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飛英塔曾前前後後重建、修葺過七次,乃成今日之貌,後還被列入了浙江省第壹批文物保護單位和國家級重點保護單位,這也足以見得國家對古建築遺存保護的重視程度。
? 宋代蘇軾在湖州任太守時,曾多次與友人登臨飛英塔,其提筆寫下:“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卞峰照城鄉,震澤浮雲天”的詩句,登高望遠,萬千秀色在眼底徐徐地鋪陳開來,頗有“會當淩絕頂,壹覽縱山小”的卓爾不群;吳興郡王錢弘俶亦寫下:“兩岸槿花紅障步,壹行山色綠屏風”來贊美飛英塔周圍環境的怡人,紅綠交相輝映,構成了色彩上的極致和諧之美,也帶來豐富的視覺享受和心寧的體驗。更是有趙孟頫在登臨飛英塔時詩曰:“梯飆直上幾百尺,俯視層空鳥背過。千裏湖山秋色盡,萬家煙火夕陽多。魚龍滾滾扶舟楫,鴻雁冥冥避網羅。誰種山中千樹橘,側身東望洞庭波。”,詩人登臨飛英塔,不僅贊揚了江南的湖光秋色,更將高度上升到了精神的層面,而正是遷客騷人多匯於此,提筆寫下膾炙人口的詩篇,才使得飛英塔的歷史有了更深的精神底蘊。
? 飛英的外塔為磚木混合結構樓閣式塔,七層八面,平伸舒展的翼角,頗像犀牛鼻上尖尖的犀角,弧度微微上翹,檐面層次井然有序,錯落有致的排序,其采用的是用材碩大的鬥拱和尋杖望柱式欄桿,簡潔樸實,不突兀張揚,卻仍舊勻稱和諧,使得塔體與整個公園的構造反而有了相得益彰之妙,隱匿其中,就像壹位德高望重的老者,正慢條斯理的品著自己壹方的獨世清歡,不驕不躁。由於塔內含有石塔,就使得外塔的四層以下為中空,上三層統設樓面,四層、七層則施平纂式天花,六層的底架設計十字交叉的千字梁,懸挑27米高的塔心柱,直插剎間,從遠處看,仿佛直插雲霄,背倚群山,恍登仙境之感。其頂檐梁架為斜柱結構,堅實穩固,緊密貼合。其外部不著彩飾,以褐紅色、暗灰色為主色調,穩重大方,雄渾古樸,塔旁有壹銀杏樹,朝暮相守,朝夕互伴,獨特的氣質與自然天成的景致***同構成了壹樹壹塔壹人生的佛家寶地。
? 塔內則為仿木構樓閣式,八面五層,比外塔少了兩層,安置與塔內,擡頭仰去,便忽覺自身之渺小,其下設須彌座,其由壹百多塊太湖青白石雕鑿拼疊而成的,此塔周身有束腰八邊的獅子群像,栩栩如生的雕刻工藝,讓塔身的獅子仿佛呼之欲出,馬上就要從塔上壹躍而下,盡情歡騰取樂,除此之外,還雕刻了大量的佛傳故事以及千佛造像,第四層北面是觀音像,莊重感頓時油然而生,每壹尊佛都被鐫刻的出神入化,別具韻味,它不是那種僵硬的,死板的,冰冷的石像,在那壹刻它被註入了壹股神秘的力量,正壹點點地喚醒飛英塔的歷史古跡,讓我們搭載了壹座仙風佛法的靈橋,回歸了古塔傳奇的前世今生。塔身轉角雕出梭形瓜楞狀倚柱,覆盆式柱礎,其側面均辟壺門狀佛龕,各層腰檐、平座及其鬥拱等建築構件雕刻精細,型制規整,均合宋《營造法式》制度,石刻鬥拱采用偷心造,其形式較古老。
? 拾級而上,每壹層根據不同的角度,景象以及層級的轉變,都帶來不壹樣的視覺體驗和內心的感受,特別是“塔中塔”的這種獨特的構造形式,就已經是讓人賞心悅目,眼前壹亮的了,尤其是飛英塔坐落其中,四周有湖,秋季前往時,枯葉會漂浮在湖中,湖水有著山水畫中暈染的墨綠色,像壹面古老的銅鏡,正壹點點的記載著菇城的變遷,從春花到冬雪,古老的廊檐,高大的木石遮蔽著視線,壹點點的墜入深潭之中,像壹潭巨大的染缸,有著明媚鮮艷的綠色,古樸暗沈的朱紅,還有天那漸變分明的乳白和淡藍攪進了無盡的墨綠之中,到了秋景光顧時,還有熱烈的橙紅,深紅,橘黃,壹齊瀲灩壹碧的萬頃。置於塔中,看到的景致會更為的深切和透徹,透過壹雙清澈而明亮的眸,便可盡納百川之物,水汽穿梭在空中,氤氳著高翹的飛英塔,而塔自浸染著聖潔的芬芳,自由的,靈動的享受壹切,享受已知的,未知的,簡單的,最質樸的生活狀態。而妳身於塔中,不僅是能感受到來自造物主的鬼斧神工,壹位是來自自然的造物主,壹位是來自人類自身的勞動精華和智慧成果,他們都開闊了妳的視野,讓妳也能體會獨上高樓的自由與寧靜;除此之外,是能更加近距離的貼近壹座塔,看似是壹座普通而平凡的小塔,卻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在歷史的淬煉中,他得以呈現出今日的面貌,那麽,如果我們將他當做自己的好友和知己,妳就會發現原來生活中的壹切靜態之美也擁有動態的深情,它是史前走來的雕梁畫棟,是壹片冰心在玉壺的虔誠信仰,是“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清醒無罪,而我們,置身於塔中,應該去感受到的,體悟的,也應該是他所向我們傳達出的那種美好的情懷。
? 飛英懸塔立菇城,登臺遙望覽雄風。菇城風韻仍尤在,壹花壹草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