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吉蔔賽人最早來自於印度的西北部,而波西米亞位於歐洲。但由於行走世界的吉蔔賽人最後很多都聚集在了波西米亞,所以大部分文學作品裏都模糊的界定:波西米亞人就是吉蔔賽人也即茨岡人。他們以流浪的方式行走在世界的每個角落,從俄羅斯到印度到北非的摩洛哥都有他們的足跡和蹤影,當然更多的是在歐洲。不信奉上帝的他們無拘無束地通過各種能想象的流浪人的手藝謀生,還擅長“星象占蔔”和“順手牽羊”。
從長相到性格到生活方式都絕對與眾不同的波西米亞人,壹直以來都是文學藝術家們樂此不疲描繪的對象。我們耳熟能詳的有:普契尼的經典歌劇《波西米亞人》、梅裏美的《卡門》、七十年代紅極壹時的印度電影《大篷車》,當然還有雨果的《巴黎聖母院》裏那能歌善舞的美麗吉蔔賽姑娘埃斯梅拉達。吉蔔賽女人熱情奔放敢愛敢恨的迷人性格在卡門和《大篷車》裏的小辣椒的身上體現無遺,正如《卡門》開頭帕拉紮的詩句所說:“女人是禍水,美好只二回——新婚燕爾時,命絕大限至。”
她們的打扮呢,看看卡門第二次出場的模樣吧!——“她穿著壹條非常短的紅裙子,露出她的不止有壹個破洞的白絲襪,還有壹雙小巧玲瓏的紅摩洛哥皮鞋,鞋子用火紅的綢帶系住。她推開披肩,讓她的兩只肩膀暴露出來,還顯出她的襯衫上面壹大束金合歡。”不用說披肩下當然還有綴著亮片的短裙。
作為西班牙舞蹈象征的弗拉門哥其實就是豪放的吉蔔賽人表達自己內心喜怒哀樂的即興樂舞形式。雖然出於對吉蔔賽人的避諱,西班牙人有些不大願意承認這種舞蹈形式,但那些黑發吉蔔賽女郎身穿花色多褶裙,肩披帶流蘇的手織披肩,打著響指深情起舞的模樣卻早已深入人心。
波西米亞風格的裝扮,在總體感覺上靠近畢加索的晦澀的抽象畫和斑駁陳舊的中世紀宗教油畫,還有迷綜錯亂的天然大理石花紋,雜蕪、淩亂而又驚心動魄。暗灰、深藍、黑色、大紅、桔紅、玫瑰紅,還有網絡上風行壹氣的“玫瑰灰”便是這種風格的基色。沒有底氣的人壹穿上便被無情地淹沒在層層疊疊的色彩和錯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