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重陽簡介
王重陽(公元1113年-公元1170年)為全真道的創教祖師。其原名中孚,字允卿,生於鹹陽大魏村(今陜西鹹陽市)。相傳他身高六尺多,大眼睛、留長須髯,生在富有之家,王重陽經常以粟米借貸給貧民,在地方上頗有名望。王重陽二十歲時,修進士舉業,落榜。金熙宗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參加金廷武舉,中甲科,因而改名德威,字世雄。在這之後於甘河鎮(今陜西盩厔縣),擔任酒稅監。他在女真族統治下,生活並不快樂,再加上饑荒的發生,王重陽的家中被群寇洗劫壹空,於是他整日沈溺喝酒,不管家裏俗事,壹個人逍遙自在。
<img p=""
金正隆四年(公元1159年),王重陽在甘河遇二仙,據稱是呂純陽(亦即呂洞賓)所化,授王重陽修道口訣。次年(公元1160年),他再度於陜西醴泉遇到仙人,得授秘語五篇,於是改名嚞,道號重陽子。大定元年至三年間(公元1161年-公元1163年),他在終南山南時村(今陜西戶縣祖庵鎮)在活死人墓內閉關,並且在墓的四個角落各種壹株海棠,預告將來傳其教化於四海,當時有陜西醴泉人史處厚(公元1101年-公元1174年)來拜王重陽為師,學習性命之學。不久之後,王重陽遷劉蔣村(在祖庵鎮)和道友結茅庵***修,再增收壹弟子嚴處常(公元1110年-公元1183年),王重陽是其舅戚,嚴處常後來定居終南山修道。上述幾位是王重陽早年所收入門的弟子。
除此之外,教內傳說王重陽遇到遼國燕相劉海蟾(生卒年不詳),要他往山東傳教。王重陽遊終南山太平宮時,題字於壁上,預言自己的壽命只有五十多歲,然而他最後也真的只有活到五十八歲。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王重陽燒了茅庵,往山東傳教。在掖城,有劉通微(公元1167年-公元1196年)來拜為弟子。同年七月,抵達寧海州,居住在馬鈺(公元1123年-公元1183年)家的南園,取名全真堂,這是「全真教」名稱的由來。關於「全真」壹詞,早在王重陽居墓穴修道時已出現。他曾作〈活死人墓贈寧伯功〉壹詩,收錄有「存神養浩全真性」的詩句,證明存神與真性有密切關系。
此後王重陽在山東成立五個會:壹、文登姜氏庵,建三教七寶會;二、寧海州金蓮堂,建三教金蓮會;三、寧海州福山縣,立三教三光會;四、在登州蓬萊縣,建三教玉華會;五、萊州掖縣,起三教平等會。這是王重陽的傳教策略,在各地建立教會,廣傳全真教義。
王重陽較著名的弟子,世稱「全真七子」,依拜師先後,為丘處機(公元1148年-公元1227年)、譚處端(公元1123年-公元1185年)、馬鈺(公元1123年-公元1183年)、王處壹(公元1142年-公元1217年)、郝大通(公元1140年-公元1212年)、馬鈺的妻子孫不二(公元1119年-公元1182年)以及劉處玄(公元1147年-公元1203年)等。大定九年(公元1169年)秋天,王重陽攜弟子西行到汴京(今開封),住在王氏旅邸。大定十年(公元1170年)正月四日,留壹頌而辭世。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朝廷詔封為「重陽全真開化真君」;元武宗至大三年(公元1310年),封為「重陽全真開化輔極帝君」。
根據史料,王重陽的著作有《重陽全真集》十三卷;度化馬鈺的詩詞,收錄為《重陽教化集》三卷、《重陽分梨十化集》上、下卷。王重陽所言的修行法訣,收入:《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重陽真人授丹陽二十四訣》和《馬自然金丹口訣》,這三卷是放在壹起,署名終南山重陽子王喆撰。其次,王重陽的立教言論,由後代門人整理記錄為《重陽立教十五論》壹卷。
王重陽勸人誦讀的經典涵蓋釋、道與儒家,如佛家《般若心經》、道家《道德經》、《清靜經》及儒家《孝經》。在全真教義中,王重陽嘗試著融合三教的思想,將三教比喻為鼎的三只腳,缺壹不可。並且在擷取儒、釋、道三教精華中,找到人的***通性:真性,即人的本初真面目,也就是壹個未經物欲染著的元始性靈。這是需要透過不斷修煉,才能達到的境界。
全真道的修鏈有「功行」之說,包含真功、真行。王重陽引用《晉真人語錄》強調:真功是修煉心性的功夫,要澄心定意,無動無作,真 *** 凈,抱元守壹,存神固氣。借此說明真功的高度修行。而真行的意思,則是指修養仁德,濟貧拔苦,救助別人的苦難,或化誘善人修道,強調人的善行與內在合壹。
全真教的教義與思想,以繼承老子、莊子的道德性命之學為本旨,主張返求人類的本初真性,在當時以出家入道、清修苦行,帶動不少人加入全真教的風潮。此和傳統的正壹道派以符箓、科儀的宗教活動大不相同,因此,有人稱之為「新道教」。在動蕩的年代,全真道成為烽火地區人民精神上的依靠,信徒遽增,聲勢日益茁壯,在元朝時期,更發展為華北第壹大道派。此後,全真道流派眾多,滲入社會各階層,影響力播及四海,誠如王重陽在活死人墓時的預言壹般,全真教發展成為中國歷史上不可或缺的宗教力量,至今仍傳續不絕。
撰寫者
鄭素春(東南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
劉韋廷(輔仁大學宗教學所博士生)
參考文獻
1.陳垣,《南宋初河北新道考》,北京:中華書局,1962。
2.窪德忠著,蕭坤華譯:《道教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3.蜂屋邦夫著,欽偉剛譯:《金代道教研究:王重陽與馬丹陽》。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鄭素春,《全真教與大蒙古國帝室》,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7。
5.鄭素春,〈全真道祖師王重陽的真性思想與儒、佛會通〉,《輔仁宗教研究》第25期(2012秋),頁137-68。
6.劉韋廷,《全真教的宗教醫療:以王重陽及其弟子為例》,臺北: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