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是錄壹下風景
如果只是打著修行之名遊歷
如果只是用文字來表達壹種名譽
不如回家打工種田地
那漂浮的雲不會落地
地上的塵埃也登不上雲梯
綿山尋道解說詞
壹、引子:
綿山位於太原市南面的介休縣境內,綿山又稱“介山”,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重耳請曾“割股奉君”的介子推出山為官,但介子推無心事君,歸隱綿山之中躲避。晉文公便下令燒山,最後介子推被焚於綿山之中。晉文公為表示紀念,就改綿山為介山。
據《列仙傳》記載,說介子推並沒有被燒死,而是羽化成仙,後來還有人見他,改名為王光,跟仙人伯子常壹起出遊,東海賣扇,普渡眾生。
綿山植被茂密,環境清幽,人傑地靈,是我國最古老的養生之地。傳說活了八百多歲的彭祖也曾經在這裏修練養生。由此看來,介子推得道成仙也許在情理之中吧!
(從綿山的大場景推進)
二、簡介
綿山是中國佛教重地,歷史淵源已久,文化底蘊豐厚,早在北魏之時就有寺廟建築,到唐初時已具有相當規模的修行寺院,是修行者的尋道之地,佛、道文化在這裏兼容並存。
群山間高樓危聳,雕梁畫棟,雖無富麗堂皇雍榮華貴,卻得清幽玄奧古樸典雅。其殿塔墻上的壁畫----唐宋塑彩,近乎於盛唐時期豪華服飾的眾仙,鸞佩羽衣,騰雲而至。飛天眾仙,千姿百態,靈妙飄逸。親臨此境,不由得使人置身於 “仙之神兮紛紛而來下”的壯麗場面,似有壹種包容天地,吞吐萬物的大氣。使尋道者猶如遊徊在聖靈的仙境。(從佛、道、儒、釋教,唐朝壁畫切入唐密的圖片)
三、歷史古跡
綿山,這座歷代實行者的隱修之地,是佛道兩家的顯密合融的體現。唐朝的和尚師顯、恩本;宋代的玄智、智玄、明哲;金代的神遠、普欽;元代的圓空;道家的松竹道人等諸多修行者,留下了珍貴的體悟碑文和偈語。從修行禮儀的閉關清規;到調息、練氣;還有赤松子的引坐,張子房的性命雙修。及如何參禪的妙訣,碑文銘刻清晰可鑒。
晉文公、石勒、李世民等眾多歷史名人曾登臨綿山,有不少詩人留下了贊美綿山的詩句。縱觀歷史,尤其是唐朝時期的佛教和唐密,空前鼎盛。幾乎每個朝代都留有修行者的足跡。(以碑文為主)
四、人物簡介
綿山有兩位佛教歷史人物是佛道發展的裏程碑,壹位是凈土宗祖師曇鸞。第二位是漢人中唯壹成佛的誌超。
凈土祖師曇鸞大師
根據唐《續高僧傳·曇鸞傳》記載和我們的考證,曇鸞大師在五臺山因註《大集經》,勞累染病,四處求醫,遊至汾州泰陵,忽見天門洞開,受空王佛點化,來到綿山抱腹寺,在修行洞中閉關養氣,悟出《服氣法》、《調氣論》、《療百病雜丸方》等養生療病的菱數卷。後來他從南梁返回洛陽,遇菩薩流支專修凈土後,名聲大振,魏主號為“神鸞”,並敕令住並州大巖寺,即綿山抱腹寺。在此後十余年間,曇鸞先後《註往生論》二卷,並撰寫出了《贊阿彌陀佛偈》壹卷,《略論安樂凈土義》壹卷。由於當時投拜曇鸞門下的僧侶和信徒太多,抱腹寺已容納不下,曇鸞“壹夜之間飛往對山”,創建了鐵佛寺,開設講經臺,後人稱為“鸞公巖”。在此期間,他常往返於汾介之間,前往石壁玄中寺弘揚凈土。樂魏興和四年,曇鸞圓寂於本寺修行洞中,被弟子們包塑其身,後戰亂毀壞,唐中和年間,回鑾寺住持惠真奏請僖宗敕建舍利塔,重塑金身。現在抱腹寺內有曇鸞祖師修行洞,洞前有明代《曇鸞修行記》碑及名人遊記碑數通,曇鸞金身像在正果寺大殿供奉。(以佛像正果寺錄像為主)
空王佛誌超大師
據佛典記載:空王佛是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同的祖師,因而抱腹寺是凈禪同祖、禪凈雙修的千年古剎。據傳說誌超是空王佛托生轉世的活佛。俗姓田,祖籍陜西馮翊,後移居山西榆次源渦。二十七歲時因為民請命遭迫害離家出走,投太原蒙山開化寺高僧慧瓚為師,與凈土宗另壹位大師道綽同拜壹師。後被派往河北真定參與臨濟宗的創立。武德元年,率弟子二十余人至長安參加開國慶典,受到唐高祖特殊禮遇,“待之若仙”。武德五年輾轉來到綿山抱腹寺。貞觀十四年,長安大旱,唐太宗向綿山祈雨,果然天降甘霖。次年春,唐太宗親自來到綿山禮佛謝雨,恰遇誌超圓寂。太宗望空而嘆:“此行空望佛也”。頓時,抱腹寺上空出現“空王古佛”四個金字,唐太宗敕封誌超為“空王佛”,並敕建雲峰寺。誌超的“包塑真容”現供奉在抱腹寺石佛殿內。(佛像圖片為主線)正果寺供奉的12尊真身舍利,被專家稱為世界奇觀。
五、大羅宮簡介
“大羅宮”被譽為天下第壹道觀,“三清上,曰大羅”。道教認為神仙所居的天界有三十六重,最上層為大羅天。大羅宮之意就是建在大羅天上的宮闕。在此朝拜無形、無名、無上元祖先天大道,三清四禦等道家諸神,有禱必從;天橋洞神宮,為唐太宗李世民所復修,張良、諸葛亮、李淳風、劉伯溫都曾在此修行;壹鬥泉洞真宮,唐高宗李治所復修;朱家凹,朱元璋之父朱五四修行地,這裏修行成就者甚多。大羅宮有講經臺,墻上懸掛著全國百位書法家書寫的《道德經》和閻吉英撰寫的序,書中有趙樸初、董壽平等大師的真跡,擡頭仰望,博大壯觀,氣勢宏偉,可謂洋洋大觀。該書由北京榮寶齋木板雕刻而成,這些木刻乞今為止為道家、道教之最。曾有人撰文稱其“可與布達拉宮媲美”。
綿山的棲賢谷是壹條狹長而曲折的深谷,尤其是沿著鑲在石壁上的鋼板懸梯向上攀巖時,仰望壹線天,腳踏懸天棧,耳聽幽谷聲,險道驚魂顫。有人稱之為修行者的“天梯”。正是修行難,難於上青天。追尋先賢者的足跡, 認真的前行,又仿佛走在自己的心路上,如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的意境。
(大羅宮和佛像、碑刻為主)
歲月滄桑,有多少苦苦的修行者,到這裏探索和尋找佛道的真諦。壹路走來,沿著歷代以及近代大成就者的足跡,正所謂:綿山尋道不思歸,問道中南實修人,踏破青山誠心在,隱士吐密撒真金。(大羅宮及佛像景觀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