不起,我忘了……題目是《蜀道難》 《夢遊天姥吟留別》 李白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臺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巖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龍吟殷巖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水淡淡兮生煙。列缺霹靂,邱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恍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兮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4.李白年輕時表現要有所作為,為國效力,意氣風發的詩句有哪些
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
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隴西行》是樂府《相和歌。
瑟調曲》舊題,內容寫邊塞戰爭。隴西,即今甘肅寧夏隴山以西的地方。
陳陶的《隴西行》***四首,此其二。詩反映了唐代長期的邊塞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
首二句以精煉概括的語言,敘述了壹個慷慨悲壯的激戰場面。唐軍誓死殺敵,奮不顧身,但結果五千將士全部喪身“胡塵”。
“誓掃”、“不顧”,表現了唐軍將士忠勇敢戰的氣概和獻身精神。漢代羽林軍穿錦衣貂裘,這裏借指精銳部隊。
部隊如此精良,戰死者達五千之眾,足見戰鬥之激烈和傷亡之慘重。 接著,筆鋒壹轉,逼出正意:“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裏人。”
這裏沒有直寫戰爭帶來的悲慘景象,也沒有渲染家人的悲傷情緒,而是匠心獨運,把“河邊骨”和“春閨夢”聯系起來,寫閨中妻子不知征人戰死,仍然在夢中想見已成白骨的丈夫,使全詩產生震撼心靈的悲劇力量。知道親人死去,固然會引起悲傷,但確知親人的下落,畢竟是壹種告慰。
而這裏,長年音訊杳然,人早已變成無定河邊的枯骨,妻子卻還在夢境之中盼他早日歸來團聚。災難和不幸降臨到身上,不但毫不覺察,反而滿懷著熱切美好的希望,這才是真正的悲劇。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認為,此詩化用了漢代賈捐之《議罷珠崖疏》“父戰死於前,子鬥傷於後,女子乘亭鄣,孤兒號於道,老母、寡妻飲泣巷哭,遙設虛祭,想魂乎萬裏之外”的文意,稱它“壹變而妙,真奪胎換骨矣”。賈文著力渲染孤兒寡母遙祭追魂,痛哭於道的悲哀氣氛,寫得沈痛而富有情致。
文中寫家人“設祭”、“想魂”,顯然已知征人戰死。而陳陶詩中的少婦則深信丈夫還活著,絲毫不疑其已經死去,幾番夢中相逢。
詩意更深摯,情景更淒慘,因而也更能使人壹灑同情之淚。 這詩的跌宕處全在三、四兩句。
“可憐”句緊承前句,本題中之義:“猶是”句蕩開壹筆,另辟新境。“無定河邊骨”和“春閨夢裏人”,壹邊是現實,壹邊是夢境;壹邊是悲哀淒涼的枯骨,壹邊是年輕英俊的戰士,虛實相對,榮枯迥異,造成強烈的藝術效果。
壹個“可憐”,壹個“猶是”,包含著多麽深沈的感慨,凝聚了詩人對戰死者及其家人的無限同情。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贊賞此詩後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責前二句“筋骨畢露”,後二句為其所累。
其實,首句寫唐軍將士奮不顧身“誓掃匈奴”,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次句寫五千精良之兵,壹旦之間喪身於“胡塵”,確實令人痛惜。
征人戰死得悲壯,少婦的命運就更值得同情。所以這些描寫正是為後二句表現少婦思念征人張本。
可以說,若無前二句明白暢達的敘述描寫作鋪墊,想亦難見後二句“用意”之“工妙”。關山月明月出關山,蒼茫雲海間。
長風幾萬裏,吹度玉門關。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