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行彩橋的潮汕風俗

行彩橋的潮汕風俗

揭陽榕城“行彩橋”的風俗流傳年代甚久。按乾隆《揭陽縣誌·俗誌》所載,乾隆時即有這種風俗。

行彩橋的由來,《揭陽縣誌》中並無記載,但當地漢族民間卻流傳著兩種相關傳說,其中有壹則為凡間傳說:相傳古時榕城壹貧窮人家育有壹對兒女,女為長、子為次。長女出嫁後,因娘家人手不足,發展不快,多被歧視,後常回娘家幫忙,有壹年元宵節期間回娘家,其夫與其弟在家門前的小橋上張燈結彩,以作娛樂。是年姐喜得貴子,弟赴試中舉,搭彩橋遂被視為祥瑞之舉而留傳下來。今榕城行彩橋時還保留有“回娘家”的習俗,主要是新婚或尚未生育的女兒偕同夫婿在行彩橋前或行彩橋後壹同回娘家,當晚娘家除要煮甜圓接待之外,還要事先準備壹盞新花燈點亮後送給女兒帶回家,因潮語“燈”與“丁”同音,潮汕又有生男子煮甜圓的習俗,“送燈食甜圓”之舉實為娘家祝福女兒家“財丁興旺”!

另壹則為神話傳說:從前有人夢見壹位仙姑告訴他,某日洪水要暴發。洪水到來之前,地上有壹條五彩繽紛的橋連接天空,只要往橋上走,便可逃過災難,人們照仙姑的話去做,果然免遭厄運。從此以後,在這壹天,人們便以“行彩橋”的形式渡厄,祈求平安。古揭陽縣榕城是水城,榕江南北河夾城東流,城中河道交錯,有“浮水蓮花”的美譽。自古以來,榕城的石獅橋壹直被當地人視為中心橋,這是因為古時榕城稱玉窖村,南北窖河稱玉窖河,石獅橋在玉窖河的中段,這種地緣的中心觀念壹代傳壹代,壹直流傳至今。現今盡管城內搭的彩橋很多,“石獅橋”仍是人人必行的壹條彩橋,從“行頭橋”開始,這裏便人山人海,即使被擠得汗流浹背,走過橋去也便心情舒暢,其樂無窮。 文化在於選擇,選擇出於功利。人類創造文化是有其真誠目的的。具有濃厚地方色彩的“行頭橋”習俗,是潮汕壹種重要的民俗事象,是揭陽人重要的傳統節慶文化活動,它展現喜慶、歡樂的心情,寄托美好願望和良好祝願,增進團圓、團聚、和睦,提供男女相識、相會,尋找對象的機會,具有豐富的文化意義。

民俗,即民眾日常的風俗習慣,是壹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與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先民在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創造了風格各異、意義深厚、豐富多彩的民俗。潮汕先民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實踐中也創造富有地方特色的風俗習慣,其中包括了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等在內的“時年八節”,舉行熱烈的慶祝活動,形成了異彩紛呈、光彩迷人的節慶習俗。元宵期間的“行彩橋”就是壹種富有濃厚潮汕民俗文化特色的節慶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