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句來源於詩歌的源頭,古老的《詩經》。該句經過了歲月的沈澱,變成了成語“壹日三秋”,今天的我們多說“壹日不見,如隔三秋”。該句以誇張的比喻,表達了對戀人強烈的相思之情。該句出自於《詩經,王風,采葛》,全詩如下:
采葛
彼采葛兮,壹日不見,如三月兮;
彼采蕭兮,壹日不見,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壹日不見,如三歲兮。
(葛,蕭,艾,都是草本植物。三秋:通常壹秋為壹年,後來以三秋指秋季的九月。該詩以三秋代指三個季度)
二,壹行書信千行淚,寒到君邊衣到無
該句以“壹行”與“千行”做對比,突出了女主人公的傷心至極。又以寒冷已來到,厚厚的棉衣是否已到身邊,全詩充分表達了對戍守邊關丈夫的深切眷念和關愛。該句出自自於唐代詩人陳玉蘭的《寄夫》,全詩如下:
寄夫
夫戍邊關妾在吳,
西風吹妾妾憂夫。
壹行書信千行淚,
寒到君邊衣到無?
(戍,指駐防。妾:女子的自我謙稱。吳:指今江蘇南部壹帶,春秋時為吳國領土。君:指駐守邊關的丈夫)
三,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該句借繁茂的木枝表達了真摯的暗戀,並因不被對方所了解而深為惆悵。正如德國大作家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中所說:“那個少女不懷春,那個少年不動情”。該句子用興的手法先說木枝,然後表露了自己的心跡,看來每壹個天真爛漫的少女都擁有壹個灰姑娘的童話。該詩出自於漢劉向《說苑,越女歌》,全詩如下: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
心幾煩而不絕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
(搴舟:泛舟。不訾:不怕人說壞話。訾:非議。詬:恥辱)
四,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生者和死者,陰陽兩隔,彼此茫然不知,表達了愛情的沈痛與憂傷。該句出自於北宋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全詞如下: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裏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年:作者寫這首詞時,在宋神宗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歲在乙卯,其妻子王弗死去整整十年。千裏孤墳:王弗墳在四川彭山縣。作者時知密州,離彭山數千裏。短松岡:指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