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墨子為木鷂,三年而成,壹日而衰。”即墨齋用木頭做了壹只木鳥,花了三年時間研發,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這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據《墨子·魯文》記載,魯班根據翟墨的理想和設計,用竹子做了風箏。魯班把竹子劈開,刨平,用火燒彎,做成喜鵲的樣子,叫木喜鵲,在空中飛了三天。
風箏:風箏是東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相傳,翟墨用木頭制作了木制小鳥,歷時三年研制而成,是人類風箏的最早起源。後來,魯班在翟墨用竹子來改進風箏的材料。直到東漢蔡倫改進了造紙術,人們才開始用紙制作風箏,稱為“紙風箏”。到了南北朝時期,風箏開始成為傳遞信息的工具。隋唐以來,由於造紙業的發展,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在宋朝,放風箏成為壹項受歡迎的戶外活動。宋代周覓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箏,黃昏時分返回。”風箏”的意思是風箏。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和宋代蘇漢臣的《百子圖》中都有生動的放風箏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