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閣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出自於魯迅詩《自題小像》。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出自於魯迅詩《自嘲》。
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
毛澤東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讀了《藤野先生》這篇文章後,我深深切切地感受到了魯迅先生的愛國情懷。他直面人生,向善求真;他以筆代戈,戰鬥壹生。如果說英國文學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那我們的民族則不能沒有魯迅——他是現代中國的民族魂。
《藤野先生》壹文彰顯出魯迅崇高的愛國情懷。魯迅為了救治像他父親那樣被庸醫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譏為“東亞病夫”的中國人的健康狀況,選擇了去仙臺學醫,他想通過醫學啟發中國人的覺悟。他懷著“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遠大抱負,壹心壹意救國,但這個夢想並沒有維持多久,就被嚴酷的現實粉碎了。
魯迅作為壹個弱國子民,受到了日本壹些“愛國青年”的歧視。在他們的眼裏,中國人都是“低能兒”,這是何等荒謬!魯迅解剖學的成績是59分,他們便懷疑他得了藤野先生漏泄出來的題目,魯迅覺得十分辛酸和悲哀。有壹次下課前幾分鐘放電影,他看到壹個中國人要被槍斃,壹群中國人竟然在旁邊若無其事地看熱鬧,魯迅的思想受到極大震動。
這使他認識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體上的虛弱更加可怕。要改變中華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劇命運,首要的是改變中國人的精神,而善於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的,則首先是文學和藝術。於是,為了拯救中國人,魯迅毅然選擇了棄醫從文,雖然他知道,文學這條路有多麽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