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粵語本來就是?語言?,而不是單純的地方方言。它本來的變化就是口口相傳,並且粵語有相應的文字,也有相應的韻腳,這些在古代的詩句中就是證明。具體以下分析:
壹、粵語流域在古代是小國。在我國還沒有完全統壹的時期,粵語地區就是壹個國度,雖然小,但是卻讓朝廷頗為頭疼,那時候又是不發達的地區,所產的為鮮果等物資,運輸不易儲存,相對而言,只有茶葉是能上京的,與其他地區的交流不多,但是流傳下來的語言是沒有經過變種的。
二、詩詞可證,粵語更接近古漢語。有很多詩詞在普通話念起來不壓韻,但是用粵語念起來極為壓韻的,比如李商隱的《無題》:
昨夜星辰昨夜風,畫樓西畔桂堂東。
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壹點通。?
這首詩用普通話念起來有點別扭,但是有心之人可以試著找壹個會說的人給翻譯壹下,這首詩在粵語的語調念出來之後,會有意境更為貼切的感覺,仿佛真的走進了詩中的世界。同樣的詩詞還有很多,並不止這壹首。而這些詩詞的作者天南地北都有,並不只是粵語地區的人。
三、各時期的官話選擇不同,並不是每朝每代都用普通話。在各代的語言選擇上,有些選擇並不全是使用普通話,在文字上是通用的,但是在發音上卻有區別,只是粵語把發音保留了下來,而其他的方言卻沒有完全系統的保留,所以粵語成為了語言,在很多地方,都有小語種選擇,有部分就是民族語,也同樣是有文字的,像壯語、藏語、蒙語、維吾爾族的語言,都有文字,不單單是粵語。還有壹些地域特色的方言字體,也同樣是語言的壹種,比如上海的?儂?。
所以說,方言其實就屬於語言,只是有部分有文字,有部分沒有文字,有各地的方言沒什麽不好。