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春天的詩句 - 秦商鞅小傳記500字(生平,重大事件,影響)

秦商鞅小傳記500字(生平,重大事件,影響)

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這是壹個僅僅29歲的年輕人。然而發布“求賢令”的秦孝公比他還年輕,22歲,剛剛登基為王。此時,七國爭雄,秦國只能算二流國家。

但23年後,當秦孝公和商鞅去世時,秦國已壹躍成為“超級大國”。這對君臣的相遇,開啟了轟轟烈烈的變法時代。如果沒有他們,140年後中國歷史上的第壹次統壹,也許難以實現。

在魏國兜售自己

商鞅是衛國公族的後裔。他所置身的戰國時代,是壹個飽學之士周遊列國、到處兜售自己的時代,他們不需要祖國,朝思暮想的都是知遇之恩。

商鞅也不例外。他從小研讀刑名之學,摸索出壹套變法理論。盡管對法律、軍事的研究已超出前輩吳起、李悝,但他的這套辦法,在本國毫無兜售希望。

第壹個機會來自魏國。魏國國相公叔痤,對商鞅的奇謀十分欣賞。不知道是商鞅的不幸,還是魏國的不幸,就在公叔痤決定向魏惠王推薦商鞅時,公叔痤已被病魔奪走了大半條命。他只能竭盡余力,告訴前來探病的魏惠王:“我死之後,希望您能以舉國之事,聽候商鞅的調遣。”

魏惠王估計被公叔痤這句話嚇到了:商鞅?他才20出頭,乳臭未幹!當然,他尊敬老臣,沒有當面說國相老糊塗。

公叔痤非但沒有老糊塗,反而姜是老的辣。他看懂了魏惠王的表情,無奈,狠了狠心說:“既然您不用商鞅,那壹定要殺了商鞅。”人才如戰略物資,自己不用也不能資敵。

等魏惠王走後,公叔痤越想越不是滋味,壹個青年才俊將因自己而死?不知是不是人之將死,其心也善,他派人叫來了商鞅,告訴他事情的經過:“妳趕快逃走吧。”

公叔痤的急切溢於言表。看來,他壹生最後的努力就是保全商鞅的性命了。然而,面對壹個垂垂老者,商鞅的表現告訴大家,姜不壹定老的辣:“國王既然不能聽您的話而信任臣下,又怎麽會聽您的話殺臣下呢?”

果然,魏惠王沒有殺商鞅。

既然公叔痤死了,商鞅在魏國的前景也就等於零。下壹步去哪裏?他把戰國七雄壹字兒排開,思索哪個國家會成為自己的買家。

恰在此時,秦孝公的“求賢令”發布了。

商鞅的目光越過了函谷關,他決定入秦。

三見秦孝公

商鞅見到秦孝公,是寵臣景監引薦的。

第壹次見面,商鞅還弄不清秦孝公的想法。他試探性地從三皇五帝講起,還沒說完,秦孝公已經打起了瞌睡。事後,秦孝公怒斥景監:“妳推薦的什麽朋友,就知道誇誇其談。”

見到秦孝公的這個反應,商鞅反而高興了:“原來秦公的誌向不在帝道。”第二次見面,他又從王道仁義講起,秦孝公的興致比前壹次好點了,但還是覺得不著邊際,哈欠連天。商鞅更高興了:“秦公誌不在王道。”

於是,第三次見面,商鞅劈頭就問:“當今天下四分五裂,您難道不想開疆拓土,成就霸業麽?”

秦孝公立刻精神了,他要的就是霸道!聽著聽著,他不由自主地向商鞅靠攏。最後,秦孝公不再矜持,激動地握住商鞅的手:“請先生教我。”

說服了秦孝公,商鞅的強國大計只是銷售了壹大半。秦國的重臣還對變法有所保留,甘龍、杜摯等人,就對商鞅的壹套毫不買賬:“商鞅來自外國,他根本不了解秦國的實際情況,國君不過是被他的花言巧語迷惑而已。”

聰明的秦孝公並不急於表態,他要看看商鞅如何應付——如果妳的變法政策連大臣都說服不了,還如何推行全國?商鞅站了出來,和群臣展開了壹場著名的“答辯會”。甘龍說,要效仿先聖。商鞅就歷數那些成敗君主,凡是有作為的必有所創造,有所超越,陳陳相因導致衰亡,順應時勢才能大展宏圖。壹番滔滔雄辯,把對方駁斥得啞口無言。

說服了大臣,商鞅的變法政策還只在朝廷站穩了腳跟。但是,老百姓會相信妳的新政策嗎?商鞅想到了壹個辦法。

壹天,商鞅親自來到國都的南門,令人豎起壹根三丈高的木頭,百姓不知所以,紛紛前來圍觀。商鞅宣布,能把這個木頭扛到北門,即賞十金。“這可是重賞啊!”人群中壹陣驚叫,卻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商鞅果斷地把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於,有個年輕人出來試試運氣了,他輕松地把木頭搬到北門。眾目睽睽之下,商鞅當場付款。

舉國轟動了:商鞅是信守承諾的!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國開始了徹底而系統的改革。土地制度變化了,開阡陌,除井田;治安管理加強了,什伍連坐,互相監督;貴族特權取消了,獎勵農耕,生產的糧食多也可以立功,優秀的農民可以揚眉吐氣;爵位等級秩序建立了,不分平民貴族,以戰功授獎,只要立功多,就可以富甲壹方。秦國的軍隊從此變成虎狼之師。既然殺敵取勝可以帶來財富和地位,何樂而不為呢?

十幾年裏,“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公元前350年,在商鞅的主持下,秦國遷都鹹陽,以郡縣制劃分行政區域。接著,秦國奪取魏國河西之地,迫使魏國遷都大梁。甚至,那個名義上的皇帝周天子,也要如同諸侯壹樣向秦國祝賀。普天之下,秦國之外,已無強國。

秦孝公兌現了他在“求賢令”中的諾言:“與之分土”。商鞅被封為大良造,因戰功封於、商十五邑,號商君。巨大的榮譽與權力傾覆朝野,商鞅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死在自己的法律下

但是,秦國的強大並不符合所有秦國人的利益,首當其沖的是舊貴族。在特權被取消之後,他們變成了商鞅的死敵。

早在變法之初,太子就指責過商鞅:“新法嚴峻。”按照商鞅的政策,敢說新法的壞話,這還了得?罰不了太子,也要罰教導太子的兩位師傅——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公孫賈臉上被刺了字。

法律的權威雖然得以保障,但未來的國君卻得罪了。有人勸商鞅急流勇退。但是身在權力的頂峰,又有幾個人懂得退?大概商鞅以為自己仍可以逢兇化吉。他對政治的瞬息萬變,對君主的自私壹面,估計不足。他對平民生活,毫無興趣。於是,在秦孝公後期,商鞅有太多的機會為自己留退路,但都被他放棄了。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這是很多人潛心等待的壹個時刻——時勢會因為壹個人的存在與否而發生巨變。太子駟繼位,為惠文王。公子虔等人終於有了報復的機會,他們告發商君謀反,發吏追捕。商鞅有口難辯,唯有逃亡。

在壹個月色初上的黃昏,商鞅逃到了函谷關,關守尚不知鹹陽城中的變故。但商鞅萬萬料想不到的是,他出逃太急,忘了帶驗證身份的憑證,而每壹家店主都告訴他:“我們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留宿沒有證件的旅客,店主要受連坐之罪!”

商鞅喟然嘆曰:“嗟乎,為法之弊,壹至此哉!”自己當日頒布連坐令時,又何曾想到以親身陷此令?商鞅走投無路,只好回到封地,倉促地組織了壹支人馬,起兵造反,戰敗。秦惠文王對他實行了嚴酷的車裂之刑,告誡世人“莫如商君反者”。

商鞅的悲劇充滿了歷史的濃重感和宿命感。他執掌秦國朝政19年,這才有了繁華富庶、氣勢如虹的強秦;才有了始皇帝“續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的統壹大業;才有了歷代王朝沿用的秦漢制度、霸道王道並存的治國傳統。而他死於自己制定的法律下,也是以生命維護了變法的尊嚴。

1000多年後,又壹位力排眾議,走在時代風口浪尖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月色朦朧、清風拂面的夜晚,在隱隱半山掩映的書齋中,面對商君壹生事跡,淚濕衣衫,揮筆寫下詩句:

自古驅民在信誠,壹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商鞅以他的變法,開秦掃天下的先聲。(來源:《環球人物》雜誌 徐 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