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鑒別 瓷器鑒定
首先瓷器鑒定方法: 明清瓷器的鑒定 遠古瓷器,因年代久遠,保存民間的傳世品甚少,如發現有出土文物,可借助基葬品仿證參考,同時還可借助歷代窯址標本,用現代科技方法進行斷代鑒定。
而明、清時期的瓷器,因距今較近,傳世品較多,加之當時仿制摹古之風盛行,所以對明、清時期的瓷器鑒定,除了需對當時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歷史知識有綜合性的了解外,還要靠我們掌握各朝代瓷器的典型風貌和基本特征作規律性的認識和研究,通過實踐,在自已腦子裏形成了 概念後,才能對瓷器進行科學鑒定。因明、清兩代瓷器還可以見到,因此,現將明、清兩代瓷器概述如下: 明代瓷器的特征 成化時期瓷器的鑒定 1、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秀,小件居多,俗稱“成化無大器”,但也不是絕對的。
2、胎質純潔細潤,胎體輕薄,迎光透視呈牙白色或肉紅色,如脂似乳,瑩潤光潔。釉質肥厚,光潔晶亮,胎精釉亦精,高穆深雅,同臻其妙。
3、成化青花瓷器,以淡雅、沈靜的色調行於天下。但往往因釉質肥厚,青花色淡,而有雲遮霧障若隱若現的現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調,表現的最為突出。青花色調濃重者,相近於宣德晚期,並和多數淺淡色調,同時並存。
4、鬥彩為成化創新品種。 5、紋飾線條纖細,多用雙線勾勒填色法,填色較淡。
只用平塗,只分濃談而不分陰陽,無渲染烘托。繪人物衣著,只繪單色外衣,無內衣作襯托,故有成窯“壹件衣”的說法。
成化青花以淡雅著稱,用“平等青料”取代“蘇泥勃青料”呈色穩定,發色蘭中閃灰青,成化青花與弘治青花相類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說法。 6、成化瓷器釉面,以細潤見著,俗謂“明看成化,清看雍正”。
7、成化器足,凡飾有青花雙邊線很規矩,緊靠圈足底部,而靠近足跟無釉處,那條圈線,顏色較深重,上面壹條則顯清談。可用這壹點來做鑒定參考依據。
8、款識字體,挺拔有力,如同出自壹人之手。壹般為“大明成化年制”,“大”字尖圓頭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衣”字壹橫不越刀。
弘治時期瓷器的鑒定 1、胎質與成化時相同,修胎規整纖巧。 2、釉面肥腴滋潤,潔白光亮(白色居多,也有的白中閃灰色)。
3、紋飾線條纖細、舒展,比成化時更為柔和透逸。 4、盤有塌底現象。
由於器底整個收縮下凹,使器裏圈足承托處微顯凸露。 5、圈足處理光滑圓潤,足墻比成化時略矮,內墻直立,深淺不壹。
官窯盤碗之類和成化時基本壹樣,亦有“器足雙邊線”的特征。 6、器足底釉面色調,由初期的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後期則為“亮青釉”。
7、款識雖沿用舊制,但字體趨於清秀,筆劃纖細柔和。以楷書為主,字體小而規整。
有四字或六字兩行豎寫款。 正德時期瓷器鑒定 1、正德時期,大器日益增多,修胎欠佳,接痕明顯。
2、此時正處於大明瓷由細致、薄胎向粗糙、厚重過渡的階段,因而粗細兼有。 3、釉面有白中閃青的特點。
4、圖案紋飾中,多有表現 *** 、道教色彩的裝飾。青花器的繪畫,除沿用壹筆勾勒點劃外,兼用雙線勾勒、填色平塗法。
民窯器物,大多粗率豪放。 5、器足露胎處壹般修切平齊,也有滾圓狀出現。
較淺的器足多向裏收斂,有跳刀旋痕和塌底現象。有的足心似乳狀突起,與明初的肚臍狀底足相似,民窯也是如此。
6、器底釉面,有典型的青白色和亮青色特征。 7、正德以四字或六字楷書為主,其中以四字居多。
亦有用回文、巴思八文和紅彩梵文書寫的款識。其特征 是:“大”字橫短頭非高,“明”字日月平微腰,“正”字筆鋒 三橫平,“德”字,心寬十字小,“年”字橫劃上最短,“制”字衣橫少越刀。
嘉靖、隆慶時期瓷器的鑒定 1、嘉靖胎質不及前朝,器型多種多樣,有方形、棱形的造型。 2、琢器胎體厚重,接痕顯露。
圓器多有隨底心下凹和塌陷。 3、壹般器物釉面粗糙不平,官窯及民窯小件器物則細潤肥厚。
往往見釉下的青花輪廊線有模糊不清及暈散的現象。 4、青花用回青料,有時加入石青,其色調呈特殊的紫蘭,青金蘭色,同時也有發淺淡黑灰色。
5、青花及白釉器物,常於口部塗刷醬黃釉,形成黃口之特征。 6、紋飾線條雖纖細清麗,畫風多寫意卻顯得粗率, 畫面多見道教色彩及吉祥祈福內容。
7、器底施釉,多為亮青釉。 8、圓器圈足多向內收斂,甚至有的可用手指掛起來。
玲瓏薄胎器皿壹般為滾圓矮淺窄小的圓足。 9、款識字體,筆劃較粗,均為楷書體。
壹般多於底足書寫六字雙行、帶有雙圈。“大”字的壹拋壹捺較平,“靖”字立部往上,“年”字壹拋挨上點,“制”字衣橫少越刀。
10、隆慶時青花色調蘭中泛紫,濃重艷麗。在嘉靖、隆慶、萬歷三朝的青花中,以隆慶時青花呈色最佳。
這點可作鑒定判別隆慶青花器的主要依據。 11、款識多寫“大明隆慶年造”,極少寫“制”字。
隆慶時器物傳世不多。 萬歷時期資器的鑒定 1、萬歷瓷器,壹般質地粗松,胎體厚重,器身多變形不規。
2、青花色調,早中期呈蘭中泛紫,晚期為灰暗暈散,並開始采用淺描手法。 3、裝飾工藝技法,有樓雕、樓空、開光、暗刻等,青花中出現類似鐵線描的繪畫。
此時繪畫風格,繁縛麻密,幼稚滯拙,具有粗礦的民間藝術色彩。晚期。
陶器和瓷器的區別是什麽?
通俗地講:用陶土燒制的器皿叫陶器,用瓷土燒制的器皿叫瓷器.陶瓷則是陶器,炻器和瓷器的總稱.凡是用陶土和瓷土這兩種不同性質的粘土為原料,經過配料,成型,幹燥,焙燒等工藝流程制成的器物都可以叫陶瓷. 陶瓷包括的範圍較廣,有些能耐水,有些並能耐酸.廣泛應用於建築,化工,電力,機械等工業及日用裝飾等方面.此外,用粘土以外的其它原料,依陶瓷制造的工藝方法制成的制品,也叫做陶瓷,如塊滑石瓷,金屬陶瓷,電容器陶瓷,磁性瓷等.廣泛應用於無線電,原子能,火箭,半導體等工業.目前,將所有陶瓷制品通稱為"無機非金屬固體材料. 陶器和瓷器是人們經常接觸的日用品,有時從表面看來很相似,但是,它們畢竟各有其特色而不同. 陶器壹般是用陶土作胎.燒制陶器的溫度大體在900-1050℃之間.若溫度太高,陶器就要被燒壞變形.陶器的胎體質地比較疏松,有不少孔隙,因而有較強的吸水性.壹般的陶器表面無釉,即使有釉也是低溫釉. 我國燒制陶器的歷史約有1萬年之久.原始社會制造陶器,開始是用手工捏制的方法制成壹定器形,後來發展為將陶土搓成粗細壹樣的泥條,再把泥條盤築成壹定器形,將其內外用手抹平.到父系社會階段出現了輪制法.進入封建社會後,又發明了模制法,即將陶泥填入模中,脫出器物的全形.人們推測,最原始的燒制方法是堆燒法,把曬幹的陶坯放在露天柴草中燒.在六七千年前,開始使用陶窯燒制陶器. 文物考古工作者根據陶器的顏色,把陶器分為紅陶、灰陶、彩陶、白陶、彩繪陶、黑陶和釉陶等系列. 紅陶是原始社會最常見的壹種陶器,它的顏色有如紅磚色.這是在燒窯時,充分供應氣體,形成氧化氣氛,使陶土中的鐵轉化為三價鐵,便呈現出紅色了. 灰陶即指陶器為灰色或灰黑色.這是在燒窯後期,控制火候,形成還原氣氛,由於窯中缺少氧氣,陶土中鐵的氧化物轉化為二價鐵,陶器便呈灰色或黑色了.灰陶最常見,壹般都比較粗糙. 彩陶是陶器入窯前,在陶坯上進行彩繪,燒後有赭、黑、白等色.西安半坡遺址的人面魚紋盆即為壹例. 白陶,即白色的陶器,這是新石器時代後期才有的,主要是因為陶土中氧化鐵含量少,排除了壹些色素的幹擾便呈現白色了. 彩繪陶也是帶彩色的,它和彩陶的區別是陶器燒成後再著色.由於顏色沒有經過焙燒,與坯體粘結不牢,很容易脫落.西安出土的秦兵馬俑就屬於彩繪陶. 黑陶是指光亮漆黑的陶器主要見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這是在焙燒後期用濃煙熏翳,使煙中的碳微粒滲入,充填陶器的空隙,便能呈現黑色.黑陶制品中有的壁像蛋殼壹樣薄,被稱為“蛋殼陶”,十分珍貴. 釉陶是指陶器表面有壹層石灰釉的陶器.釉的主要成分是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鈣、氧化鈉等,用石灰加粘土就能配制成,燒融後呈壹種玻璃態.在釉中若再加進壹些金屬氧化物如氧化銅、氧化鈷等,焙燒後就會出現綠、藍等色澤,常見的唐三彩就是釉陶. 陶器不是中國獨特的發明,考古發現證明,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相繼發明了制陶術,但是,中國在制陶術的基礎上又前進了壹大步――最早發明了瓷器,在人類文明史上寫下了光輝的壹頁. 瓷器和陶器雖然是兩種不同的物質,但是兩者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如果沒有制陶術的發明及陶器制作技術不斷改進所取得的經驗,瓷器是不可能單獨發明的.瓷器的發明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制陶過程中,不斷認識原材料的性能,總結燒成技術,積累豐富經驗,從而產生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有關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壹、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壹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面用壹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壹般黏土即可制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制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制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壹般制作陶器的黏土制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壹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以上幾個方面中,最主要的條件是原材料和燒成溫度,其他幾個條件,都與這兩條密切相關.因此,制陶工匠壹旦掌握了燒成溫度的技術,並認識到高嶺土與壹般黏土的區別,便具備了發明瓷器的條件.。
如何鑒別瓷器的真假
壹、觀察瓷器胎土是否經過人工淘洗 明清瓷器在制作上比較追求工藝和程序,像胎土的處理上,壹般會經過人工淘洗,燒制出來的胎質也會顯得尤為幹凈。
由於時間的沈澱,這些個老瓷器的胎質看上去既有粉狀,又有細顆粒狀。 二、觀察胎的密度有無過大或過於疏松現象 古瓷器在制作時都會經過人工調泥,經人工和泥制坯燒出來的胎密度適宜,無密度過大或過於疏松現象。
反觀現代的仿品瓷器,制胎所用的泥是煉泥機煉制,燒制出來的胎密度過大,拿到手裏有過重的感覺。當然,仿冒品也有用灌漿的方法制胎的,其密度又過於疏松,拿到手裏有過輕的感覺。
三、觀察胎體的厚薄程度 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都不盡相同,如明代晚期、清代康熙早期和同治時期的胎體相對較厚,明代成化、清代雍正等年間的胎體則相對較薄。把握好每個朝代瓷器胎體的厚薄程度,基本相符的才有可能是真品。
擴展資料:
看藏品時最好戴上手套,桌上用絨布墊好,賞看時不要互相傳遞,壹人賞看結束應重置於桌上,其他人再捧持觀賞。 2、剛買回來的高溫釉或釉下彩瓷器,應先放在清水中浸泡l小時,再用洗潔精洗掉外表的油汙,用毛巾擦幹水分後用盒子裝上,盒中應有泡沫充墊,且加了泡沫後直徑不能超過藏品0.5厘米,藏品放在盒中應松緊適當,同時應避免擠壓,以防損傷藏品。
3、瓶、罐、 尊等壹般是由下而上兩段拼接而成,移動時不能壹只手提物件上部的脖子。正確的方法是,壹手拿住脖子,壹手托住底。
有的瓶、罐、尊裝飾有雙耳,在取放時 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或損壞。薄胎器皿,胎薄、質輕、嬌氣,移動、安放時更要小心,要雙手捧底,忌用單手。
古代瓷器如何鑒定真偽家裏祖傳了壹件瓷器,不知道怎麽鑒定年代 愛問
區分真偽古瓷的方法 A。
假古瓷器胎體與真品不同,過重或過輕,質地常做得過細。仿古瓷的制作上常常有當時的風格,而與所仿瓷風格不同。
仿古瓷的線條壹般太生硬,不流暢,沒有真品的自然神采。仿古瓷的釉面光澤壹般都太強、“ 火氣”大,不細膩。
另外,仿制品上的繪畫不自然,筆跡拘謹,運筆不流暢,筆畫粗細不勻。 B。
仿制品作舊:青花瓷去光,用氫氟酸擦,再用煙灰擦就有舊痕。但此舊痕用肥皂水即可洗掉。
作“土銹”:用耕土摻蛋清拍於瓷器上或用古墓土加鉛粉在高溫下烘烤均可得黃色土銹。這種土銹雖不易洗掉、刮掉,但銹色不自然,且銹痕太多、太過、太新。
作“開片”:在剛出爐的仿制品上灑上食鹽水使其開裂,再用墨塗形成鐵線,用茶水塗則為金線,但這種線用火可燒掉。 C。
款識:即各窯出產品都留有產出年份、地點等。不同朝代款識各異,如明代“ 永樂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雜”。
款識書寫各代有專人負責,風格大體相同,而仿制品的款識常有破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