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王朝統治越南多久?有多少個皇帝?
11世紀初,前越南黎族王朝指揮黎泰T?發動政變,篡奪黎黎。李立國之初,政治上模仿唐宋官制,第壹次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封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制度。經濟上實行國有土地制度,強調農業以助商業,規定稅制;在對外關系上,他派遣使節面見宋王,請求宋王冊封他為安南國君。國力強盛後,推行北侵中國,南占城池,西掠大牢的政策,稱霸南疆。但最終國力衰退,李天下倒,陳取而代之。黎朝(1010 ~ 1225)是越南第四代封建王朝。在前三代(吳、丁、李三代)基礎和發展的基礎上,歷經40余年,於20世紀中期開始步入強大的封建中央集權君主專制政體。強大的國力除了前三代人賦予的深厚基礎外,還在於在大宋王朝的全力支持和協助下,從李氏開國君主李太祖李傕到第四代國王李感德李仁宗,都有政治遠見,有所建樹,初見成效,實施了壹系列內外政策, 這為李氏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並使李氏王朝在越南歷史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和重要的歷史地位,受到後世統治者和當代越南學術界的稱贊。 李與宋大致處於同壹時代,宋與李關系時好時壞,時好時壞。根據歷史事實,雙方關系緊張的原因不在宋朝。因為建國初期,宋朝國力較弱。壹方面要全力治理五代十國遺留下來的殘破局面,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另壹方面,又要應對北方遼、金、西夏的侵擾,無力顧及南方,只能在李朝多次采取“富寧枉服,不會有罪”的慷慨睦鄰政策。當時雙方不和的責任在於統治者李推行北侵政策(1014至1076,不缺書)和南侵城邦政策(1020至1104,李朝軍隊多次入侵。但這壹政策最終導致李朝在內外矛盾重重、得不到幫助的情況下回國,後被權臣陳壽度篡位,由陳取而代之。在越南歷史上,李朝奉行的內外政策超越了前三代,後五代(陳、胡、李後朝、西山朝、阮朝)緊隨其後,所以李朝的所作所為影響很大。過去,中國和越南的歷史學家很少評價這項政策及其後果。因此,本文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將對初學者有所裨益。李朝末年(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李傕殘暴不仁。“當時是冬天,最後被部下打死了。”最小的兒子方已經10歲了。他的兄弟明體、明昌出兵爭位,壹時腳趾大亂。在原李朝舊臣陶乾穆和權臣萬興的策劃下,親自指揮郇泰T?利用原李朝繼承人,殺死明昌,篡奪皇位。1010年(宋大中祥符三年),順天元年,建都升龍,建立李王朝(106544)。拉蒂·t?登上王位後,他請求宋真宗把這個頭銜擺在桌面上。由於T?處於仁慈的地位,宋真宗認為他無法改變現狀。於是在大中祥符三年二月,他封婁泰·t?為靜水師王,留守,標定師太,鎮守安南,觀察處置靜水師,等等。同年三月,李派使節進貢。宋朝再次封了樂泰T?美食城3000戶,實際封了1,000戶。他也是朱郭的古代顧問,並送給他特殊的禮物,如衣服、金器和硬幣。對於新建立的李氏王朝來說,宋朝賜給新王朝的皇帝壹系列的爵位和珍貴的禮物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僅大大提高了李在國內的政治威望,而且在東方封建國際關系中,特別是在中國與安南的國家關系中,也獲得了承認,壹度進入了和平友好、互通有無的新階段。黎朝統治長達215年,首次成為越南封建社會歷史上統治時間最長的王朝。李朝時期,越南的封建制度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在越南歷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李朝開國皇帝婁泰·t?執政後,頒布了壹系列治國政策。(1)遷都龍城。舜天元年,婁泰·t?頒布的第壹個政策,就是將都城從華律遷到羅達城,改為升龍城(今河內市)。勒泰·t?下令遷都大羅城是有真實原因的:“我看地圖,高駢舊都大羅城天下,有龍虎之勢,人物豐美,也在皇帝之上。我想利用這個優勢定居下來。”勒泰·t?咨詢了宮廷裏的大臣,所有大臣都說:陛下說過,這個世界將造福世世代代。大嶽皇帝從中國遷到了羅達。禦船到了大門口,有龍來看如何,命其改城為龍城。在建都升龍後,勒泰T?聚集全國資產,按照中國的建築風格建造了大規模的建築。“天德福升至北京皇宮,左為集賢殿,右為吳江殿。左有齊飛龍門,右有祁丹鳳門。正陽開高堂,皆稱龍冢,冢內翼有回廊環繞。在甘源大廳後面有兩個大廳,龍安和龍瑞。左邊建日光殿,右邊建月光殿。之後是翠華宮。城四面有四門,分別是東相府、西廣府、南大興、北耀德。城內還有興天寺、五峰星樓,城左還有方窗盛宴寺。.....3]同時在天德府建廟。此外,“付了二萬元,建了八座廟,都歸聖龍。城內建有星天域寺、太清宮、滿居集,城外建有盛宴寺、天諾加寺、盛興寺、天光寺、天德寺、香溢寺。毀者必令其修。”[2]樂泰T?要把聖龍建設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升龍位於紅河流域平原,這是壹個資源豐富,靠近大海的廣闊平原。作為李王朝的立國中心,壹方面可以擺脫舊都城山地部落的田園經濟的限制,另壹方面作為政權集中和民族團結的核心,對新王朝的統治十分有利。回復220.176.133。*二樓(二)李分封,功臣提拔。《石悅略》第二卷記載:“順天元年冬十壹月,王即位,大赦天下,焚毀獄具。.....德國為王太後,六皇後。長子馬(福馬)為太子,其余為侯爵,皇族女兒十三人為公主。長女安國公主嫁給陶甘木,取名為義信;王哥是武威王;弟弟是聖王;陳豪是相公;武丁是唐朝;桂碩由太保輔助;鄧是的老師;裴車雷是薩金戈;譚譚是左武衛;杜堅是右武威。”這樣,皇親國戚和貴族豪傑就有了自己的定位,使他們對李忠心耿耿。在他的領導下,樂泰還設置了文武大臣,分為九等,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從而鞏固和加強了中央機構,這對李家的長治久安十分有利。(3)重組地方政治機構。前朝李,全國分為十路,各歸武將管轄。有兩個缺點。第壹,掌握軍權的將領分兵布陣,有時會反抗中央。第二,全國只分十路,權力過於集中,而地方行政權又往往掌握在將軍手中,使得將軍既有軍權又有政權,最終導致前朝被將軍推翻。有鑒於此,萊特希澤·t?將全國分為24個行政區。官道大副召來知府,任命壹個文官治理。路下有國家、政府、鄉鎮、社會等行政機構。機關是最低級的機構,機關官員負責戶口登記。山區有州和村莊,特別是艾州和周桓。唐太宗年間,知府改為周目,軍政大權集中在周目手中。後來,中央朝廷的官員分為兩個階層:以尚書為首的文官階層和以都統為首的武官階層。並且各級官員確定了1到9的產品等級。這壹措施既使官職有了嚴密的組織,又保持了官貨履行公務。為了使各級官員忠於朝廷,唐太宗規定每年要舉行壹次宣誓。李朝皇帝還立王侯為王,讓他們直接鎮守重要地區。例如,艾州、周桓和涼州都是由皇族統治的。從上面可以看出,李朝從組織到思想都有嚴格的規定,導致了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的形成。李朝的皇帝對少數民族居住的偏遠山區采取了不同的統治政策。在南方偏遠的周桓、艾州設寨,實行軍事統治。這是因為這兩個州與占領國相鄰,當地的封建貴族經常反抗,經常聯合占領國或占領國支持他們反抗李朝的統治。對北方山區壹些比較有勢力的地方酋長,采取綏靖政策,把皇帝的公主嫁給他們。比如天成二年(1029),太宗佛馬將平陽公主嫁給涼州牧羊人沈少泰。後來,金城公主嫁給了馮李宗順為妻;長寧公主嫁給了尚維府的牧羊人賀善覺;李感德和李仁宗在紹聖七年(1083)娶了秦升公主,稱為龍州和睦壹清,目的是拉攏這些強大的酋長,把他們團結在李朝周圍。(4)確立佛教為國教。勒泰·t?出身僧侶,年輕時在六祖寺遊泳。我在僧侶學院學習。在廢黜李理的政變中,萬興和尚立下了汗馬功勞。因此,洛蒂·t?成為了王後,僧侶在各個階層都占據著特殊的地位。首先是在各地修建寺廟和佛塔。前面提到“送兩萬元建八廟”。每隔五年,李朝都會派使節到宋朝索要大藏經。每年春秋兩季,將大法會、元宵節作為國家儀式進行慶祝,並設置祭祀道場。在李朝統治時期,* * *建了壹萬多座寺廟,它們的建築也非常復雜豪華。今天人們可以參觀的李朝古寺包括河內的壹柱塔和振國寺。河北省的張山寺和佛吉寺,河東省的天福寺和永慶寺。李王朝的壹大特色是佛教壹度發展成為壹支重要的社會、政治和文化力量。在所有的居民中,“大部分人是僧侶,中國到處都有寺廟。”安南佛教史上影響最大的三個禪宗派別是密家禪宗(即南宗)、無字禪宗(即觀壁宗)和草堂禪宗(即學鬥明覺宗),這三個派別壹直流行於世,直至李朝末年。僧侶參與國家事務,擁有相當大的權力。和尚什麽都做(?~ 1018)是“南派”的12代禪。它因幫助拉蒂·t?建立李超而被授予國家教師。石雲:“李朝的皇帝們尊稱僧侶,這是最隆重的。太祖在萬興,仁宗在孔明,覺海,或拜國師之名,或尊人之名,賜百戶千頃之地,故天下趨之”[4]。僧侶參政享封地,是李朝的壹大特色。李朝的文學作品基本上都是以詩歌為主,但流傳下來的大多是佛教高僧的詩。文載道,詩有大誌。他的作品是“道”與“誌”,即詩與禪的融合,或者說是詩的禪,這已成為李朝文學作品的壹個重要特征。回復220.176.133。*黑格爾在美學中講過藝術與宗教的關系,很有啟發。他說:“宗教經常用藝術讓我們更好地感受宗教的真實,……超乎想象。”[5] (P130)李朝僧人的“禪詩”以藝術的方式表達了“宗教的真實”。比如下面這些“禪詩”,就足以讓人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尚萬興寫的壹首詩(歌)是南派的代表作:身如影隨形,卻猶在,萬木春榮秋枯。無懼命運,沈浮如草。覺海禪師的壹首詩,是觀壁派的代表作:不覺得女方頭白,但作者知道。如果問佛的境界,龍門會得到壹點額頭。(3)李朝的幾代君主都出家了,都學過佛教,寫過著作。縱觀李朝留下的詩歌,禪詩占有很大比重,壹度影響李朝文壇。比如李朝的君主、皇後、公主也都信佛皈依佛門,還有壹些禪詩代代相傳。如唐太宗李德正(1028 ~ 1054)著有《觀禪師問禪意》、《贊盤度禪師》;玉嬌公主(1041 ~ 1113)出家為尼姑,有壹個絕妙的名字和壹首名為《生老病死》的詩。依蘭皇後(?~ 1117),詩歌《彩天》作者。為了更清楚地了解李朝第二代君主李德正的禪詩內容,下面記載:般若真無教派,人空我空。未來的佛也有同樣的法律性質。——《望禪者問禪旨》創作於中國南方,要求妳長期修行禪宗。應開佛言,遠不止壹個心源。明月當空明,粉粉般若蓮。什麽時候當面見,話說的很玄乎。——《贊盤度禪師》從上面可以看出,李朝的文化藝術深受佛教的影響,但佛教文化雖然非常繁榮,但也只有在深厚的儒家思想基礎上,才有可能結出豐碩的果實。李朝效仿宋朝,推崇儒家思想。公元1070年八月,李聖宗、李日尊上書,在全國修建文廟,雕塑孔子、周公、四人畫像,並召畫師畫出四季聖賢畫像七十二幅。這是越南獨立封建國家建立後第壹次修建文廟。後來歷代都推崇儒家,中國文化日益占主導地位。(5)實行科舉制度。中國的科舉起源於隋煬帝大業二年(606年),以科選士的方式取代了魏晉以後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越南統治者從李朝開始意識到儒家思想對建立封建大壹統國家的重要性。神武二年(1070),為適應封建專制政治制度的需要,李聖宗在全國推崇儒學,取得了很大成就。李仁宗泰寧四年(1075),“李文勝從三試中選,即學明經、試儒學[6]”。從此,越南開始實行科舉制度。1076(吳穎昭聖元年),李仁宗在聖龍設立國子監,選拔有文化的文官在其中學習。1077,審判官用書本計算刑法;1086年,翰林院成立,嘗試讓全國有文才的人擔任翰林院官員;1195年(李知嘉十年),舉行三教考試。至此,中國的科舉制度在李朝就奠定了基礎。李朝在仁宗、英宗、高宗三代國王時期取得了初步成就。比如李仁宗,在位55年,只開了壹次科,考了10人;李英宗在位38年,開了壹次分店,不知道帶誰去。李在位35年,開了壹次分店,收了20個進士。安南模仿中國分級考試,分兩級四級。二級分為鄉考(地方州縣考)和首府考(省考)。四級考試分為:壹是在縣內舉行科目考試(小考),合格者稱為秀才;二是取得省考後,在省會舉行,試點是舉人;第三,在京城舉行考試,合格者稱為龔氏;第四,宮廷考試。考試合格者參加宮廷考試,皇帝親自主持考試。通過考試的稱為進士。李朝的考試只有二級。直到李朝以後才有了四級考試,實行壹科三年(三年壹大考)。科舉制度產生於李朝,與李朝私有土地制度的發展和地主階級的興起有關。自李以來,雖然國有土地占主導地位,但與此同時,私有土地制度卻在全國鋪開,因為所有的試點都是進入官職,並以土地作為獎勵。事實上,李朝為了自身的經濟收入和繁榮,大力鼓勵其發展。儒教和佛教的壹個區別是儒教是務實的。正如中國的朱對儒學的渴望是“我的儒學與萬裏皆真”[7]。而佛教則是空的,也就是朱所說的:“師的萬裏是空的[7]”。孔孟之道中的“禮法刑”,正是封建統治階級所追求的。科舉制度的出現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發展的歷史必然。回復220.176.133。* 4樓6)土地制度和稅收制度。安南的土地制度基本上有以下幾種形式:1。國有土地制度是李朝封建中央集權統治的基礎。整個國家的土地都被中央王朝所控制。當時的土地占有制度有四種形式:壹是方毅,由戰俘或囚犯收回的莊園,其所有產品歸王室所有;第二,刀田的延伸是朝廷將壹部分土地轉包給功勛軍政大臣;第三,唐王室分壹部分土地給公主;第四,寺田是皇帝專門賜給各級僧人和寺廟的,其寺院產量相當巨大。2.公社土地制度。它是農村受歡迎的公共土地,是整個公社的財產,是國家權力存在的堅實基礎。公社在許多方面仍然保留著廣泛的自治權。公社把土地分給社員耕種。他們有自己的生產工具,只向國家繳納部分產品、勞務、兵役和稅收。但公社社員只有土地的使用權,公社土地的最高所有權屬於皇帝。公社的農民屬於皇帝的臣民,他們是公社的主要生產力。皇帝是這塊土地的最高所有者。他有權將土地和依附於土地的農民分封給各級官員。被封者稱為“食封戶”、“食市戶”。城裏所有的居民都要向被封印的人納稅,有時還要服苦役和兵役。比如李朝太尉被封4000戶,1,000戶;諸侯冉立,得糧1,500戶,得糧6700戶。太傅劉秦青被封戶3000戶,6700戶。王子和公主被更多的家庭封了。凡向李建功立業的貴族、官員,都被皇帝賜以“駝道田”,又稱“駝道田”。據《大嶽史記·李記本紀》卷二記載...“即李愛兵山同鄉,少勇武...唐太宗以南方為前鋒,打敗了魯兵,並...凱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瀟峰說:‘不求回報,但求立冰山,拋大刀遠,驗刀落官地,給它功課。’從中。瀟峰上山壹扔,10多裏,刀落鄉下,給了他。“這就是常說的‘拓荒田’出自李太宗的英雄李。他請求皇帝允許他站在冰山(清華)上往下扔壹把刀,刀掉下來的地方周圍的土地歸他所有。這反映了土壤被封作工作的情況之壹。李朝的分封制非常普遍。大片肥沃的土壤分給貴族和官員。除了部分不受中央控制而成為私有田地的封地,大部分封地只有使用權,其後代也可以享有封地權,但國家也有權立即收回。所以安南封建社會初期沒有像西歐那樣的世襲領地,也沒有世代相傳的貴族領主。但是,壹旦壹個王朝即將滅亡或者處於安南封建社會後期,也會有世襲領地,會由個人支配。封建主對公社農民的剝削量,基本上是按照習慣勢力來分配的。比如壹級田,畝產100升;二等田三畝壹百升;三等田四畝百升[8] (P82)農民所受的剝削取決於社會經濟和政治的變化,但無論如何變化,農民所受的剝削和壓迫都不能超過他們的承受能力,否則社會就會發生農民起義,統治階級就會被迫後退,農民的負擔就會減輕,社會才能前進。此外還有國庫田,由國家直接管理,由戰俘、罪犯和部分農奴耕種。比如壹級場680升,二級場400升,三級場100升[8] (P82)。可見國庫領域對勞動者的剝削比公社領域和采邑領域更重。但隨著李朝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日益集中在士紳貴族手中,尤其是土地的買賣、典當和扣押逐漸成為社會普遍現象。在李朝時期,壹些家奴經常被封建貴族所擁有,供他們使用或交易。買賣奴婢現象是李朝封建社會的又壹特征。李朝建立後,頒布法令確定賦稅,征收適度。1010 12、勒泰·t?寫了壹封信:“免天下三年租,積年欠者不在此列[2]。“到1040(李太宗當政兩年),李太宗免了半稅;1044(唐太宗天感三武元年),下詔免半稅。第二個皇帝仍然制定了官員接受稅收的規定,以阻止壹些官員貪汙舞弊,損害和破壞國庫收入。雖然勒泰·t?免除三年租金,但絕不是免除所有租金稅,還征收其他六種稅案。《越史·資治通鑒》正在編纂兩年:“桂疇四年(1014),春二月,定稅。池土壹池,桑州幣兩枚,山源品三件,堿鹽四關,野犀香料五件,山頭木花果六件,以法令收之,賜公主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